中美高校收费历史成因
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看,在高等教育未步入大众化阶段之前,无论是大学数量、规模还是学生人数,都很有限,高等教育经费即使全由国家财政支出,其在国家财政中所占的份额也不大,同时,大多数人也没有把上大学视为必需,因而无论高校收费与否,对政府和人民来说,都不是多大的问题。可是当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情形就不同了。随着高等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仅靠公共支出越来越难以为继。这时,高校收费与否、收多少、如何收等等就成了政府与人民都不能不关注的重大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问题了。正是在这一形势下,美国的高校收费制度成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效法的榜样,我国也不例外。然而,自我国实行此制至今,各种争议就一直未断,典型的如所谓高收费更是招致八方责难。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比较中美高校收费历史成因的同异,进而对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高校收费制度谈几点看法。
一、高校收费成为重大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问题
高校收费之所以成为重大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问题,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密不可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实行高校收费制度还是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历史成因的。概括讲,都是为了筹集高等教育运行发展经费以满足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都是为了更充分地发挥高等教育在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中的作用,都是以政府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支付能力为前提的。
先说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接着又在六七十年代步入普及化阶段。1940年,美国高等学校总数上升为1 800所,1965年为2 230所,1978年达到3 360所。1870年—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大学生则由6万人增加为150万人,增加了25倍。1955年研究生有25万人,1975年已近85万人。如此迅猛发展的高等教育,美国政府当然要不断加大财政支持,但显然仅靠政府财政是不可能支撑这样庞大的高等教育的,因此,学费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经费来源之一,而人民也愿意为获得高等教育支付相应的费用。政府和人民皆愿为高等教育付费是有原因的。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期,恰恰也是美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尤其一战前后,二战以后的三四十年,更堪称黄金时期,美国不仅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而且长期保持经济上的绝对霸主地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政府到人民,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著明。如今为人乐道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之所以能够提出且令人信服,从根本上讲,正是有赖于美国这一时期真实具体的实践支持。后来的理论家既能从中提炼出此种理论,当时身处其中的政府和人民岂能不更是感同身受!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政府和人民也有财力为高等教育买单。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为使更多青年不仅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且还能学到可以切实改变命运的有用的知识、技能,政府不仅兴建了大批工业、农业等实用型技术学院,而且此类学院学费普遍较低,对各类,尤其是公立学院,政府不断增加的拨款、资助也降低了学生学费的压力。这一切带来的结果则是,国家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谐,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提高。
再看我国。经过几年的蕴酿准备,我国从1989年开始试点到1997年实行全面收费,至2002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此后急速扩展至今已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高校在校学生近3 000万。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民生极大改善的时期。面对如此规模的高等教育,政府固然不断加大财力支持,但也还是难以全部承担。作为后发国家,更深知教育、人才的重要。随着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希望有机会上大学,也有能力为获得这样的机会支付相应的费用。那种为上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景所有中国人都不愿再看到。而要尽快改变这一状况,才有了高校的迅速发展、扩张,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这其中,学费作为高等教育运行经费的一个来源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事实上,我国高校的迅猛发展时期正是在实行收费制之后,这足以说明人民不仅有意愿也有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支付相应的费用。这里还要指出的是,除了现实的需要之外,人力资本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传入也使我国实行高校收费制有了理论依据。谁受益谁负担的说法,使得收费制的制定更加理性,也使其实行更加顺理成章。
二、中美高校收费的历史成因
中美高校收费历史成因的不同在于,美国收费乃是其一贯的传统,其间虽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长期演进,但收费本身却从未改变,经历的是自然历史过程;我国则是十多年前才由政府精心设计实行,其间发生了一个由不收费到收费的根本改变,经历的是人为历史过程。
还是先说美国。早在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期,就在今美国东部建立了九所大学,这些大学都属教会大学,私立的,主要教神学课,旨在培养牧师,经费来源主要靠学费,殖民地议会提供一定的土地和金钱赠予,也有一些教会等捐助。由于学生很少,又都来自贵族,所以尽管学费昂贵,也不构成多大问题。独立后,政府为了高校布局更为合理、更为了兴建一批有助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新型大学,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支持鼓励兴建应用性技术学院。1819年达特茅斯学院案政府意愿受挫后,州议会不再为私立学院提供资助,开始建立公立学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2年的《莫里尔赠予学院土地法》要求各州赠予土地资助各州兴办农工学院,根据这项法令,联邦政府总共拨地约1 300万英亩陆续建立了69所农工技术学院。由于有政府的资助与鼓励,学费又低,于是大批贫苦青年进入了此类学院。正是这被人称为“牧牛娃学院”的新型学校在短期内快速培养出大批工农业技术人才,不仅对美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使“牧牛娃”本身改变了命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学院在全国高校总数中虽只占4%,收容的学生却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20%,颁发的博士学位占全国40%,60年代在世的诺奖获得者近半数出自此类学校。莫里尔法实际上也为此后美国高校收费制奠定了基础。在兴办“牧牛娃”学院的同时,政府还大力兴办州立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系科全、容量大,学费也低于私立大学,吸引了大批青年入学,到19世纪末,州立大学取得了对私立大学的优势。此后美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目标加速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不仅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约在1943年,由原来民间投资大逐渐变为政府投资大,而在50一80年代,也就是普及化的过程中,高校教育经费中学费所占比重由过去的60%左右降为30%左右,政府拨款资助则由30%左右上升为60%左右,另有各种社会捐助占10%左右。这种巨大变化,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与切实的增加拨款、加大资助力度的做法紧密相关,也与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持续投资分不开。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尽管学费金额一直呈增长趋势,但由于学生家庭收入也一直在增长,加之政府和社会名目众多力度不小的各种资助,学费对学生及其家庭来说,压力并不大。在20世纪40到90年代,学费支出一直远低于家庭支出的10%。近二十年,这一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也在15%左右。同时,一贯的收费传统,也使得全社会久已习惯量入为出。例如私立大学,尤其是那些顶尖的学校及优秀的公立大学,尽管学费昂贵,但人们并无多少抱怨,而是选择收费较低的学校以回避因学费造成的经济压力。总之,今日相对完善的美国高校收费制不是一朝一夕就建立起来的,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政府始终坚持收费,由自发到自觉形成美国特有的传统与务实的理性。政府对大学的发展改革始终采取多资助、少制约、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干预的做法,从而使得与高等教育发展紧密相关的收费制度不仅自然而然地沿续至今并日趋完善,还使其制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看我国。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历时尚短,且每一步都是政府行政作为的结果。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学校可以对单位委培和计划外少数自费生收取培养费,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从政策上为高校收费打开了门。1989年1月4日,国家教委在报请国务院批准的《关于高等学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学生上学除特殊规定外,一般要交纳学杂费”,同年3月2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交费上大学制度正式确定。同年8月22日,国家教委、物价局、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中规定了1989年度录取本专科学生收取学杂费、住宿费的具体标准。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改革学生上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1994年9月,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联合发文批准了北京大学等37所高校进行招生收费改革试点。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将对高校实行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1997年全国高校实现并轨收费。由此可见,从不收费到收费以及具体如何收费的每一步决定,都是政府精心设计实施的。不仅如此,这十多年来的收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所谓乱收费、高收费,政府也是以行政手段处理的,而收费制的每一步改进同样是行政所为。毕竟这一制度在我国的实行时日尚短,而由不收费到收费的改变又实在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因此,政府对此项制度的出台高度谨慎、认真负责。这从其自开口子经试点再到全面实行用了十多年时间这一做法上可以充分反映出来。然而,再理性的设计,也会有不周到之处。没有传统作依托,实行起来就难免会遇阻与走样;而有些问题的解决本需要时间,可人们往往又没有这个耐性,现实似乎也不允许那样从容。尽管如此,理性设计也自有其优长,只要善于运用就完全可以后来居上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中美高校收费制度历史成因的异同,对坚持和完善我国高校收费制度多有启示
首先,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我国实行此制度的必要性、正确性。既然收费制利国利民是已被历史充分证明了的,就没有理由不坚持,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后发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同时,收费制也确实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一方面,从具体的制度安排讲,应更加务实更有针对性。如在收费标准上应更具有多样性、差别性,在管理手段上更多采取经济的而非行政的。从美国的情形看,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收费一直呈现多样、差别的情形。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学校的办学条件、质量、声誉及学生就业状况本身不仅有差别,而且差别有时还很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同样也是这样。如果在收费标准上不能体现足够的差别与多样,则不仅会使优者得不到事实上的承认,也使劣者缺乏改进的动机,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学生也不公平,收费制本来的意义也达不到。所谓质优价优、质劣价劣也应成为我们的准则。为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计,政府可以更多的用经济手段去引导办学、引导收费,但要尽量减少硬性统一的行政规定。在收费标准问题上,市场自有其内在规定性。美国收费史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从抽象的理念上讲,我们恐怕需要切实的转变。举例来说,面对我国收费中出现的所谓高收费现象,几乎所有人都在责难,都归结为政府投入不足。这是不是事实呢?应该说是。但如此责难有意义吗?合情理吗?尤其拿所谓国际公认标准来说事,真的可从吗?需知如此之类非但不能解决问题,长此下去还会坏事。为平息民怨,政府不得不连下数文严厉禁止高收费,高是压住了,可高校巨额负债的问题又出来了。这一切仅仅一句政府投入不足,就能解释吗?别忘了,我国之所以施行收费制正是因为政府已无力独自承担其费用而迫不得已所致。尽管如此选择有充分的理据,然迫不得已则是基本事实。而从收费出台时的既小心翼翼又急不可待看,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政府不愿拿出足够的经费。非不愿也,实不能也。不仅现在做不到足够,就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也不大可能做到所谓的“国际标准”①。为什么?历史与现实使然。要赶超、要跨越、要争先,可底子薄、人口多、事情杂,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校迅猛发展扩张速度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现实,怎么可能走寻常路!因此,不仅政府要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人民也要负重前行。这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复兴大业中必有的担当。一届政府、一代国民为此付出远远不够,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否则,高等教育质量无从保证,大而不强将很难改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加务实、理性地看待我国高校收费制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这样的历史过程,美国人民也曾长期经历过,只是它不像我们这样急骤而至。这也正是自发演进与人为促成之间的区别吧。其实,何止一个学费问题。近代以来,对中国人来说,又有哪一项进步是容易的呢?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说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里面就已经深深地内含着为了民族复兴大业而委屈小我的巨大历史使命。如果说,此义平时不显,那么,在这里论及,则是理所当然、势所必至的。这丝毫不是什么大话、空话,更不是假话,而只是一句再平凡不过的实话。我们已经没有从容的时间,任何无意义的抱怨、天真的愿望都无济于事,唯有一代一代负重前行才可望早日实现国强民富、安居乐业的民族复兴伟业。在各国竞争日益激烈的今日,让我们毅然加入学战,再从心底喊一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我们从中美高校收费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1] 龚淑林.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J].美国研究,1990(3).
[2] 李守福.主要发达国家高校收费实践与理论的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1(2).
[3] 张利菊.高校收费与个人承受能力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3(4).
[4] 卫志民.是谁把中国高校带入债务危机的[J].改革与开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