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在目标控制中的作用
在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统计技术对项目管理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对比分析,通过准确的数据信息,及时、全面地对项目管理中各项活动进行定量检查,对出现的偏差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与提出相应的措施供决策者参考,从而达到对项目管理进行过程动态控制,使项目管理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1 目前统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统计工作没有突破“统计=报表”的传统模式,沿用多年的报表制度依然是自上而下布置安排,自下而上层层上报指定的统计模式和固定的信息,没有通过各种信息的数据统计汇总,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应采取的措施。
1.1 统计方法落后。目前,统计的工作基本上是将现有的数据收集起来填制报表,按时上报。由于多数数据来源于现场人员,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与现场实际有偏差,统计仅局限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归纳,技术含量低,信息量少,无法为进度目标控制管理提供全面详实的工程信息。
1.2 统计内容简单。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按上级指定的内容展开的,多是产值、工程形象进度等简单的数据汇总与说明,又是事后统计,系统分析少,目标管理决策所需求的信息少。
1.3 人才匮乏。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统计工作没有为项目管理提供应有的服务,对目标控制管理中没有多大作用,因此,统计工作往往不被领导所重视,没有一支专业化的统计队伍,多数情况下是随意性安排。
2 在计划目标控制中如何运用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本身就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通过收集整理项目管理信息,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为决策者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使统计工作在目标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根据管理目标提供所需的施工资源配置。
一个工程项目确定后,根据管理目标所必须投入的人、财、物基本上确定下来,统计人员应结合施工总体要求,结合施工环境、进度、质量、工期等要求协助技术人员提出所需的资源配置,从拟投入的人员状况、机械设备数量及相关的配套资料信息入手,配合编制施工组织方案,从而在准备工作上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资料,只统计进场后的各种资源状况仅能表明现场具备的施工条件,不能做到优化资源配置。
2.2 动态分析,适时调整控制目标。
工程项目的各项制度与措施能否得到落实,主要体现在施工进度目标能否按预定的方案实施,施工进展情况的动态统计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根据现场实际进展情况逐项统计某一个时间点所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分类汇总,并根据进度目标的要求计算出同一个时间点应完成的实物量,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其次,根据对比结果运用统计知识绘制控制图等分析问题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应采取的措施,并督促相关部门与责任人去落实。第三,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强化过程控制,以目标控制为纲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循序渐进,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现场施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 在过程控制中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
在目标管理中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不仅要做到在掌握详细的工程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制定的措施落实到位,为现场施工执行目标管理创造条件。
3.1 强化过程控制,及时纠偏。
由于施工环境千变万化,组织与管理千差万别,施工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实际进度与计划目标就会出现偏差,统计人员要结合过程控制目标,动态掌握实际进展情况,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在进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在郑西线黄土隧道施工中,一个作业面在正常情况下折合全断面开挖2~3个循环/天,进尺1.2~1.8m/天。我们在施工中加强了组织管理和工序循环时间的控制,平均开挖进尺1.9m/天。在一次的周分析表中突然出现异常,平均1.49m/天,通过对现场人员、机械设备及相关配套的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因作业人员调整将开挖工班由15人减至11人,在支立钢拱架作业时因劳动强度大增加了休息时间,开挖班的作业时间由原来的3.5h增加到5h,导致总的工序循环时间增加,影响了施工进度。针对现场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补充开挖班的作业人数,工序循环时间又回到可控范围内。
①人员变化前的进度统计表
②人员减少后的进度统计表
3.2 全面分析,积累工作经验。
在建立和健全各种原始台账的基础上把各方面的情况分类汇总,详细记录各个时期的综合分析结果,这样既能从多侧面、多角度来综合考虑项目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及时调整目标管理的各项指标,又能为以后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提供参考资料,并能加快有效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高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典型资料的事迹材料也能为以后的管理提供更多的经验,为正确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4 完善制度,使统计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统计工作是对项目进度目标控制实行科学管理,过程监控的重要手段,是项目过程控制中及时纠偏和调整计划的主要依据,形成一套有效的统计管理体系,将统计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1 建立适宜的统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经济活动分析等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基本技能,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项目管理服务。
4.2 全面提升统计自动化水平。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建设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障。只有建立起企业统计信息网络,才能加快统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反馈速度,才能真正实现及时、高效的统计信息服务。
4.3 培养高素质统计队伍。高素质的统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知识,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处理信息和网络运用的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准确发现问题所在,及时提供应采取的措施,对提交的统计资料更具有可参考性。因此,统计人员必须加强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灵活运用多种统计理论、方法和手段做好超前预测工作,深层次挖掘和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写出高科技含量的分析预测报告,实现统计信息工作质的突破和飞跃,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参考文献:
[1]黄良文等,统计学原理[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曾五一等,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余水桢等,建筑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印]K.K.奇特克勒,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6]臧有良等,管理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刘伊生,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周志轩,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