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铁路建筑企业劳资统计存在的问题

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反映企业人力的投入,劳动力的流向,从业人员的规模、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等级以及劳动报酬和工资水平等情况。它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反映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及构成和分配使用等方面情况的统计资料。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是企业制定、调整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企业制定经营决策的依据,是监控企业经济状况和发展状况的必要手段,是企业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一直是企业发展经营和生产经营中都十分重视的基础性经济工作。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越来越敏感,也越来越受关注,同时,随着铁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法施工管理办法的实施,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劳动工资统计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劳资统计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领导对劳资统计认识的偏差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劳资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资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特别是铁路建筑企业机构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了以单一项目施工为主的项目经理部,项目部的相当部分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严重不足,表现在很少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和为统计人员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对上报的统计数据不认真审核。还有些项目部领导仍然认为劳资统计是“软工作”、“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加加减减、填填写写的事,是估计加统计”,只要得个大概数就行了,多点少点无所谓。

1.2 基层劳资统计工作基础薄弱

1.2.1 基层劳资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没有专职的劳资统计人员,劳资统计人员绝大多数为财务人员兼职,劳资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报送时间等均得不到保障。

1.2.2 相当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账和统计制度,一些基本的原始数据台账,如人员调动、职务变动情况等均没有很好的做好原始记录,因此采集填报的统计数据很难能真实反映企业劳力以及劳动报酬等劳资统计相关指标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

1.3 劳资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1.3.1 基层(特别是项目部)劳资统计人员大多是财务人员兼职,相当部分人员对劳资统计专业知识比较缺乏,造成很大部分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对劳资统计业务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熟练掌握统计必需的知识,有些劳资统计人员对劳资统计报表中简单的平均人数或者平均报酬等指标都不知道如何计算,致使上报的统计数据是否有错或者有没误差都不知道。

1.3.2 由于基层劳资统计人员大部分工作精力都放在财务方面,劳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致使劳资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由于变动频繁,大部分劳资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对于刚接手的劳资统计人员,一般都是新手,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劳资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

1.3.3 基层劳资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学习主动性不高,不把统计数据当作一回事,工作敷衍了事,业务不熟,统计报表不经过认真审查,数据是否正确或者合理,就匆忙上报,已至于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错误,在上级汇总报表数据过程中就出现过天文数据。

1.4 指标设置陈旧,不能满足需求

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设置陈旧滞后,几十年一贯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工资分配形式呈现多元化格局,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一些指标已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劳动工资的总体规模和主流特征,不能正确客观的反映企业职工每一层次中的有关信息,最明显的就是平均工资这个指标。

1.5 基层劳资统计人员依法统计意识不强

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用途很广泛,职工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费用的交纳以及社会上一些经济赔偿案件的处理等,都要以劳动统计中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作为参考标准,这样就使得部分一些基层单位管理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按统计制度规定如实填报,瞒报、虚报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切身利益。

2 改进和完善基层劳资统计的对策

2.1 领导重视

劳资统计数据做为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重要的参考和计算依据,劳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必须提高对劳资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在企业领导的重视下,各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才能有明显改善,才能保证劳资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保证统计人员能够独立开展统计工作。
2.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要求劳资统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树立依法统计的观念,强化统计意识,熟悉劳资统计指标体系,精通统计业务,在上岗前要取得统计人员上岗证。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上级劳资统计部门在布置年报会时,可通过“以会代培”等方式进行劳资统计相关知识的交流和培训。

2.3 规范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质量保证体系

劳资统计工作的关键是基础工作,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和统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统计工作过程中,对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和要求。建立健全劳资统计资料有关的原始数据记录和凭证等台账。统计数据的生成涉及诸多部门和单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全面、及时、有效,必须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保证体系,把统计工作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息源点,都纳入到质量保证体系之中,同时要充分运用运算检验、逻辑检验、关系检验等一系列检验手段,形成有效的统计质量体系。

2.4 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

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

2.5 建立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

随着铁路建筑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实行,有必要改革现行的一些统计指标,例如: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按照现有的统计口径,已经完全不能正确的体现这一指标的真正涵义。所以可以对这一指标进行必要的修改,如:在职工中增加分类指标:高级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一般工作人员等。这样就能够把收入差距区分开来,也能更加真实的反映占劳动者绝大多数的一般工作人员的实际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