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的问题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以目前中石化系统为例,其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经营目标、计划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计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的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的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再者是企业管理职能的效益审计。一是经营决策的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的目的在于评价效益优劣,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决策前、决策过程中、决策方案执行以后,审计人员都应当参与评价。如投资效果的决策、产品开发的决策、市场开拓的决策、资源利用的决策、产品盈利结构的决策等都可以作为经营决策审计的内容。目前,由于中石化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所以经营决策的审计主要集中在最高一级审计机关。二是组织效能的审计。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是否满足有效经营的要求、对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是否适当、是否存在资源的闲置现象、专业化原则是否得到贯彻、管理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是符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等与组织职能有关的问题都是组织效能审计的范围。三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措施的设置是否健全、既定的控制措施是否在经营过程中被切实执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严格按内部控制制度经营管理。目前中国石化上市和存续已全面实施内控制度,通过对上市公司内控制度评审情况看,各单位执行力度不够均衡,存在许多问题。内控制度作为公司的“家典”和“法规”,现在和将来都是开展经济效益评审的重要内容。 四是经济合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应坚持对购销合同、贷款合同、联营合同、招投标合同、物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承包合同等进行评审,从签订合同的程序是否合法、内容条款是否合理、履行是否到位等方面把守关口,避免合同失误造成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 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较少,经济效益审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基本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导致其形成这一情况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基本的认识问题,也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还有具体程序中的问题。在实际实践中,面对了不少困难,这都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
2.1 理论创新不足
目前,经济效益审计没有明确概念,缺乏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审计标准。由此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特点不尽相同,衡量审计项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亦很难统一起来,得出的结论就会有所差别,因此制订和完善一套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是当前推广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之一。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发达国家有公共部门等的资金使用效益衡量指标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东西可供使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效益审计开展有难度,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建造一项工程,既有它的开支是否真实、正确、合理、有效,也有它建成后产生的效益是否合理或者其在社会范围内的效益是否及时、合理、有效。我们在这方面尚无切实可行的东西,其交流也比较欠缺。在没有形成适用的指标体系之前,对这方面的监督工作多少都会有所影响。这是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健全的,否则就有可能对效益审计的开展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给审计监督的效果造成冲击。
2.2 效益审计范围相对狭窄
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观念根深蒂固,经济效益审计理念未树立。目前不少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上,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工作中,大都满足于对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性的审查与判断,仅仅着眼于微观,立足于宏观却不多;审计的目的更多地局限于纠错防弊,缺乏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对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另外,由于没有明确的概念,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导致所实施的经济效益审计五花八门,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中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甚至于社会审计都有条款专门规定。但是依然对经济效益审计或政府审计中的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条款的规定,这本身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尚不成熟,缺乏现存操作模式。调查中也发现没有现存操作模式的困难阻碍着效益审计的开展。笔者发现基层审计工作者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方面比以前有了巨大的进步,目前正在尝试争取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取得突破,可见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应该深入研究的专门问题。
2.3 审计队伍专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进行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经济效益审计高标准的要求。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创新审计方法等。目前,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但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未能综合运用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由于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受到限制,难以满足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综合性强、层次高的需要。
2.4 计算机知识和信息系统运用不熟练,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效开展没有统一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加大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风险。
由于目前审计的目标、标准、程序、方法及报告等均没有相应的法规条例提供指南,审计人员很难采取统一的程序和方法,工作中随意性较大,使审计人员在专业判断上难以达到一致性和客观性,不能体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特价值。加上审计人员长期从事真实性和合规性的财务收支审计,其思考问题的局限性较大,长期按照常规性审计思维思考问题,极易将经济效益审计简单化,会产生抓点证据就给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下结论,可能导致结论有失公正乃至造成不良后果,使经济效益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
2.5 审计效果难以实现
经济效益审计被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单独地去实施不仅认识不准确,也是缺乏效率的。缺乏效率的审计工作在人力、物力既定的条件下必然难于大范围推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效益审计开展的难点主要在这方面。现实中进行的许多审计工作都可以归为财政财务审计这一大类中。在财政财务审计中,对账簿资料的查证其实已经走到了再进一步就可以核实分析经济效益问题的边界了,对信息资料失真的追究也基本走到了再进一步就可以明确经济效益问题的边界了。专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也必然涉及到查实账簿资料这一工作环节。只有对账簿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查实后,对节约、效率、效果所进行的分析认定才有意义。
经济效益审计不采用综合实施方式,既阻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阻碍经济效益审计经常性地开展,也不符合审计本身就是对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节约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的基本原理。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审计监督应该是今后政府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