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会计准则科目分类与要素的不一致性及重构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给出了现行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表及相关账务处理。对于现行会计准则指南中给出的会计科目分类仍存在一定问题(注,本文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探讨)。
一、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的关系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会计核算对象纷繁复杂,要对之进行核算和监督,会计学采用了管理的基本方法——分类。对会计对象进行的科学分类就形成了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同时也作为了会计设置账户的依据和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由此看来会计要素在整个会计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和基础性地位。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单位交易或事项的纷繁复杂性,决定了各个会计要素内部构成以及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增减变化的错综复杂和形式的多样性。为了全面、系统、详细地核算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及其增减变动情况,需要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或用途进一步分类,从而对经济管理提供更加具体分类的数量指标。由此可见会计科目的重要性。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是会计要素的细分和延续。同时,会计科目分类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会计要素的分类。
二、我国会计科目分类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科目分类标准的不一致性
在现行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表中将会计科目分为六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共同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如果说资产类、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是按会计要素进行的细分。那么共同类、成本类和收益类则不属于会计要素的范畴。也就是说现行会计科目的分类不是采用同一分类标准。那么,对于利用会计科目这种分类的管理方法来进一步反映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
(二)会计科目分类与会计要素的不一致性
会计要素既然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分类,则应遵循会计要素的分类标准。我国现行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而在我国财政部提供的会计科目列表中我们会发现并没有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对应的会计科目。那么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的细分情况是怎样的,这三个会计要素又进一步分为什么项目,从现行会计科目列表中是不明确的。在现行的会计科目列表中有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但“成本”和“损益”并不是一个会计要素的概念。
(三)“损益类”概念的笼统性不利信息提供的细化
纵观会计科目列表的损益类,我们会发现本类科目包括内容混杂。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保费收入、租赁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属于收入要素;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利息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赔付支出、保单红利支出、退保金、分出保费、分保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勘探费用、所得税费用等属于费用要素;而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属于利润要素。这样将分属不同性质和不同要素的会计科目归为一类的做法显然有违与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分类的初衷。而且,在这种分类下进行的会计处理不利于对会计对象的分类和深入认识。
(四)突出“成本类”科目对理解成本与费用的关系的干扰性
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研发支出、工程施工、工程结算、机械作业。这些科目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按会计要素分类属于企业资产内容。现行会计科目分类单列成本类科目容易造成将成本和费用混淆。
三、进一步规范会计科目分类的改进建议
(一)取消“成本”类科目将其并入“资产”类科目
现行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表中的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研发支出、工程施工、工程结算、机械作业等。这些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按会计要素分类属于资产类要素。建议将其纳入会计科目表中的资产类。
(二)取消“损益”类科目将其拆分为“收入”、“费用”、“利润”类科目
现行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表中损益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保费收入、租赁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汇兑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摊回赔付支出、摊回分保费用、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利息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赔付支出、保单红利支出、退保金、分出保费、分保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勘探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建议将其按会计要素细分为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类会计要素。例如:将营业务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保费收入、租赁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归类为收入类;将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利息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勘探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费用归类为费用类;将汇兑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归类为利润类。
(三)将准备类和折旧摊销类账户单独归类
现行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表中资产类科目包含着准备类会计科目。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累计折耗、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这类科目作为资产类科目的调整科目,其账户结构和资产类账户的账户结构完全相反。资产类科目的账户结构是借方增加,贷方减少,余额在借方。而这类账户的结构是借方减少、贷方增加,余额在贷方。这样容易造成误解和难以理解。建议将其单独作为一类科目,称为资产减值类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