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信息获取工作 把握基层安全管理
信息获取是指充分运用各种技术和设备,将时间或空间分散的信源信息采集并集中的过程。获取翔实可靠的相关信息是基层组织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进行安全工作决策与控制的先决条件。卓有成效的安全信息获取可以对有关危机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从而为管理者及时发现各类事故案件的蛛丝马迹,并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安全风险提供依据。
一、基层安全信息获取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真实、准确、可靠的信息是安全工作决策的重要保证。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坚持严谨灵活的方式方法,要力求安全信息的来源真实可靠。要提高对安全信息的分析和鉴别能力,杜绝虚假信息产生误导,要随时鉴别所获信息的真伪,力求获取的信息准确无误。切忌图省事、简单化,夹杂信息收集人员主观意志和个人感情因素,把主观当客观,把个别当普遍,把局部当整体。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指要把各类相关信息放在安全工作大系统中去考虑,防止片面、孤立地看待信息,影响信息的全局性与整体性。系统性原则要求基层管理者对各个单位、各类时机的零碎信息进行综合归纳,使其优化、升华,由“偏”到“全”,反映出事物的过程,去“粗”存“精”,反映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从纵向看,要保持安全信息发展的历史连贯性,从横向看,要把与某一安全问题相关的散布在各个领域的信息收集齐全,才能对该问题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
(三)超前性原则
超前性主要是指基层管理者要树立超前意识,抓住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采取科学预测方法,从显示事物的先兆性中做到“超前出新”,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掌握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包含时间超前和内容新颖两层意思,信息内容越新、传递得越快,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小甚至会失去价值。要搞好信息收集,务必注意把握“三个及时”:一是要及时了解基层组织在安全方面的最新信息;二是要及时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去伪存真;三是要及时依据信息的层次,选择恰当的载体、最快的渠道向有关领导和机关进行传递。
(四)针对性原则
“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基层安全相关信息数量庞大,内容繁杂,安全信息的获取必须根据当前安全形势与安全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搜集那些安全威胁较大、较为迫切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只有通过针对性精选信息,有所取舍,才能有所得,缺乏针对性的信息应被视作“信息垃圾”,是不应收集的,否则会扰乱决策者的视线,使得决策者在众多信息面前无所适从,如此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容易导致安全工作决策失误。
(五)动态性原则
由于人员思想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再加上内外环境等各种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基层安全信息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对影响安全的信息保持高度的警惕。安全信息的获取要紧随人员思想、环境的变化,实时动态地获取,不能一劳永逸,停滞不前。只有具有动态性的安全信息才有较高的价值,才能较为全面、较为正确地反映安全工作的本质。
二、基层安全信息获取的途径
(一)通过组织途径获取
一是在组织成员的日常交流、汇报中获取信息。组织成员的日常交流、汇报会释放众多安全信息,管理者要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积极主动与组织各类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过程中管理者要保持高度敏感性,对涉及的安全问题要加以重视,进行跟踪。
二是通过会议获取信息。基层各级例会是安全信息获取的正式途径,也是安全信息的重要来源。为尽可能获取全面客观的信息,在利用会议获取信息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与会人员的范围要广:尽可能包含各个层次的人员参加,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收集到全面的信息;议题要明确:为了收集到针对性强的信息,必须明确确立会议的议题或主题,如冬季安全工作、信息安全工作、敏感时期安全工作等明确具体的内容;加强会议管理:既要鼓励与会人员自由发言,尽可能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也要控制发言,要引导与会人员对会议议题进行讨论,发表看法,防止将会议开成“闲聊会”“家常会”,不仅得不到真实需要的信息,反而浪费时间精力。
三是通过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组织”获取信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管理学家梅奥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人际关系学说中阐述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所谓非正式组织是在组织内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人们形成的特定的相互之间的关系所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以感情为纽带。基层组织中广泛存在这样的组织,比如各类球队、兴趣小组等,对这些组织要加以引导,合理利用。由于在正式的会议、汇报活动中人们会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有所顾虑,担心自己的思想等信息被上级或他人知晓后会给单位或个人带来不良影响,而进行隐瞒或者加工处理。导致通过正式组织中的会议、调研等途径难以收集到客观准确的安全信息,此时通过“非正式组织”信息流所产生的“葡萄藤”现象来收集安全信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调查研究获取
调查研究法主要包括现场观察法、访问交谈法、参观考察法等,调查研究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信息获取方法,调研者要深入群众的工作活动场所,特别是到那些敏感问题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和区域,及时捕捉重点人员的情绪变化,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发展倾向和趋势,做到“知己知彼”、“知内知外”,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方面基层单位在“被调研”时一定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防止搞形式主义。如有些基层单位在迎接检查时怕暴露问题、成反面材料,在检查组到来时上演“空城计”、“东躲西藏”。如此掩盖问题,不仅不能消除安全隐患,反而会养成不良习惯,认为平时马虎大意一点没事,只要检查时不出问题就行。时间一长,习惯养成,安全隐患逐渐不被重视,直至引发事故案件。另一方面在调研时要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不能给基层施加压力,不能发现问题就全盘否定,搞极端主义。也不能走马观花,随便看看,要仔细观察现象,深入分析问题实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建议。同时,在调研时要将普查与抽查结合起来,对于重点问题、危害较大的问题要普查,对一般问题、危害较小的问题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节省了调研的成本,也突出了重点,提高了效果。
(三)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获取
一是通过网络手段获取信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BBS论坛、网上信箱、网友建言、微博等网络手段已经成为信息传输的渠道之一,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对网络基本知识要熟悉掌握。另一方面要认真对待网络信息,合理利用网络。有些管理者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世界,自由性大、随意性强,难于控制而加以排斥。须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正是因为网络具有一定的自由性才使得广大群众乐于利用这一途径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可利用“网友建言交办公”等形式将网上收集的安全信息向相关部门递交,并督促落实解决。
二是通过监控手段获取信息。伴随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一些有条件的基层单位已经开始采用在重点区域加装监控设备、车辆安装GPS等高技术手段实现安全信息的获取,这也将成为安全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利用这些高技术手段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树立人是管理主导的思想。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技术手段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而且高技术手段具有易损性的特征,不可过分依赖。二是高技术手段要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只有将会议、调研、网络等各种手段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才是完整全面的信息,才能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卢新德.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05
[2]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6
[3]陈佶.基于网络的竞争情报获取渠道及工具探讨[J].上海化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