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精神激励法

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而人本管理在根结上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如何实现光荣和梦想,如何体验激情与巅峰,也只有精神激励才能更深入细腻地展露这一点。中国古人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组织管理者都十分重视运用和研究激励方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研究、借鉴这方面的成果,对于探索出一套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1.“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兵法》中有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威”。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也有过这样的表述:“上下同欲者胜。”用在现代企业中的解释就是,让企业的员工和老板的观念一致,理念、价值观一致,生活、工作的目标一致。上下同心同德则无往而不胜,上下离心离德则一盘散沙,不攻自破。

“上下同欲”是作用极大的激励方法。军队战斗力强不强,治国政绩大不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有没有共同目标,能不能团结一心,步调一致。因而各种激励方法的采用,都必须促使上下同欲。 企业中人员众多,没有哪个管理者不希望自己的手下能够充分发挥潜能,竭尽全力来为公司工作。作为管理者要将员工的目标和组织的目标相结合在一起,只有设定出愿景符合全体人员意志,才能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增强企业凝聚力。

2.“士为知己者死”

孙子曰:“士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士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古代的管理者们深知人在整个活动中的作用,并懂得关爱百姓,恩惠百姓来使得他们发挥潜质,为己所用。因为信任是人生的动力源泉,信任就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尊重和认同,而人生在世追求的就是一种被尊重和认同。比如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冒着严寒,亲自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他一连去了三次,最后诸葛亮被刘备所感动,答应出山辅助他打天下。刘备这种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就是给他施予知遇之恩。管理者给员工信任,他就会产生一种“绝不辜负”的动力,就会努力给予回报。激励下属“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管理者、统治者关心、爱护下属,满足下属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心理情感的需要,与之成知己和至交,从而使下属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出力和服务。

3.“任贤律己”,“身先士卒”

中国古人历来崇尚德,用人强调德的标准。儒家曾提出“内圣外王”之说,对君子的要求是仁、智、勇、恭、敬、惠、义、达、艺,侧重于德。德的含义很广,而严于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其基本要求。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物质激励下及社会压力下工作,其能力仅能发挥60%,其余的40%要依靠领导者去激发。这种用领导者在某些方面的有意行为来激发下属的激励方法就是行为激励法。作为一个管理者和领导者,哪怕是不经意的行为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孔子云:“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己”是管理者管好企业的重要前提,所以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也需要把自己的学识水平、品德修养、工作能力、个性风格贯穿于日常的处事与待人接物的活动中,从而对职工起到表率和鼓励的作用。

4.“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孟子的意思是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的技术特点,用其之长,善于发挥每一个职工的特长,发挥其作用。当其做出某项成绩、完成某项任务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鼓励他们在岗位上积极的创造性地工作,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今天各个企业都设有人力资源部。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提拔都备受管理者们关注。选拔好的员工提拔好的管理者可以大大增强公司的实力,而好的赏优罚劣制度更是可以是公司更公平公正,激发员工积极性。而中国古代在选人用人上,就有一些精辟的见解。任人唯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君子用人如期,各取所长等等,就是他们在选拔人才时体现出的智慧。

5.“性相近、习相远”

当人刚降生而未受到社会的影响时, 个性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人性的差别主要源起于社会的习染熏陶和后天人为的活动, 若值善友则相效为善, 若逢恶友则相效为恶。孔子认为人性是可以塑染、改造的,可以通过后天不同的教育, 形成不同的人性。虽然古代的教育意义的今天的不大一样,今天企业的职业培训更多得偏向于提升工作能力,但有一点古今却是相通的,即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知识型的员工日益增加。对于注重个性的自由发挥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新一代员工来说,单纯的经济激励未必见效。他们更看重的是企业能否给自己提供发展的机会。发展需要培训,培训促进发展。所以注重团队成员的培训提升,培养学习型团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人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管子·心术篇》中说:“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治心,安也者安心。”在搞好物质激励的同时,多用精神激励方法,引导人们提高精神需求的层次。一方面,用物质刺激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激励人。人的行动受价值观、人生观的支配。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支配下,人能把组织共同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而焕发出极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文忠.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N].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郑晓燕,高新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其启示[J].管子学刊2003.2.

[3]吴威.中国式管理≠西方管理的对立面[N].中国经营报20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