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造假手段分析与甄别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股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可信度的降低,信息使用者开始试图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判断和分析,希望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企业的财务情况。然而,随着会计报表操纵手段的不断更新,现金流量表也逐渐变得并不可靠。本文拟对现金流量表的造假手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甄别的方法。
一、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造假的主要动机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编制基础,将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信息使用者通过现金流量表,希望能够判断公司的现金创造能力、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盈利质量。因此,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的造假动机主要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的盈利质量及偿债能力以及现金创造能力。减少或者消除信息使用者对虚假利润表或资产负债表的怀疑。基干以上动机,上市公司在一般情况下会尽量增加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二、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的主要造假手段
上市公司通常所用的造假手段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造假,使得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看起来具有较高的盈利质量水平以及较强的现金创造能力。
(一)虚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 利用与关联方的配合造假
一是通过第三方作为桥梁与关联方的配合造假。企业通过高价将货物销售给与之毫无关联的第三方,然后再由其控股子公司将货物从第三方手中买过来,产生较大的价差,由此给企业带来大额的收益,产生较强的现金流。
二是同时关联方交易通过股权转让的手段也会带来大额的收益。当企业通过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负债高价剥离给关联子公司或母公司后,从而达到降低公司的财务费用,避免因不良资产的经营发生亏损。例如企业可以将一时难以收回的应收账款出售给不用纳入报表合并的关联方。通过此种形式就增加现金流入。
三是通过将货物销售给关联方但不进行实物转移,年末时关联方将货款全部付清,上市公司在第二年初通过业务往来的方式再将货款归还给关联方。通过这样企业既增加经营性现金流,同时又提高了利润水平。
2 通过伪造销售进行造假
当企业需要在增加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时,可能会通过高价虚拟销售,人为虚增“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金额,同时通过编造对外投资项目或向某往来单位提供借款将虚增的现金抵消掉,这样既提高了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水平,又不会影响报表之间的平衡关系。
3 将其他活动现金流入调整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
这种造假手法在现金流量表上的表现为:将本应该列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列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将本应列入到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却列入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从而虚增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减少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增加了现金净流量。
(二)减少经营活动发生的现金流出
通过将应付款项及费用损失等分摊给关联方或子公司的手段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调整为其他活动的现金流出。此种行为经常表现为上市公司通过让不需纳入合并范围的关联方或控股子公司承担其一些应付款项、费用损失等,减少其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从而增加其现金净流量。然后上市公司再将资金以投资活动方式返还给关联方,从而成功地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在形式上转化成其他活动的现金流出,提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上市公司通过这样的手段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产生公司经营良好、经营活动创造现金能力很强的假象。
三、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造假的甄别方法
(一)勾稽关系分析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虽然三者编制基础不同,但是存在着很强的逻辑关系和勾稽关系。利用这些逻辑关系恰恰是我们进行判断现金流量表造假的出发点。因此,判断现金流量表是否造假时,不能仅仅盯着现金流量表,而必须将三大会计报表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阅读和判断。
如果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项目之间勾稽关系被破坏,则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极有可能是虚假的。现金流量表中的勾稽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金额应该与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减去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的增加数(即期末数减期初数)、“应收票据”的增加数、“预收账款”的减少数等相关项目后的金额大致相等。
2 现金流量表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金额应当与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加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增加数,减去“应付账款”增加数、“应付票据”增加数等项目的余额大致相等。
3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应当与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期末数减期初数大致相等。
4 现金流量表正表中采用直接法计算的“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与附表采用间接法计算的“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应该相等。
(二)对比性分析
1 同行业企业的对比分析
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经营活动的性质以及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而导致的现金流量情况也不尽相同。在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时。应该根据不同行业判断,对比同行业企业的现金流量,当发现有悖于同行业的基本情况时,就应当提高警惕性。
2 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分析
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现金流量状况也不尽相同,当企业在初始创立或处于经营周期的开始阶段时,现金流出较大,出现现金净流量为负的现象。而当企业处于发展、成熟期的时候,现金流入量很大,现金净流量很强。如果企业表现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的发展阶段不符,就可能存在操纵行为。
3 非经常性项目的对比分析
企业在进行造假时,在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增加时,往往同时增加和现金流八不相上下的非经常性的现金流出。而对于一般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而言,通常不会出现连续几个期间内的大额的非经常性现金流出。这些大额的非经常性现金流出往往与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更新相联系,不属于企业的经常性业务活动。因此,在阅读现金流量表时,将连续几个年度的现金流量表各大部分以及明细项目进行对比分析,若非经常性现金流出明细项目呈持续状态,如:连续几年出现固定资产更新支出、对外投资支出等大额支出,则很可能有人为调剂的嫌疑。
(三)相关性分析
通过阅读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除财务报表以外的其他信息,与可以间接证实企业现金流量表所表达的信息有无造假之嫌。同时也可通过阅读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的办法,仔细阅读现金流量表的各个项目,推算出数据,结合行业特征、相关政策环境、企业的组织形式或者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宏观经济环境进行相关的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出现造假行为,当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都下降时,企业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肯定会下降。
为此,进行关联性性分析时,不能孤立地阅读现金流量表或其某一方面,而必须从每一个逻辑关系的前后关联中以及与经济社会现象的联系去阅读和发现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洁运用现金流量表甄别企业财务状况[J]财会通讯,2009(12)
[2]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张为国,陆德明评“安然事件”对会计的影响[J]财经论丛,2002(5)
[4]余泽永,现金流量表的粉饰、隐晦、与识别[J],中国内部审计,2005(8)
[5]邓宇峰,谈现金流量表的粉饰与识别[J]经济协作信息,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