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3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量达2.21万亿美元,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00亿美元。而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占比为零,这对世界和中国都是一种不对称、一种失衡,新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人民币将中国稳定的实体经济带进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要进入大国行列,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货币国际化是把双刃剑,既带来收益又有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问题也将凸显出来。为此,应积极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所获得的金融和经济利益以及为此支付的成本,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作出审慎的评价,尽可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无论是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还是从我国经济金融现实基础及发展前景等方面来考虑,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都有着巨大的经济、金融利益。
(一)获取国际铸币税收益
人民币国际化最为直接和显性的收益是可以分享国际铸币税。铸币税是指发行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主权国家发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是借助货币垄断发行权向持有者筹集资金的一种行为,而发行世界货币则相当于无偿从别国征收铸币税。以美国为例,1977年以来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每年获得的国际铸币税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1%~3%,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全年的生产总值。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铸币税占美国GDP的比重持续攀升,高达4%。而目前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还不到人民币发行量的2%。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中国不仅可以在国际交往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减少外汇储备及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相当于间接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行人民币,获得铸币税收入。根据维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为152.8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到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因人民币区域化而获得至少25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给中国带来非常可观的国际铸币税收入。
(二)降低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汇率风险
由于人民币非国际化特征,大量的对外经济交易都是以美元和其他货币计价的。中国进出口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货币敞口风险较大,不得不面对美元和相关货币汇率波动的风险,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009年中国进出口外贸依存度达到66%,但对外贸易中90%以上的交易是以美元结算,增加了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汇兑成本和进行外汇避险的交易成本。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一措施正是为了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使用,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广泛接受,中国企业、投资者和居民在对外贸易、投资、金融活动中可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其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货币交易成本和避险成本也随之降低,而这种双重收益必将促进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三)缓解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由于人民币尚不能用来偿付外债,中国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金融风险。200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接近2.4万亿美元,占全球储备比的30%以上,比世界第二的国家日本高出了将近1.4万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流动性高的美国国债,相当于向美国提供巨额的廉价资金,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中国不但要面临因美元贬值而投资受损的风险,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贸易结算使用本国货币,在外汇储备方面可以实现货币替代,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外汇占款过多造成的被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加以人民币进行的贸易结算支付和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交易,增加国际上对人民币的供给,鼓励人民币流出,缓解中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既是出于长远的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战略考虑,也是短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降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及维护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途径之一。
(四)促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
国际货币储备国持有发行国货币通常是通过购买发行国的政府债券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形式,这就为货币发行国创造了相对于别国而言优先发展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的契机。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为国际范围内的资产转移、资金流动提供低成本的服务,吸引外国投资者持有本币计价资产,而且也为以本币为面值的金融资产提供有着足够的数量和流动性很强的交易市场。这无论是对丰富人民币计价资产品种、活跃人民币资产的相关交易、扩大境内金融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对培育和发展中国离岸金融市场都具有积极意义。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增加,更多的结算和融资通过中国市场,必然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必将加快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提高国际金融服务水平,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促进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增强竞争力。
(五)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货币的国际化意味着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逐渐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将对使用人民币的国家产生影响,使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从而增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长期以来中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状况将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逐渐改变,全球货币体系的格局也将随之改观。显而易见,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多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而且可以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增加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话语权,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一)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货币国际化使得更多的本币在境外流通,被境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持有,形成相应的离岸市场。这将使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乘数更为复杂和易变,从而加大央行对货币数量控制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汇率浮动、资本可自由流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国际金融市场上将出现一定规模的以人民币计价和交易的金融资产,跨境资金的自由流动使得货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货币供给难以控制,削弱央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同时,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数量增加,将导致我国遭受跨境套利资金冲击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中国政府将承担一部分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目标时,既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又要考虑世界经济变化的因素。当世界经济或邻国经济出现困难时,要同时保证本国市场和境外的资金供给,使邻国货币相对贬值,帮助其经济恢复增长,因而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影响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二)面临“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将面临“特里芬难题”,即在以贸易逆差向储备国提供结算与储备手段的过程中,将出现本币贬值的压力与保持本币币值稳定之间的冲突。这是信用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储备制度与清偿能力的创造机制之间存在的根本性矛盾。任何一种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时都存在“特里芬难题”。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因此,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将承担较高的成本,当世界需要更多流动性时,储备货币发行国必须增加赤字,以增加全球货币供应。但是,如果发行国赤字太大,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通过国际收支赤字来提供人民币资产以满足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这种状况必然削弱中国国际收支地位。如果中国存在持续的赤字,就将导致持有人民币流动性资产的国家不愿意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在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引起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任危机,进而削弱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
(三)增加国内经济金融稳定的难度
货币发行国在享有“世界中央银行”的权力时,需要承担维持国际金融稳定的责任。当储备国发生如流动性危机等问题时,发行国需要为维持区域金融稳定提供流动性支持,则面临着是否提供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贷款的政策挑战,而这可能对国内政策造成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我国货币与别国金融之间一体化程度增强,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加大,国外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都会通过国际途径传递到国内。人民币国际化使资金跨境流动更加自由,一旦本外币利差收益丰厚或升值贬值预期强烈,兑换和流动的规模将变得非常庞大。尤其是如果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将给国际游资以投机套利的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使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得易于波动甚至动荡,破坏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增加国内经济金融稳定的难度,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四)面临货币逆转的风险
在当今金融危机频发的国际形势下,应充分关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逆转风险。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处于上升阶段的国际货币会遭到在位国际货币的排挤,因此其地位的上升是缓慢的,同时还很有可能遭到逆转。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并迈向国际化过程中,资本在我国境内外的流动更加便利,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加大。一旦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市场对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作出悲观预期,就可能动摇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心,引起大规模的资本转移。人民币持有者会通过全球货币市场在不同储备货币之间进行调换,迅速完成转换,形成对人民币的挤兑和抛售,导致人民币的逆转。一旦境外流通的本国货币回流,货币逆转不但会使人民币丧失已取得的国际货币地位,还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影响,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陷于被动的局面,而且货币逆转带来的救助货币危机的成本和干预汇率的成本也会给中国造成巨大损失,对国内的金融市场、经济体制造成较大的冲击。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国际货币被替代、被逆转的可能性更大。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比较人民币国际化所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是系统性的、长远的,即收益是显性的,而成本是隐性的。从总体上看,国际化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应积极创造国际化有利条件,选择恰当时机和制度安排,尽可能降低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张宇燕,张静春.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兼论亚洲货币合作[J].当代亚太,2008(2).
[2] 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9(7).
[3] 穆西安.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南方金融,2009(3).
[4] 何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