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会计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会计在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因受到一些消极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帐簿记录不实、会计报告失真、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实际等现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真实反映会计信息,是对会计人员道德素质最起码的要求,也是领导财务工作最基本的责任。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其危害性也更加严重。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既是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加强事业单位支出的监督管理,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 会计制度不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会计法规建设的滞后,使会计工作及其结果存在一定弹性。专项资金账户是根据事业单位本身所属的性质而设立的一些科研、调查、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账户,每年有定额的拨款。大多数专项资金账户年底都有很大盈余,这部分资金便成会计主管人员或领导增加日常经费开支或谋取一定资金利益的来源。利益的分配与会计反映的结果息息相关,某些相关的权力阶层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干预会计信息。
2. 内部控制不严密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协调控制经济活动,事业单位内部如果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失真难以避免。并且有的为了个人利益,制造一些与事实不符的会计信息,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利益。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编制少,很多情况下,一人多用,一个人完成一些账务处理和核算,导致工作环节没有约束力。以经营性质为主的事业单位,为求效益,有的更改会计信息,编制假的财务报表。导致资产购置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价格,利用多开、假开发票套取现金的现象也存在。
3. 会计监督弱化
很多事业单位只注重会计核算,忽视了监督,出现违规违纪问题,追究责任少甚至不监督,使会计监督成为摆设。会计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监督不力。使会计人员扰乱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不少单位做假账,上级和外部会计机构只能从事间接的政策指导,不能参与会计核算的具体活动,不能深入地规范化地开展监督。财政部门往往是将预算经费拨款一拨了之,将来年的费用开支记入今年的经费开支中,使整个年度经费开支总数不实,缺乏必要的使用监督。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 资产类(主要指固定资产)
一是固定资产的购置缺乏统一的预算和调控,事业单位存在大量闲置的资产及计价“虚高” 的资产,使单位会计账面上反映出的固定资产价值与该单位实际运用的资产价值严重不符。二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验收、保管、维护工作流于形式,导致账外资产,账实不符现象严重。三是事业单位会计没有设“ 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而按照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无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单位不必提取,事业单位以“ 固定资产”和“ 固定基金”两个科目同时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增加时借记“ 固定资产”科目,贷记“ 固定基金”科目,减少时作相反分录。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两个账户的账面数额一致,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原值,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原值与净值的差距日益加大,二者发生严重偏离,因此从账面上反映的资产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失去了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用性,而且计提的修购基金又直接增加专用基金,使事业单位净资产既包括了固定资产原值又包括修购基金,形成了资产重复计算,净资产虚增。
2. 支出类
一是具体科目之间费用归集不准确,科目反映信息失真。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笼统,科目的具体核算范围不够明确,导致科目无法正确直观地反映所应归集的某项实际费用,往往容易产生某项开支可在几个不同的科目进行核算,造成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及可利用性大大降低,也不利于单位之间的比较与汇总。二是总体支出数额反映不实。由于资金使用的监督不力,导致总体费用的开支水分过大,整个预算执行情况反映不实。
3. 收入类
财政等相关部门对事业单位一些特定的收入管理不力,使这部分收入缺乏应有的会计信息反映,经费收入的性质模糊,未能建立统一的科目进行核算,不同单位记入不同科目,有些单位在“ 其它应付款”等往来账上反映,而该项往来账的余额其实是属于资产性质的负债,根本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会计信息。甚至有些事业单位将一些特定收入当成该单位的福利金。
三、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的策略思考
1. 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
一是财政部门应加强固定资产购建的立项批复审查,设置定期考核制度,考核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效果,并将资产的使用率与单位的各项指标结合起来,作为评价依据,与单位领导工作业绩考核挂钩,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位盲目采购资产。二是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建纳入财政统一预算,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对固定资产购建过程进行监督,增强固定资产购建的透明度,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资产购建价格与市价相符。三是建立财产清查制度、财产处置制度,并抓落实。规定每半年清查一次财产,并规定时间将需要处置的财产根据权限上报给有关部门,上级部门应统一各单位的资产处置情况,审核后及时予以批复,批复后单位方可按规定对资产进行处置。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人员对单位资产情况进行实地抽查。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把清产核资工作作为经常性的自查工作和日常业务的一部分,做到“ 家底”常清、情况常明,有效防止资产管理上的前清后乱。四是各单位领导要克服“ 重钱轻物”思想,建立资产管理机制,增强资产购建价格及处置方案的透明度,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2. 在科目设置方面
一是健全统一会计科目。财政部门应根据实际,合理细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并进行统一,增强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二是进一步规范、细化科目的核算范围,统一业务标准,降低科目之间使用的灵活性,增强客观性。
3. 在资金使用方面
一是财政部门应加强审计力度,要发挥地方财政监督部门的作用,与主管部门共同管理或委托独立财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坚决剔除挤占成本的开支,让国家的各项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严格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的作用。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运行过程进行定期核查,确保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三是价格审查的执行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可以通过监督采购过程的方法予以弥补。单位采购一定金额物品时应由财务人员及资产管理部门人员会同采购人员一同参与,这样可以互相牵制。还可以设专人从事验收购人物品及价格,因为专人验收会比较了解市场动态及商品价格。
4. 在收入核算方面
一是加强事业性收费票据的管理,建立领用核销登记本,违章违纪人员应必须到银行交纳处罚金,并直接缴存入财政专户,这样就可以防止收入的失实。二是对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补贴及时反映,统一“ 罚款补贴” 的科目及用途,并在资产负债表收入类中增设一栏,反映该科目的信息,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反映全面真实。
参考文献:
[1]廖向群: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 (03)
[2]刘莉: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市场, 2009, (09)
[3]严秀芳:行政事业单位主观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防范[J]. 统计与咨询, 2009, (01)
[4]马宗凯: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0, (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