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人员操作风险控制的地区差异性研究
引言
操作风险是现代银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风险,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带来严重危害。在银行风险体系中,操作风险的损失额占据总损失额的20%左右,然而,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与金融产品数量的增加,这一损失比例很可能突破40%的界限。所以,操作风险防范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同样,操作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也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国有商业银行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频繁发生,损失额急剧上升,波及面日渐增广,从而引起了国有商业银行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Basel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2003)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布特征,发布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战略实施的开始。
Basel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认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strategic risk and reputation risk)。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的划分,操作风险可分为人员操作风险、流程操作风险、系统操作风险和外部操作风险四种类型,分别由人员因素、流程因素、信息系统因素、银行外部因素所引起。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布特征与西方商业银行有所不同。在西方商业银行,流程风险是最大类型的操作风险,而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员风险是最大类型的操作风险,占据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额的50%以上。因此,人员操作风险的防范是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可分为内部欺诈、失职违规、违反用工法律、工作环境安全性、劳动力不足等类型。其中,内部欺诈又是人员操作风险的主体类型,包括隐瞒不报、滥用职权、逆程序操作、洗钱、以权谋私等子类型事件。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从而带来国有商业银行运营机制与运营绩效的地域差异性。由于银行业在本质上是风险管理的行业,而操作风险控制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具有现实性的研究价值,能够使不同区域的银行机构之间实现优势互补、经验共享,进而全面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模型的构建
根据Basel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做法》(2003)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结合与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内外部金融环境,并通过对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防范的经验性总结,本研究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控制的影响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人员规模。人员操作风险是由人的行为直接引起,人的行为由人的意识所驱动,而个人的意识又受到群体行为与群体意识的支配。因此,银行机构的人员规模可以影响到银行职员的群体行为和群体意识,从而影响到个人行为与个人意识,进而维护或削弱银行职员在操作风险控制上的心理契约。
第二,制度执行。制度执行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之一,对各类银行风险防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西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经验,80%以上的风险事件均与制度执行的低效或缺失有关。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远低于制度执行不力所造成的危害。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几乎都源于制度执行的缺陷,而不是制度的本身缺陷。
第三,风险文化建设。风险文化建设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特别是操作风险控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尚处于不完善状态,但在风险文化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从长远来看,风险文化建设是人员操作风险控制的首要影响因素。
第四,内部稽核。内部稽核就是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地完善稽核体制,充实稽核力量,加强对稽核队伍的培训,提高稽核人员的业务素质。操作风险可分为内部操作风险和外部操作风险两大类,而人员操作风险是典型的内部风险。因此,内部稽核体系的完善与实施对人员操作风险的控制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第五,职责明晰。根据近年各类媒体报道的操作风险事件来分析,职责明晰的缺失是引发人员操作风险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风险事件发生在职责的交叉领域或职责边缘,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明确总行、分行、支行以致储蓄所的责任,形成明确的制度保障,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对出现的大案与要案要从严追究高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六,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并加以严格实施。人员操作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关人员的主观意识所支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力度较大。对于风险防范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激励机制,但是,对于操作风险防范而言,激励机制的建设仍处于起始阶段。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可以构建如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people=β0 k1middle k2east β1 lnsize β2exec β3cult
β4audi β5dist β6init μ
其中,β0为常数项,μ为随机误差项,西部地区(west)为基变量,各变量符号的含义、变量类型、系数说明、系数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
二、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7点量表制进行样本数据收集,样本单位确立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可分为五级机构:总行——一级分行(省分行)——二级分行(市级分行)——县、区级支行——储蓄所。因此,选择市级分行作为样本单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问卷分值采用银行关键岗位人员自评的方法,基本过程是:由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或高层管理人员对本行的符合性特征或行为进行评估,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同行分支机构、或者本地区的他行分支机构进行比较,然后选择适当的分值。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问卷回收率为82%,符合数据调查的常规性要求。
(二)样本特征
有效样本分属于不同区域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员规模和营业网点个数上有所不同,在操作风险事件数量与操作风险损失额上存在差异。具体样本特征如表2所示。
(三)模型检验
模型检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是对包括控制变量在内的所有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工作是SPSS11.5,两步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结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对于人员操作风险控制而言,基于地区差异的视角来说,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商业银行的控制水平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因此,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分布特征正好相反,仅从地区因素的影响来说,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控制水平由东向西具有递增的趋势,而非递减的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1)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的控制正处于初级阶段,在整体上远未进入稳定状态。东部地区银行的业务流量较大、产品类型较多、人员规模也较大,从而引发了更多的人员操作风险。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相对滞后,尚未进入人员操作风险的高发阶段。(2)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不能适应近年来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3)随着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西部银行的业务规模将逐渐扩大,必然也会进入人员操作风险的多发阶段。在这一时期,西部商业银行要充分借鉴东部地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经验。因为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环境存在着高度的共性,因而在某些领域也遵循着相同或相似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