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成本优先:我国物流业运营战略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物流基础设施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物流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物流业规模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在运输、仓储和装卸搬运过程中损耗偏多,大量的社会资源在物流过程中被浪费,引起产品价格上升,导致我国物流成本始终高于发达国家。因此,从战略高度探讨物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为生产和流通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物流业高成本现象解析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规模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政府投资建设了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初步解决了交通运输瓶颈问题,但我国物流产业一直缺乏现代运输系统及物流配送的网络技术,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其中我国成品油运输相对发达国家比较落后。我国管道远距离运输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规模,区域之间的干线管道运输已经建成,如从新疆到长三角地区7 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运输,从茂名到云南昆明全长1 691公里的管道成品油运输。但是城市内部的成品油管道运输不成熟,基本采用专用汽车运输,例如广州市有550个加油站,基本依靠公路运输承担注油任务,这种注油模式费用高,导致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

(二)社会资源浪费导致物流成本费用过高

我国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同时存在;另一方面“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物流过程空载率高造成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如我国汽车商品空返率约为39%,车辆运输成本是欧美国家的3倍,欧美国家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是8%左右,而日本汽车厂商甚至可以达到5%,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普遍在15%以上,我国汽车物流供应链高成本,资源利用率低,无法实现“增值”。我国物流业的成本高,使得它们所服务的国内企业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按照国际通行的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计算,2008年中国该比率高达18.6%——这意味着每100元GDP产值中,就需付出近20元的物流成本。而在美国这一比率仅为9%。

(三)缺乏服务品牌、抗风险能力差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物流企业遭遇了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劳动力成本、油价和土地使用税等均在大幅增加。在金融危机面前,中小物流企业在复杂的产业链中显得极其脆弱。遭遇客户倒闭、弃货、运费收不回来,业务急剧下降而濒临倒闭的残酷现实,大型物流公司业务的大量萎缩,企业的盈利目标定为“略亏就是盈利”。据统计,目前仓储企业的毛利率已降至3%~5%,运输企业只有1%~3%。许多物流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开始退出物流市场。

二、我国物流业成本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因素制约物流成本高低

由于各地政府政策不统一,地方保护严重,造成物流市场迂回运输偏多,运输周期长,企业绩效偏低,这些因素都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物流成本的降低。与此同时政策成本的因素更难控制,物流企业各环节税率不统一,运输、装卸的营业税为3%,仓储、配送为5%,影响了企业的一体化运作;在各行业中,物流企业的规费、税费是相当高的,它在全国就有13个管理部门,谁都想来吃物流业这个大餐。另外,地方政府片面强调发展第三方物流,导致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类同、市场定位宽泛,在同一个市场上打价格战、搞恶性竞争。

(二)短期行为影响物流成本管理的降低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逐步呈现“80%的企业赚取20%的利润”的现象,空运、铁路运输、海运产生80%的利润,这些被跨国公司和垄断企业获取,绝大多数民营物流企业集中在“陆路”汽车运输领域,挣扎在亏损边缘,只能通过不断降价来换取短暂而微薄的市场份额。面对上述情况我国物流企业需要寻找成本之外的优势,多头分割的管理、昂贵的税费、运能的膨胀,使得许多物流企业只能靠压低司机工资、超载、套牌等手段来“节约成本”,而这种不得已的短期行为,正严重地损害着物流业未来的健康。

(三)第三物流企业规模小、前期投入少

我国物流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高度分散,没有一家企业能占2%以上的市场份额,大多数物流公司只是局限在供应链功能的一小部分,无法满足客户的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缺少在特定物流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第三方企业。一些小型物流企业靠“转货”来经营,一般小型物流公司的业务就是揽货,等揽到货之后,就把货物运输转给别的物流企业做,从中赚运价“差额”。这种公司没有专门的物流部门和货场,也没有运输车辆,很少研究物流营运发展战略,依靠寻找货源转手、走货量多生存。金融危机发生后,部分中小物流企业无货可走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业务量是原来的25%,运费大幅度下跌,累计跌幅达12.5%到60%。

(四)物流业为经济发展服务缺乏高科技手段
发达国家在生产/分销系统中采取MRP(物料需求计划)和DRP(分销资源计划)物流成本管理战略。用MRP方法计算生产计划所需原材料,并在需要时将定购的原材料送到,缩减库存占压的资金。DRP系统在分销系统中对成品应用相同的策略,生产与产品的分销按计划进度进行,和产品的销售与营销计划一致。MRP/DRP系统压缩企业内部的生产和分销时间,然后应用供应链方法,将重要的供应商和MRP系统直接连起来,重要的分销商和DRP系统联网。这样既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又减少物料以库存形式来保持的时间,增加库存周转与资金利润率。与此相比,我国物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缺乏高科技手段。

(五)物流费用控制手段落后

我国企业大都没有把物流信息化放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往往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为出发点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忽视对客户物流信息服务的建设,这种观念上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和实施效果,造成货物运输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货运市场基本处于单车单放状态,运输信息不畅通,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货等车、车等货等一些不合理现象,没有形成物流资源的整合,造成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整体不高,物流运作效率低、费用高。

(六)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资源缺乏

目前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缺乏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获得理想的增值服务,同时也缺乏关键资源(核心技术、专用设备、决策软件、先进工艺和专利等),导致物流作业不细腻,按照传统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经营模式,造成物流服务增值、成本随之升高的被动局面。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路货运车辆的发动机技术是发达国家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耗油量很大,轻型载货车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5%以上,中型载货车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1.1倍以上。

(七)物流成本缺乏科学、完整的考核体系

我国货物运输关心运输量和周转量的指标,对物流成本的考核和管理缺乏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没有把业务量增加与低成本战略两者摆在同等的位置上。在物流运作过程中注重运输计划的制定与完成,服务的及时性与可达性,忽略运输方案的成本核算、决策与控制,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考核体系以及组织保障,导致物流低成本战略实施效果不明显。

(八)成本观念淡薄

由于物流业辐射区域广、动态性强、作业环节多,企业日常工作主要研究计划的完成、寻找客户和承揽货源,管理人员对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企业如何降低物流成本研究不透、交流不足、收获不大。物流企业缺乏成本观念,没有制定成本优先战略的方针和措施,更谈不上监督、检查成本优先战略实施情况,对员工缺乏物流业成本优先战略的教育和培训,在经营过程中满足于不亏损就可以,物流业成本优先战略观念淡薄,使我国物流成本在一定时期内居高不下。

通过以上分析,1.实现物流成本管理战略,政府必须加大物流基础建设投入,只有高投入才有高回报,最终导致物流成本的降低。2.物流业低成本战略是制造业、流通领域和物流业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结果;制造业生产体积小,重量轻,利润高的高科技产品,是导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3.注重对物流目标市场细分,依靠科学技术对特定的细分市场采取低成本战略,最终实现整个物流业成本管理战略。4.加强物流成本领先战略的观念教育,使全社会和物流企业认真执行物流成本领先战略。

三、成本优先:我国物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

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取得丰厚利润或价格优势的战略。如何成为成本领先者?应注重规模经济、控制费用和节约开支三个方面。实施物流业低成本运作战略,要准确地把握关键成本驱动因素:规模经济、资源整合、关键资源、技术创新、建立成本控制组织体系等,使我国物流成本有大幅度的降低。

(一)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物流运营规模

扩大物流运营规模,是实施物流业低成本运作战略的基础。一是政府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国高速公路和港口建设基本接近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但是铁路运力严重不足、货物远距离运输依靠公路,因此政府要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早日建成高速铁路系统,缓解远距离货物运输的压力,加强对成品油、煤炭、钢材等大宗商品的物流成本管理。二是要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物流运营战略联盟。现代市场经济充满着竞争,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合作。因此,许多企业在建立联盟以获得竞争优势,物流业低成本运作战略的实施亦是如此。一方面要进行纵向联盟,即与货主企业联盟,同其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供应链关系;另一方面要进行横向联盟,即与其他物流企业联盟,将各自独特的资源整合为一体,不仅可以实现服务的综合化、一体化,最终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还要加快细分市场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开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满足生产和消费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三是发挥纽带作用,为九大产业发展服务。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分支领域,与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九大产业密切相关。物流业与九大产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资源整合能够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的合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二)掌握关键资源,控制物流费用

控制物流费用,是实施物流业低成本运作战略的关键因素。控制物流费用,一是打造关键资源、实施物流低成本战略。关键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那些对其具体业务保持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基于能力的资源。掌握关键资源是确保物流业低成本战略成功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根本原因是缺乏关键资源。加强关键资源的建设,采用高科技手段节约资源,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减少运输过程的中转、拆装等作业,优化运输方案,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等,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装载率及合理安排配车计划,做到各种运输工具之间的无缝衔接。二是运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服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物流业低成本运作战略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科技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的运作效率。为此,物流业要运用现代科技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率物流服务。物流业要实现低成本运作战略,一方面要将物流基础设施规模做大;另一方面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等手段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处理能力,将高新技术应用于MRP、DRP、需求预测、设施选址、车辆路线与运费确定以及其它大量工作中,使物流企业有能力运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处理日益繁多的成本管理事务。

(三)全方位降低成本,节省物流开支

节省物流开支,是实施物流业低成本运作战略的有效途径。物流业成本降低途径,一是物流在持续服务过程中要以顾客为中心,要规划产品的交付时间、质量和成本,同时做到安全、准时、快捷。要在无损于产品质量和社会资源的条件下降低成本。二是要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货物包装和中转等过程中,减少多余环节、节约作业时间,节省开支。三是把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不仅降低物流业本身的成本,还要考虑供应商的成本和客户的成本,使全社会的物流成本降低。四是建立科学、完善的物流业务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的指标,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的考核指标体系,把货物运输量、周转量的增加与低成本运作两者摆在并驾齐驱的位置上,把降低成本作为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方针,持续的降低成本。成本优先战略不应是物流业应付经济萧条的权益之计,而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方针,应持续不断的进行。因此要建立先进科学的物流成本预测系统,对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环节进行更精确的成本预测与核算;然后根据业务量、成本和客户等综合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在充分考虑产品数量、利润目标和发货时间上,对物流业务量和成本进行适当调整,确保高效率低成本运作,节省物流开支。

(四)树立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建立注重成本的企业文化

树立成本意识,是实施物流业成本优先战略的文化保证。树立成本意识,一是树立成本控制的责任意识。物流业要树立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建立注重成本的企业文化。要通过制定成本优先战略的方针和措施,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实施和控制成本优先战略。物流业成本优先战略实施就是通过不厌其烦地寻求整个价值链上的成本节约来获得成本优势的,所以必须建立注重成本的企业文化,将节约每一分钱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为实现物流业成本优先战略,要加强对员工的注重成本企业文化培训,一方面提高其技术水平,将物流业的增长模式向集约化转变;另一方面,树立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员工是物流业成本优先战略的最终实施者,只有员工的成本优先战略意识得到了加强,才能使物流业成本优先战略的目标得到更快、更有效的落实。二是建立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激励机制等。只有通过对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要素(包括运输、仓储、装卸、配送、信息等方面)进行的成本最低、利润最大、资源最优的破解与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促其转变为社会价值,才是物流成本优先战略成功的实质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