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和成本效益的现行准则实施分析
一、现行准则的实施现状
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拉开了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序幕。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完善,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此次全新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颁布若能有效实施,将全面改善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即使是在会计准则高度完善的美国,近几年来也相继爆出了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丑闻,更不用说会计准则质量还在不断完善中的我国。事实上,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自身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如何有效地实施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才是值得研究的重点。
二、会计准则使用的主体
综观会计准则使用的主体,主要有:管理者、会计人员、投资者和股东四大主体。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供给主体;投资者是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主体;股东通过管理者披露的会计信息来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检查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股东并不是会计准则的直接使用者,但是股东的态度和决策对其他主体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成为潜在的使用主体。
三、会计准则使用主体之间的博弈论分析
(一)管理层和会计人员之间的博弈论分析
在现实公司中,管理者雇佣会计人员使其进行确定性的工作,给其收益基本上是一个常量。如果没有外在压力,会计人员会选择遵守会计准则不作假的。因为会计人员违反会计准则作假一旦被发现就要承担极高的作假成本。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会计人员违反会计准则作假的收益远远低于被发现后付出的成本。但是由于管理者往往采用解聘等威逼利诱的手段使会计人员与之合谋,因此管理者与会计人员之间存在博弈。管理者与会计人员的博弈为:管理者有一个信息集两个纯战略,即威胁和不威胁;会计人员有两个信息集四个纯战略:一是在管理者的威胁下,会计人员选择作假;二是在管理者的威胁下,会计人员选择不作假;三是在管理者不威胁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也选择作假;四是在管理者不威胁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选择不作假。该博弈的扩展式如图1所示。
显然,通过上述博弈矩阵分析,如果管理者选择“威胁”,会计人员将选择“作假”;如果管理者选择“不威胁”,会计人员将选择“不作假”。但是,由于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必然选择“威胁”,所以(威胁,作假)是该博弈的唯一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通过上面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1.会计人员在管理者的威胁下选择违反会计准则作假是管理层与会计人员博弈的唯一均衡;2.会计人员并不是作假的罪魁祸首,管理层的威胁才是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成因。
(二)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论分析
管理者向投资者提供反映公司价值的会计信息以吸引投资者,投资者在管理者决策已定的情况下,根据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决定是否对公司进行投资。由于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仅仅能根据管理者所提供的有关公司的会计信息和证券市场平均会计作假程度对市场上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估计,从而决定是否投资,因此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博弈。
1.严格假设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1)市场上只有两个不同公司的管理者甲乙和一个投资者,且投资者和管理者都是非合作的完全理性经济人;(2)管理者甲乙之间的信息是完全的,即有关他们的特征、战略空间和报酬函数的知识是共同的,他们之间的差异只可能是行动的不同;(3)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管理层是先行动者。
在以上严格假设的前提下,对管理者甲乙而言,他们的行为有两种选择:作假或不作假。由此可构成(作假,作假)、(作假、不作假)、(不作假,作假)、(不作假,不作假)四种博弈策略。而在每一种博弈策略下,对投资者而言,同样也有两种选择:投资或不投资。因此在两个管理层和一个投资者的博弈中共可形成八种博弈策略。这是一个标准的囚徒困境博弈。如果管理者之间经过有限次博弈,理性的管理者都将会选择作假,(作假,作假)是管理者甲乙博弈的纳什均衡;如果管理者能够有足够的耐心经历无限次重复博弈,(不作假,不作假)将是纳什均衡。
2.放宽假设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以上的严格假设,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在现实中,首先,投资者和管理者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有限理性才是他们的基本特征。再有,管理者甲乙之间的信息是不可能完全对称的。管理者甲乙不能正确判断对方的行动,从最大化自身收益的角度出发,管理者进行会计信息虚假披露就成了现实的选择。另外,管理者之间的博弈不可能进行无限次,(不作假,不作假)的纳什均衡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可能达到。因此,在放宽假设条件下,管理者甲乙之间同时造假,投资者进行投机,即(作假,作假)是最终的博弈均衡。
(三)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博弈论分析
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存在具有绝对控制权的大股东的情况。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博弈并且他们之间的博弈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大股东与小股东是否监督管理者的博弈;二是大股东与管理者间是否合谋的博弈。
1.大股东与小股东是否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的博弈分析
大股东与小股东是否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的博弈属于典型的“智猪博弈”。
对大股东而言,其对公司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大股东是否对管理者进行监管具有绝对作用。在大股东和管理者的博弈中,大股东有两种选择:一是对管理者提供的信息进行监督,二是不监督;管理层也有两种选择:一是遵守会计准则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即不作假,二是违背会计准则进行虚假披露,即会计作假。由此,构建大股东是否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博弈矩阵为(表1)。
其中:X为所有对管理层实施监督的成本;Y为管理层舞弊后要付出的代价;Z为管理层舞弊为其带来收益;且Y>X。通过上述博弈矩阵分析,管理层的期望收益为:
E(I)=a×[0×b (-Y)×(1-b)]×(1-a)×[0×b Z×(1-b)]
=Z(1-b)-a(Y Z)(1-b)(1)
管理者期望收益E(I)等于零时,即a*=Z/(Y Z)时,为管理层是否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临界点。若大股东对管理者监督的概率小于a*,管理者因为有利可图而作假;相反,若大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大于a*,管理者的收益将为负数,此时作为理性的管理者将会选择真实公允进行会计信息披露。
对于小股东而言,由于不符合Y>X的条件,而且小股东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获取的收益,缺乏对管理层监督的积极性,在监督管理者行为时存在“搭便车”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对大股东而言,只有加大对管理者的监督力度,管理者才有压力遵守会计准则不作假,大股东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对小股东而言,同样也只有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小股东对公司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不监督是理想状态,(监督,不监督)是唯一的纳什均衡。因此,大股东应担当起搜集信息和监督管理层的责任,小股东则搭大股东的便车,坐享大股东监督的成果。
2.大股东与管理层间是否合谋的博弈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股东只有对管理者进行监督才能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显然不会合谋。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原因分析如下:
在大股东是否与管理者合谋的博弈中,若大股东提议合谋,则合谋是管理者的最优选择,否则管理者将被大股东撤职。若管理者提议合谋,大股东可以选择合谋也可以不合谋,选择不合谋可以通过监督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信息的不对称性,使管理者占有信息优势,大股东监督效果将具有滞后性。在管理者与大股东类似一次博弈的情况下,大股东将选择合谋提议,否则管理者将会最大化自身利益而损害大股东利益。此时,(合谋,合谋)是大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均衡。另外,大股东与管理者合谋可以带来更多的控制权收益。合谋的净收益远远大于大股东积极行使监督权所能带来的收益。所以,大股东和管理者合谋。
(四)博弈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将管理者分别于会计人员、投资者、股东之间的博弈分析可知,在整个会计准则的使用过程中,管理者对会计造假的现象具有最主要的作用。而以下的事实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管理者操纵的违反会计准则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无论是从性质的严重程度上,还是从发现比例上都占到了会计报表失真的第一位。目前在美国公司的重大错报中,80%至少有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涉案。在我国,仅在2004年7月份就有江苏琼花、托普软件、伊利股份、深大通四家公司高管层被立案调查。2005年新年伊始,在短短四个交易日内,利嘉股份、国光瓷业、丰乐种业、方大、ST数码五家上市公司即被举“黄牌”,2005年1月又有7家公司高管被刑事调查。那么如何控制管理者的行为,使其能够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认真遵守会计准则,从而促进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高效实施是值得研究的。
四、管理者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管理者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
1.管理者行为的成本函数
成本是为了取得收益而付出的代价。本文把管理者行为成本分为三部分:实物成本、精神成本和关系成本。实物成本表现为员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精神成本主要包括法律制裁、舆论压力、良知发现、名誉扫地等成本;关系成本为管理者要完成某项行为需要花费的有关关系方面的成本。因此,管理者行为的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C(Cost)代表管理者行为的总成本;MC(Materials Cost)代表实物成本,h代表员工人力成本,g代表物力成本,m代表财力成本;PC(Psychological Cost)代表心理成本,包括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被查处的概率p、管理者行为发生的次数n以及处罚程度l;RC(Relationship Cost)代表关系成本。
2.管理者行为的收益函数
收益是指能给会计行为人带来正面效用和利益的一切因素,包括物质、精神和关系三个方面。物质收益主要指经济利益;精神收益主要是自我实现的满足感、精神奖励等;关系收益是指自我成功后收获的人脉关系等潜在关系收益。因此,管理者行为的收益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I(Income)代表管理者行为的总收益;SI(Spiritual Income)代表精神因素收益,主要包括自我成功和实现的满足感、精神奖励等;MI(Material Income)代表物质因素的收益,主要指经济利益流入;RI(Relationship Income)代表关系因素的收益。
3.管理者行为的效益函数
所谓净收益是总成本和总收益配比的结果,反映个人会计行为的净得失。为提高净收益的可比性,用效益相对指标进行衡量,表示为:
其中:E(Effect)代表管理者行为的效益;P(Profit)代表管理者行为的净收益,P=R-C。
(二)管理者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
通过上面管理者成本效益函数的分析可知,要提高会计准则的实施绩效,就要从降低管理者扭曲会计准则实施行为的收益和加大其行为的成本方面进行考虑:
1.降低行为收益的措施。行为收益的变化取决于物质收益,关系收益和精神收益之间弥补的程度。Maslow(马斯洛,1943)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认为,高层管理人员更看重精神层次的满足,降低精神收益对制约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更有效果。如果大力减少精神收益,使其减少的幅度超过物质收益和关系收益增加的幅度,管理者的净收益就会下降。再或者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惩罚支出降低行为主体的物质收益和关系收益,管理者的净收益也会减少,从而违背会计准则而作假的行为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又如靠社会实施如声誉、道德、信誉等良好的非正式制度,不但可以降低行为主体的精神收益,而且其实施成本非常低,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增加行为成本的措施。成本的增加或利益的减少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增加实物成本,如可以增加由于违背会计准则而作假造成再次行为的难度,从而增加的实物成本。再如增加违背会计准则而作假被查处的概率及查处后的惩罚支出。二是增加违反行为的心理成本。如增加社会上的守约氛围和社会的监管力度及法律的严惩程度,可以增加管理者违约行为的心理成本。三是增加违反行为的关系成本。如公司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等增加各部门各人员自发监管意愿,使人们增加对违反行为的排斥和厌恶,从而增加违反行为的关系成本。
五、结论
本文先通过博弈论分析会计准则使用主体,可知要有效实施现行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是管理者;接着利用成本效益分析出如何控制和组织管理者的行为,以使其减少对会计准则实施的扭曲,最终达到高效的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希望这些措施能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柏子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理性思考:一般框架分析[J].经济问题,2007(1).
[2] 陈国辉,崔刚,叶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制中人文道德秩序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3(11).
[3] 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J].审计研究,2003(6).
[4] 董京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2006(7).
[5] 杜兴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态度及对策探讨[J].会计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