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准成本备案探讨反倾销应诉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出口型制造企业屡屡遭受欧美等国发起的反倾销诉讼。其中争议的焦点是生产成本。外方质疑我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不真实、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从而致使我方售价低于市场售价,形成倾销。然而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反倾销应诉的我国许多企业,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成本,在外方针对我方生产成本的严密筛查中,难以出示有力的成本会计证据,证明我方产品的成本合乎市场经济规律,导致外方不承认我方企业拥有所谓的“市场经济地位”。
针对以上课题,本文通过回顾历史上汽车企业的标准成本管理经验,探讨我国企业通过建立标准成本备案制度。一方面规范企业的成本管理,构建标准成本数据库以备调查,从而增加我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获胜的机会;另一方面规范企业的生产作业标准,避免我国企业陷入恶性价格竞争,使企业合理定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标准成本管理理论
(一)标准成本计算的产生
标准成本计算的产生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 W. Taylor)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长期不景气,导致美国企业不断降低工人工资以削减成本,从而引发了美国工人“集团性怠工(systematic soldiering)”的问题。为解决削减人工成本和提高工人待遇这一对矛盾,泰勒提出三条建议:一是设定标准工作量(标准作业),要求工人完成;二是对完成标准作业的工人支付高薪;三是对没能完成标准作业的工人减薪。因此,如何科学地设定工人每天的标准作业量成为首要问题。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的支持下,1903年泰勒出版了《工厂管理(Shop Management)》一书阐述其主张,得到了众多美国机械工程师的推崇。于是,1904年至1910年前后,美国企业开始正式导入标准成本计算标准作业量(广本1993,p52)。
(二)从标准成本计算到标准成本管理
20世纪初,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需求增加,标准成本计算开始走向标准成本管理。企业依据其标准成本编制预算,然后将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的原因,并力争减少差异。这个过程被称为固定预算管理,其实就是标准成本管理。
标准成本管理要先测算产品的标准成本,计算标准成本是通过科学地统计调查,确定制造某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人工、机械的数量,确定为标准数量后,乘以其市场价格来得出标准成本。公式如下:
标准成本 = 消耗原材料的标准数量×原材料的市场价格 消耗人工工时的标准数量×人工的市场价格 消耗机械工时的标准数量×机械运转的市场价格。
(三)生产作业标准化
同一种产品在同一时期的标准成本应该是相同的。因为,同一时期的原材料、人工和机械运转的市场价格一定,所以不管哪家企业生产,都需要花费同样水准的标准成本来生产该产品。但如果在不同的时期生产同一种产品,由于市场价格会上下波动,标准成本也会跟着上下波动。一般来说,在一个会计年度中,原材料、人工的价格时涨时落的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因此,为了使标准成本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具有长期的可比性,可以将市场价格从标准成本中剔除,不加考虑。于是,剔除了市场价格的“标准成本”就变为“生产作业标准”了。
用生产作业标准替代标准成本进行管理,是因为生产同一种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人工和机械运转的标准数量相同。这就是生产作业的标准化。如图1所示,因为市场价格由市场决定,无需标准化,所以产品的标准成本可以由“生产作业标准”来间接地决定。
从图1可知,产品的“生产作业标准”与“标准成本”是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关系,“生产作业标准”的制定无疑非常重要。运用丰田汽车集团的案例来说明标准成本管理和生产作业标准化如何在企业中相互作用,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能力。
三、历史回顾:20世纪汽车企业的标准成本备案制度
回顾历史,会发现早在20世纪早期,诸如美国福特、通用、日本丰田等世界各主要汽车企业已开始实施标准成本备案制度。该制度有助于汽车企业建立详细而完整的成本数据库,以备政府相关部门查阅。标准成本备案制度确实使得当时的主要汽车企业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美国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从1908年前后开始推行生产作业标准化,丰田汽车从1937年开始推行生产作业标准化。“标准作业表”逐渐成为一线生产工人必备的资料。为了确保标准不脱离实际,企业管理者鼓励一线生产工人制作自己岗位的“标准作业表”。标准作业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人和机械以最有效的方式配合操作,从而保证高效率的生产,即“人机作业组合”。无论从哪一道工序考虑人、机作业组合的“标准作业表”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 明确说明一辆汽车的加工作业需要几分几秒来完成,即“单位操作时间”;第二,研究人、机配合的最佳方式,每个岗位的操作工人都为自己安排好最为高效的“作业顺序”,以配合机械流水线的运转;第三,为保证连续作业不间断,最低限度的零部件、原材料等“标准配件”必须由专人实时搬运到操作工人的作业流水线旁边,随时准备到位。
这样,第一要素“单位操作时间”其实决定了每位工人每天可操作多少辆车,也就是人工工时的标准数量;第二要素“作业顺序”其实决定了机械设备运转的标准工时数量;第三要素“标准配件”则决定了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的标准数量。
上述“标准作业表”被贯彻到每一道工序。各工序累加起来就是生产每一个产品,即每一辆汽车的生产作业标准(也就是图1中所示的“原材料、人工、机械运转的数量”)。这样得出的“生产作业标准”乘以“市场价格”,就可以得出生产每辆汽车的“标准成本”了。汽车企业将生产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在会计部门备案,实行了标准成本备案制度。
在会计部门备案的生产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第一,提高生产效率。由于生产作业标准的备案,每个工人都很清楚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20世纪初,这两项标准直接帮助了福特T型轿车的大量生产和迅速普及。第二,利用“标准成本”进行“标准成本管理”。即,比较实际作业数量和标准作业数量,找出差异,并向管理层报告。然后,管理层和一线操作工人共同研究如何减少差异,确保每个产品拥有相同的质量水准。第三,随时准备查阅。企业的会计部门下属成本管理科室,负责记录并备案“标准成本”和“生产作业标准”,不断更新,以备来自企业外部或内部的查阅。
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可以借鉴历史上汽车企业的标准成本备案制度,构建标准成本数据库,以备应诉。企业可以在会计部门中设立成本管理科室,负责不断地对“标准成本”和“生产作业标准”进行记录和更新,从而建立起了一套有据可查的标准成本数据库。当企业外部或内部的有关方面需要核查成本数据时,企业可以随时提供标准成本数据,以备核查。
四、构建反倾销应诉的标准成本备案制度
企业进行反倾销应诉,一般来说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反倾销幅度抗辩”;二是进行“无损害抗辩”。进行“反倾销幅度的抗辩”,就是争取让对方了解我国产品成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定价合理,并未倾销;也是让外方承认出口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以争取获得较低的单独税率。对企业来说较为可行。而进行“无损害的抗辩”,就是必须搜集证据和数据,证明我国出口的产品并没有给对方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并未对对方产品造成冲击。相比之下,我国企业执行起来较为困难。
这样,遭遇反倾销诉讼的企业在选择“反倾销幅度抗辩”时,可以通过提供自身的成本数据,显示我国产品是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定价的,以争取对方国家承认我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反倾销应诉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构建自身的成本数据库,随时提供令对方信服的成本数据。
本文认为实行标准成本管理的企业容易构建自身的成本数据库。企业的标准成本数据又具有统一性和信服力。因而,产品品种较为稳定的制造企业较适合于实行标准成本管理。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企业应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与行业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应对反倾销诉讼。
第一,企业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并将标准成本上报行业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备案,形成行业标准成本,以应对反倾销诉讼的需要。同行业的若干家企业可以各自测算自身的标准成本,并上报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可以在备案后,推算出该行业的平均标准成本。由于原材料、人工、机械运转的市场价格会有所波动,可以把市场价格从标准成本中剥离出来,在上报当期标准成本的同时,附上该产品的生产作业标准。如果市场价格变动,可以使用“生产作业标准”乘最新的市场价格后,得出“标准成本”。行业协会在备案后,推算出行业平均作业标准,再乘市场价格得出行业的平均标准成本。这样,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行业协会中备案的生产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将成为有力的证据,证明我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第二,在行业协会备案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适用于钢管、轮胎、注射器等产品种类相对较单一、品种较稳定的产业。较难以适用于时装、时尚饰品等产品款式种类繁多的产业。而我国遭遇反倾销诉讼的企业恰恰是以生产单一而稳定的产品居多,这样的制造企业比较适合实施标准成本管理和备案制度。第三,标准成本在行业协会备案后,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后续的跟踪访问,提醒企业不要一味压低成本,而是应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来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行业协会对标准成本信息予以保密,避免企业商业机密的泄露。
五、结语
本文针对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制造企业的反倾销诉讼问题,探讨了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实施标准成本备案制度的可行性。本文认为,实施标准成本备案制度有助于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尤其是产品品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制造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企业对生产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备案之后,还可提交行业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备案。这样企业在反倾销应诉时,能从行业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得到支持,增加了成本数据的信服力,有助于我国企业快速有效地应对反倾销诉讼。
同时,行业协会对企业生产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进行备案,不仅能掌握行业中的平均作业标准和标准成本,还有助于行业协会督促企业避免恶性竞争,提高质量和产品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