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套期保值会计浅析
一.套期保值概述
套期保值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保值工具,使套期保值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销被套期保值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1-4]。套期保值主要涉及套期保值工具、被套期保值项目和套期保值关系三个概念。
(一)套期保值的分类
套期保值分为公允价值套期保值,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境外经营净投资保值三类。
(1)公允价值套期保值:是指对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或该资产或负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中可辨认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保值。该类价值变动源于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
(2)现金流量套期保值:是指对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保值。该类现金流量变动源于与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有关的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
(3)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保值:是指对境外经营净投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保值。境外经营净投资,是指企业在境外经营净资产中的权益份额。
(二)套期保值的适用条件
套期保值必须高度有效,并符合企业最初为该套期保值确定的风险管理策略;预期交易应当很可能发生并将使企业面临影响损益的现金流量变动风险;套期保值的有效性能够可靠的计量;在套期保值开始时,企业对套期保值关系要有正式指定,要准备关于套期保值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保值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无论哪类套期保值都必须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才能运用新会计准则对套期保值进行会计处理。
二.套期保值的核算
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方法分为公允价值的套期保值,现金流量的套期保值和境外经营净投资法的套期保值三种。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方法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作为一个经济组合来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会计处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它改变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常规的确认,计量程序,使得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相互抵消的损益能在同期计入利润表。套期会计处理方法中新增了一些会计科目,如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套期工具价值变动,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
(1)公允价值的套期保值。第一部分是套期工具的处理,套期工具的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期末账面价值应调整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所导致的未实现损益,均应计入当期损益。第二部分是被套期项目的处理,与公允价值相对应,被套期项目不论其原有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其期末账面价值也应相应调整为期末公允价值。且公允价值变动所导致的为实现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
(2)现金流量套期保值。由于现金流量变动风险所进行的套期。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损益。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无效套期为扣除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后的其他利得或损失。被套期项目为预期交易的,其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应当在影响企业损益的相同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3)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对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套期应当按类似于现金流量套期会计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的部分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境外经营处置时上述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反映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应当转出,计入当期损益。无效部分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三.套期保值会计存在的风险
套期保值是企业为了规避一定的风险,运用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变动全部或部分抵消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变动。会计准则已经对套期会计的确认,计量,适用条件等进行了规范,但是由于套期业务比较复杂和金融市场的不规范,使得企业在运用套期保值时可能存在一些风险,主要是固有风险,制度风险,职业道德风险三种。
(1)固有风险。 由于会计理论自身存在无法克制的局限性,会导致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信息失真,从而使会计人员及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就是固有风险。会计准则规定,在套期开始时,企业对套期关系(即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之间的关系)有正式指定并准备了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该文件至少载明了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被套期风险的性质,以及套期有效性评价方法等内容。套期必须与具体可辨认并被指定的风险有关,且最终影响企业的损益。但是,由于准则中的套期条件没有规定套期的时间界限,这使企业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它进行盈余管理。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递延套期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完全可以设计出一套符合套期条件,但可能是虚拟的预期交易,运用套期会计进行盈余管理。即便准则制定者规定了时间界限也会产生问题,因为被套期项目实际发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期限。可见,由于准则本身的问题使得企业又可通过套期保值会计的处理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操纵利润,从而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2)制度风险。 用以规范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制度规范存在缺陷而造成会计从业人员遭受损失的风险。会计准则规定套期必须是有效的,能可靠计量且应持续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价并确保在套期关系被指定的财务报表期间内该套期高度有效、预期现金流量套划很可能发生且其现金流量最终影响企业的损益。
从上述套期会计的条件来看,套期关系的认定最终是一个管理当局的选择问题。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对套期关系的识别取决于其套期的策略,不同的企业对风险有不同的甚至可能是相反的看法,两个不同的企业也可能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来管理这些风险。一个企业将一项经济活动视为套期保值,而另一企业可能把它视为投机。即使在同一个企业,它也可能有时被认定为套期保值,有时被认定为投机。由于准则本身的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企业在使用套期保值会计时,有很大的控制余地和自主性,这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大大增加了会计的制度风险。
(3)职业道德风险。 会计从业人员对自身利益的理性追求使得他们违背职业道德,进行不实的会计处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会计准则使得企业对套期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一定得自主性,在套期开始时对套期关系有正式的指定,这项指定是有企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出于经济利益的需要,有的企业可能对符合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保值运用不同的套期会计方法,这就增大了企业的会计风险,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去界定和监管它。
四.降低套期保值风险的建议
(1)完善套期保值会计准则。 要对准则中没有详细规定的地方要进行补充,明确套期关系确定和变更的细则,杜绝企业利用套期保值操纵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针对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缺乏指导性问题,建议准则委员会出台相关规定,明确本项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及操作细则。
(2)明确内容,从严披露。 针对预期交易会计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严格预期交易的报表披露,明确预期交易应该披露的内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等,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市场公众的监督来规避企业短期的自利行为。
(3)强化培训,加强监管。加强套期保值会计使用管理当局及具体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现金流量套期会计方法适用条件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要加强对执行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主体单位以及财务人员的培训指导,使其科学合理地进行会计估计和会计计量,减少主观意图对财务信息公允性的不利影响。第二,要明确责任,对违规操纵利润的行为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行政责任,从而增强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感,促使企业公允反映各项套期保值业务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第三,企业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性评价体系,指定专人或专门的小组对套期保值业务进行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防范套期保值业务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值保值
[2]黄祖平、唐洋,对套值保值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的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3]罗承全,套期保值会计处理及对企业的影响分析[J],商业会计
[4]田天、霍芳芳,套值保值原理分析及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