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高等教育投入结构问题

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扩招改革,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高校规模扩张使投资矛盾突出,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高等教育的投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政府投入为主转化为政府和家庭共同投入为主的结构转变,出现家庭投入负担过重等问题。

本文参考国际教育投入的分类方法,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对高等教育投入划分采用了四分法,即按高等教育投入主体划分为政府投入、家庭投入、社会投入和营运收入。

一、高等教育投入的结构问题

高等教育扩招后,最初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但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有限,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后转而提高学生学费收入,更主要依赖家庭投入的增长。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投入从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政府和家庭的共同投入,直至偏向家庭投入为主的发展过程。

(一)政府投入比例下降

政府投入比例逐年下降。以表1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为例,1999年政府投入比例为70.26%,到了2007年政府投入只占总投入的40.71%,平均每年下降3.28个百分点。若将高校离退休费用扣除,实际的政府投入比例会更低。

(二)家庭投入比例增长过快,家庭负担偏重

政府投入比例逐年下降,家庭投入比例逐年提高,两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以表1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为例,1999年家庭投入的比例为21.30%,到2007年家庭投入占了总投入的43.87%,翻了一倍多。

2007年是一个拐点,家庭投入比例为43.87%,政府投入比例为40.71%,家庭投入首次超过了政府投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实行政府、受教育者家庭成本分摊的收费制后,学费收入成为普通高等学校资金的主要来源。

家庭投入比例越来越高,对高等学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一方面讲是高校办学经费自理能力增强的表现;但按照国际通常以25%家庭投入负担标准,家庭投入都超过了通常的国际比例标准;从另一方面讲家庭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负担过重。

(三)社会投入比例偏低

以表1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为例,社会投入比例在0.24%—0.74%之间,而且波动大,不是一项稳定的投入。因此目前社会投入对福建省高等教育的作用有限。


(四)科教优势未对高校的营运带来经济效应

与其他教育机构相比,高等学校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可为高等学校带来更多的营运收入,但以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为例,营运收入的比例却并不高,在7.86%~14.70%之间,而且不稳;科研优势并未给高等教育带来较大的经济效应。

综合以上分析,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以政府和家庭共同投入为主,营运收入为辅,社会投入不足的格局,投入结构不合理。

二、高等教育投入结构问题的成因

(一)政府财政收入的有限性

高等教育扩招后,规模迅速扩张,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财政收入却是相对稳定和有限的,高等教育发展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与财政收入有限性的矛盾,即财政收入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政府投入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投入不足,是依靠行政手段提高学费的主要原因

高等教育投入,曾一度因政府投入不足,转而利用行政手段以提高学生学费的办法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使家庭投入比例快速增长,并且超过了政府投入。但近年来高学费的做法使得家庭负担过重,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因此通过不断提高学费增加投入的办法也受到了限制。

(三)高层次办学条件使社会投入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等教育是层次较高的教育,办学条件要求高,从而对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受到限制,因而影响了利用社会资源投入高等教育。此外,社会对高等学校的捐资助学薄弱,捐资助学的氛围有待于形成。

(四)高校营运收入有限

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很强,但高校办企业和服务公司成功的例子不多,大多不成功,是“养人的企业”(即解决富余职工和家属就业问题)。因此总的来讲能为高等教育提供的利润和收入有限,高校的营运收入不高。

三、改善高等教育投入结构的建议

国际上高等教育投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投入为主;二是多渠道投入;三是民间资本投入为主。世界各国国情不同,政府经济实力不一样,各种投入模式的优劣难以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国情选择自己的投入模式。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为主,社会捐赠和私人资本投入高等教育的比例很低。因此笔者认为改善高等教育投入结构,除政府应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外,可以发展多元化投入,增加社会捐资助学、扩大民间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适当控制家庭投入规模。

(一)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且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

1.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而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属于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和收益人应共同分担成本。但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由于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就业的调节,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政府要在高等教育供给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以福建省为例,2007年高等教育政府性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45%,总体偏低。而家庭投入(即受益人承担的成本)已经超过了国际通常的25%比例标准,而且2007年家庭投入超过了政府投入,即受益人对教学的成本负担超过了政府成本分担。受益人承担的成本过重、政府承担的成本偏少,因此根据准公共产品成本公平分担的原则,政府应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2.政府应增加高等教育非常规发展阶段的投入

高等教育扩招的初始阶段,需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完成教学基本设施的建设,属于非常规发展阶段,而且高等学校扩招也是政府鉴于高等教育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作用而作出的决策。鉴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高等学校扩招的初始阶段,政府应作为特殊事项来对待,有针对性的重点增加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投入占GDP的比例,帮助高等学校渡过难关。高等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再恢复正常的投入。

(二)发展多元化投入,适当控制家庭投入规模

鉴于现阶段我国总体上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百姓的收入更有限,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或单纯依靠提高学费,都无法解决高等教育扩招面临的困境。而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要实现大众化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依靠多元化投入办法来解决。

1.走多元化投入的道路,逐步形成由政府投入、家庭投入、社会投入和高等学校运营收入多元化投入

首先,政府投入还有潜力。财政投入占GDP比例离国家目标4%还有较大的差距,说明目前的教育投入还处于投入不足的阶段,也说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还有潜在的空间,有能力做到教育投入与GDP增长同步,逐年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其次,积极发展社会投入。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又不完全由政府投入的国家的做法,特别是美国模式和韩国模式。美国模式是筹集社会捐资多元化投入道路,韩国模式走的是民间资本投入道路。

高等教育可以倡导社会捐资助学。社会捐资助学应该成为公立高等学校投入的重要部分,因此,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更为有利于社会捐资助学的税收等政策;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加大宣传力度等办法,让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捐资助学的氛围,以补充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积极推动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私立高等学校可以分担高等教育扩招的任务,吸收和分流扩招的部分生源,以减轻财政负担和缓解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并且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家庭投入规模应适当控制

家庭投入远远超过了国际通常25%的标准,学生家庭负担过重。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学费;另一方面是贫困生不断增加,高等学校学生欠学费的比率居高不下。为了“不让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政府实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学生以助学贷款偿还学费,才使欠学费的比率下降。由于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过快,就业市场难以消化,近年来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整个就业形势严峻。近两年本科生自动退学的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出现了研究生退学的现象,因此不宜大幅提高学生学费。

高等教育高投入和低回报的现象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新的“读书无用论”会对高等教育本身产生冲击,因此高学费和低就业率的做法不可取,高等学校及政府主管部门应审慎对待提高学生学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