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不断扩大,信息化及其相关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会计信息化的改革与发展”将是关系会计行业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必然会成为会计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也将是决定会计信息化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本科学历教育,而本科学历教育对人才培养主要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指导的。可以说,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其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都是不同的。信息化的时代需要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从各大高校目前情况看,其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还处于原有的水平,仍然是传统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改变了,各大高校能否顺应信息化大环境,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二、现行主流高校会计专业本科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忽视对“信息化”的培养
目前,各大高校都只突出、强调全球化经济等环境对人才在“创新”“高层次”等方面的培养要求,而忽视了信息化环境对人才在“信息化”方面的培养要求。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精神沐浴,而是承担着社会分工的职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要科学精确地培养大学生,要成为时代精神的来源和社会精英的荟萃之地。所以,当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时,则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多教学内容相对于社会实践比较滞后,更新速度比较慢。在课程设计方面,很多高校缺乏信息技术与会计审计结合的课程,同时,信息化在会计方面应用的课程设置也非常少,而且很多都局限于单纯的软件课程设置,因此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不是特别合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
(三)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专业教师缺乏
各大高校能够进行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的教师缺乏,很多高校相关的教师都是从现行的教师队伍中选出来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都是摸索着进行相关的教学,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培养。
三、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内涵及其培养目标
(一)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内涵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包含两个层次的复合,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
笔者认为,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是指既懂会计审计专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个方面。由会计的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二)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也不例外。从1978年开始,我国会计教育界就围绕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技能教育;是高级人才,还是普通人才。(刘永泽 孙光国,2004)。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到今天为止,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却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将信息化作为培养目标讨论。
针对这个问题,基于对信息化环境的考虑,笔者认为应该将“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且认为该培养目标应该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维度,就是从会计专业的不同学历阶段即专科(包括高职)、本科、研究生、博士四个阶段确定培养目标;横向维度,就是同一学历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高校的规模、层次、定位、专业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培养模式。
具体讲,培养目标分述如下:
总目标(一级目标)可以确定为“适应国内经济技术环境与管理要求,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会计审计业务,了解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在该目标指导下,依据不同维度确定分层目标。
1.纵向维度分层目标
本科学历阶段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分为两个层次,即应用型与研究型。应用型针对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侧重于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型针对毕业后继续研究生学习的学生,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侧重于会计信息化研究能力的培养。
2.横向维度分层目标
高校根据自身的规模、层次等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并依据其定位确定属于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三个层次的哪一个层次。
教学型高校主要是大众教育、技能教育、普通人才的培养;教学研究型高校主要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型高校主要是精英教育,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四、构建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建立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从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并从中分析研究出培养目标指导下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具体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同培养目标密不可分。不同的培养目标下,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基于“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构建了3 1结构的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 自选方向课” “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设置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及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office基本应用、网络基础应用等。
2.专业课设置中,对于传统课程(基础会计等),除了传统内容的讲授之外,需要注重在这些课程中信息化理念的培养。比如,加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对前提(假设)的影响;信息化对账务处理程序的影响等。当然,这些内容并不一定必须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案例介绍、学生讨论的形式,或是单独设置“信息化视野”一栏内容作为阅读、讨论的资料。通过这样一些形式将信息化内容引入,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化理念,使得信息化理念的培养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
除此之外,需要设置新的信息化课程,包括XBRL理论与应用、会计软件应用、电子数据获取与应用等。
3.自选方向课可以灵活根据学生的方向优势选择在该方向加深学习。
4.实践课程必须要在传统实践内容基础上,融入信息化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学实验内容在包括传统的核算内容外,更要包括信息化内容,如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企业信息系统内部信息及所需的外部信息。
(2)为了更好地复合学生各个课程所学的知识,可以设置“企业再现与实践模拟”。具体讲,就是通过实地参观或观看课件与DVD等形式展现企业的整个供应链过程,即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实物流转、资金流转与信息流转。然后,设计并组织实践模拟,让学生以角色担当的形式进一步体会与理解整个过程,将上述独立的教学实验有效地综合在一起。
(3)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笔者认为,可以设置“学科竞赛”这一实践内容。如ERP模拟竞赛,小组自行进行角色分配,给定相同的资金与相同的规则,由各小组自行进行生产决策、采购、销售、核算、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各小组可以交流各自的经验、教训等。
(二)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式,学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等实际因素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笔者提出多样化教学方法,包括演示与实践法、任务驱动法、博客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方法。如果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选择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与实践法、情境教学法等。比如,在《会计软件应用》课程中,介绍用友软件的操作员权限时,教师可以先讲授该功能的基本含义,并演示一下其操作及操作结果;然后,由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掌握该功能的基本含义及操作后,提出新问题(如我是财务部长,供应部门要来查应付账款的账,我想让他自己查,但是又担心他用我的账号查,会查到他们不应该看到的账,请问,怎么办才好呢?),由学生思考、解决并动手操作。
如果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应该选择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如在《电子数据获取与应用》课程中,笔者认为可以直接布置学生一个任务,如选定一个单位从其电子信息系统中获取某一个期间的凭证信息,并将获取的电子凭证数据转换为适合的格式(如Visual FoxPro),并加工为进销存日报表、资金日报表等需要的会计信息。
当然,对于这些教学方法在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选择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比如,案例教学法既可以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可以用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以及由案例所引发出来的问题的深度。
(三)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
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会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
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师队伍来说,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审计的教师少。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除了传统的自学、本专业的进修等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知识复合的培养、能力复合的培养,以及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培养等。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计算机教师与会计审计教师的交流、项目合作、课题合作等。
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由于教学管理人员不懂计算机或是不配合,而使得教师放弃好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去选择次优的或并不适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素质;其次,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能力以及与教学的配合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3.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要实施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相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对于学生的考核除了传统的期末笔试考核之外,需要将学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处理会计审计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其次,对教师的考核除了传统的完成规定的工作量之外,应将教师教学过程信息化内容的讲解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也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可以预见,构建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克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手工轻信息化的不足,使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够既懂会计审计知识又懂信息化知识,并能将二者有效地融合为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从而实现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43-44.
[2] 隋英杰,夏鑫.会计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体系架构研究[J].财会通讯,2007(8):124-126.
[3] 马廷奇.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进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4):87-92.
[4] 刘永泽,孙光国.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