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目标重塑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研究的起点和导向,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对整个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多年来,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争议不断。理论界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纷争以及企业实际采用财务管理目标的差异化等事实,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目标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财务目标的选择作为一个规范性命题,总是存在一定的价值判定,并且很难证伪;二是企业选择财务目标具有环境适应的导向性,即不同类型的企业会基于不同的内部和外部理财环境,选择不同的财务目标,从而使财务目标的适用性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财务目标的优劣也是相对的。
一、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评析
近年来,中外财务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主要的观点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产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等。上述观点既多且杂,有些只是某些学者的一家之言,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广泛应用,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一一进行评述。但究竟什么是企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目前还存在争议,尚无定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围绕国家利益开展,国家以产值来考核企业业绩,其经营目标自然就是产值最大化。由于企业没有独立自主权,企业财务只不过是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因而“产值最大化”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企业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企业所创利润不仅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创造剩余产品的多少,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因此“利润最大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早期企业的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企业所有者对财务目标最原始、最朴素,同时也是最本质的认识,由于与企业所有者的财富直接联系在一起,利润最大化是迄今为止出现过的、得到最广泛认同的企业财务目标之一。时至今日,该目标仍是支配我国不少企业经营和理财行为的主导性观念。尽管“利润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也反映了企业的现实追求,但对其进行深刻分析,也不难看出它在理论逻辑和实践效果上已暴露出诸多不足。第一,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很难与财务决策的标准相吻合。确定或认可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绝非仅仅是表明公司理财的一种态度,更重要的是,这种目标假设的确定将从根本上制约、左右企业所有的财务决策。如果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那么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本政策和股利政策均应以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判断准绳。这明显既不具有科学性,也不具备适用性。第二,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实现利润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不考虑时间价值会使不同时期实现的利润进行对比变得毫无意义,而忽视风险问题则可能促使企业经营者不顾风险大小去追求更多的利润。第三,由于利润是一个财务会计技术含量的指标,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势必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企业管理当局势必热衷于对企业盈余的操纵,这也必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利润最大化也不能作为企业最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是我国部分学者和西方财务理论界较为推崇的财务管理目标。该目标认为,企业是股东的企业,其逻辑实际上是“国王就是王国”。这似乎使得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一个不可打破的神话。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该目标不适合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及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的现状。首先,该目标在财务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中,存在着仅仅考虑股东利益的狭隘主义思想。而事实上,所有权功能的退化,股东既不负责管理公司,也不总是提供资金给公司,更不对公司负债承担全部责任。如今,所有权退化到只剩下一个维度,那就是提取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其次,该目标忽视了“代理问题”的存在,这种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排斥在公司目的之外的理念,与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是背道而驰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以企业资源配置是否有利于股东财富增长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会导致外部不经济、资源环境的破坏。最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本管理已成为客观要求,而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必然与“人本财务观念”相冲突。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不能作为最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目前,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认为该目标克服了其他理财目标的缺陷,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但“企业价值”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使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看,“企业价值最大化”仍然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就非上市企业而言,企业价值只能靠理论上的公式来进行计量,不易做到客观和准确。从上市公司来看,企业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但由于我国存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企业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价值的大小。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实用性不强。尽管新《企业财务通则》将财务管理目标仍然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该目标还有众多学者的观点支持。但笔者认为它仍然难以成为我国企业最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20世纪末,有的学者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要素所有者之间一组契约的联结,而且这组契约是非完全契约。各经济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要受到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制约,不能无限度地任意扩展而侵犯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否则契约所约定的条款就会遭到破坏。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职工、经营者、供应商和用户与股东一样,都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都承担了风险,所不同的只是股东投入的是物质资本,而职工和经营者投入的是人力资本。因此,企业的目的不能仅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考虑其他企业参与人的利益。从这一角度来说,该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既必须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又必须实现社会正义;既要鼓励经营者为最大化盈利而大胆冒险,又必须要求经营者的忠诚和注意照顾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思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但也有学者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叫嚣,这是因为所谓的利益相关者概念本身就是含混不清的,而且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利益松散但意识又极易抱团的团体,一旦获得某种利益驱动,其对于公司发展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利益相关者所谓的来自企业的利益或然性是极强的,甚至会带有一定的投机性。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一旦造成公司的极度困境甚至倒闭,则会转向别的目标。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都有其历史根源和科学成分,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而已。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各企业在选择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时也存在差异,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发展趋势必然是在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财务管理目标重塑
无论是“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均是以“最大化”为努力方向。如果“最大化”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方向自然无可厚非。但必须指出的是,财务管理目标“最大化”的提法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述,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色彩。在企业多边治理的情况下,既不利于财务理论的研究,也不利于以此目标指导实务。这是因为:第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的最大化;第二,“最大化”因缺少了边界而显得模糊和不清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最大化是无止境的、也是不现实的;第三,经营者受到外界或自身的约束,也缺乏实现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激励;第四,产权残缺使企业利益相关者追求自身利益时受到限制,最终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鉴于传统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重塑。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既应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还应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价值导向。基于此,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可界定为: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一)企业价值持续增长是企业目标在财务上的直接表现
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目标的价值化,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又正是企业目标的具体化。任何企业一旦成立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无不希冀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但现实是残酷的,绝大多数企业很难成为“常青树”,更多的只是昙花一现。那么,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既要生存又要发展,就必须具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具体而言:第一,生存是企业的前提目标,它要求财务管理应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合理安排企业的负债比例,保持企业相应的偿债能力,确保企业能够稳定地生存下去;第二,发展是企业的核心目标,它要求财务能有效地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并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和进行成本控制,运用有效的财务策略,以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后劲;第三,获利是企业的最终目标,它要求采用各种有效的财务手段,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利用有效的分配手段,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由此可见,持续竞争优势在财务上的表现即能够长期生存、发展并能够持续获得超过同行业的平均利润。换言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在财务上的表现是使企业价值能够持续增长。
(二)企业价值持续增长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的具体要求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还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就是说,企业是使许多冲突的目标在合约关系框架中实现均衡的结合点。对众多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源进行组合,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单个组织生产所无法达到的合作盈余或组织租金。各利益相关者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向企业提供了专用性资源并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都有权获得相对独立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自身利益。只有当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并不断增长时,企业经营才是公平的和有效率的,才能达到“广义的帕累托最优”。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如果股东、顾客和员工的需要没有得到均衡的满足,价值创造也就无法持续。”企业价值持续增长的财务管理目标正体现了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明秀.三维价值驱动型财务模式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刘章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企业理财目标新视角[J].企业经济,2006(2).
[3] 涂建明.企业财务目标的三个理论解说[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4] 汪平.财务理论(修订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2003(10).
[6] 袁振兴.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J].会计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