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环境下的高校绩效指标研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越来越多,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鼓励高校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参与竞争。同时各个高校迫切希望能通过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帮助学校加强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绩效管理的有力工具,能以学校战略为导向,寻找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并建立与关键因素密切联系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监测,衡量实施过程的状态并采取必要的修正,以实现绩效的持续增长。本文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构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利用区间综合评价法对高校绩效进行定量计算,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之路。
一、基于平衡计分卡环境下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的原理
平衡计分卡是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现任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 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公司创始人兼总裁David Norton首先提出。平衡计分卡从财务维度(financial perspective)、顾客维度(customer perspective)、内部经营过程维度(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 perspective)、学习与成长维度(learning and growth perspective) 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构建成由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方法主要是针对传统评价方法单纯采用财务指标的缺点,补充采用了一些非财务指标,并致力于组织的长远战略来评价组织的效绩。利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地得到评价结果。
(二)高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根据学校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变化以及学校自身条件,确定学校战略目标。战略目标要可以层层分解,使各学院(系)与教职工个人目标达成一致,并确保个人利益能服从学校整体利益,使分解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引导学校个体朝着目标努力。
2.关联性原则。根据学校战略目标建立客户、财务、内部流程(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的维度,各维度之间应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同时指标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便于与学校各个时期进行纵向比较。
3.导向性原则。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时,很容易使被评价者为追求眼前的效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因此,指标体系构建时,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注重被评价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精炼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学校总体信息,而且绩效指标要简明、扼要、精练,以“少而精”的指标,反映学校全貌,体现学校的特征。
5.可操作性原则。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主要是在高校中应用。因此,所有指标使用的数据均可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和高校教学、科研等基本统计表中获取或通过调研得到。以这些可验证的资料为基础,才能使评价客观公正。
二、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从学校实际出发,利用“平衡计分卡”原理,从“四个维度”剖析评价目标,得到备选评价指标库。其关键问题从“指标库”中科学地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评价目标的、“少而精”的指标构成可行的指标体系。可借鉴统计学和最优化方法的原理作为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理论指导。
设X1,X2,… Xn是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提出的一组备选评价指标,且n较大,使反映评价对象的信息较完整。
为了使各指标量纲一致,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则满足(5)式的指标Xp 1,Xp 2,… Xn构成的指标体系比X1,X2,… Xn构成的指标体系要好;反之,则 Xp 1,Xp 2,… Xn构成的指标体系比X1,X2,… Xn构成的指标体系要差。
上述方法的实质是从含指标量较多的备选指标库中优选出“少而精”的指标,且能同样反映评价目标信息构成可行指标体系。当然该方法中要对n阶方阵R分块,虽然指标的排列顺序会影响新指标体系的构建,但在计算机上计算是不难实现的,是可行的。
三、可行指标体系的优化
在高校绩效评价时,利用公式(3)、(4)、(5)从备选指标库中构建了S个不同的可行指标体系,且它们都是对学校同一目标进行描述的指标体系,同时,还要对S个“体系”按照优良性的比较,优选出相对较好者作为采用的指标体系。
设已有S个“可行指标体系”Ai (i=1,2,… s )
体系Ai中含ki个指标,而体系Ai的相关系数矩阵RAi,这是ki阶方阵,RAi 是RAi的广义方差。
若RA t ·kt= Max{RA t ·ki,i=1,2,… s }
则指标体系At就是优良指标体系,即At就是集合{A1,A2,…,As}中相对最优的指标体系。
四、区间综合评价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当绩效评价的优良指标体系建立后,就可根据指标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开展调研,采集数据,进行评价工作。绩效评价的对象往往是多因素、多目标、多层次的,复杂的大系统,而且有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些具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使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条理化、层次化、理论化,同时对那些只能定性分析的因素定量化,从而在已建指标体系的框架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评价。而区间综合评价法正适合上述要求。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当评价对象是受多因素影响又具有层次性时,利用区间数学、层次分析思想将评估指标纳入统一的、分层考虑的数学模型体系,可求得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可分为:单层次模型及多层次模型两类。当评价对象是单层次的数学模型则称为基础模型,而多层次的模型是由多个基础模块拓展综合而成。所以,当基础模型建立后,多层次的模型就迎刃而解了。下面主要讨论基础模型的建立。其公式为:
B = A × G(6)
五、结束语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对高校绩效评价工作导出优良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统计方法加以论证,再利用区间数学、层次分析法,最后引入综合评价法,通过实例计算,可见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编制程序,用户直接输入数据可得参考结果,故便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晓梅.管理会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巧良,牛成喆.管理会计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6.
[6] 张静.关于高校财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7(5).
[7] 张乃良.最优化方法[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8] 陈希晖.基于平衡卡的高校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