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是岗位的需求者也应是岗位的提供者;既能满足生存需要,又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作为财会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主力军——会计本科教育也应适应这一新的要求,以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为导向,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创业的一代新人。

关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在实践方面,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和上海交大等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校,并形成了几种典型模式,此后许多其他高校也进行了尝试与改革,但效果并不突出;在研究方面,我国从1992年开始逐渐活跃起来。据吴泽俊(2007)统计,我国创业类教育论文在1992年之前处于空白状态,1992~1997年仅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就有300多篇,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年均40篇,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大部分论文较为充分地讨论了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模式等,也有部分文献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个案分析。另外,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逐步为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所重视。但综观国内有限的研究成果,把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起来的文献不多,而且专门研究会计本科创新创业的更少。本文试图结合会计本科专业和学生的特征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来探讨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

根据吴泽俊(2007)的相关论文归纳:创新教育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为,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创业教育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理解:广义的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狭义的则指“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紧密,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

(二)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1990年,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Plahalad)和哈默(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如多萝西·伦纳德·巴顿(Dorothy Lenard-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本文的核心竞争力突破了企业的界线,包括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创新创业和核心竞争力相辅相成,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具备了优势和个性特征才有可能创新与创业。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特别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现与培养。

三、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突出优势、以人为本

会计本科专业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集金融和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应用型学科。一方面学校应引导财务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包括学术理论和实践优势、税务、财务管理等各领域优势),增强教师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珍重人的价值和肯定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潜能和特长、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现“一元”为中心的多样化原则

构建核心竞争力或突出优势并不表示能力和知识的单一化。对会计本科学生而言应该是“一元”核心能力下的知识和能力多样化格局,即根据学生优势培育生成并确立核心能力和知识,再以核心能力和知识为中心,加强关联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以及通识能力与知识、创新创业能力与知识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能力与知识为杠杆支撑点的能力和知识多样化发展道路;就教师而言,应有自身的核心研究领域或能力,并附有关联知识和能力的支撑。
(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不管是精英教育、大众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会计本科专业、教师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应与我国就业需求相适应或与国家建设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构建核心竞争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1.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教师是大学的基础与核心,没有创新能力和具竞争优势的教师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首先,会计本科专业教师应面向市场。会计本科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与需求市场紧密相连。一方面,会计本科教师的价值观应面向市场,教师应有具有市场竞争的价值观,要有不断更新知识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另一方面,会计本科教师的学术应面向市场。学术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也要服务于社会与市场。学术有了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教师才能面向市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另外,会计本科教师应走向市场。教师应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其次,更新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高校应改变统一的会计本科教师的考核体系,对于不同优势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激励教师优势的形成与发挥,引导教师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2.会计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素质中最适合自己、最具有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使大学生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首先,引导会计本科学生合理定位。学生必须明白大学四年或五年要学到什么?毕业时他应该具备什么?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其次,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自己和社会。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能力,积累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最后,引导学生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与知识。会计本科专业可形成不同的核心能力与知识,如税收、资产评估、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专业外语、企业筹划等都能成为核心知识和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社会需求在某一方面加强学习,通过参加相关考试、各种实践和创业比赛等形式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首先,要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创新创业离不开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和平台的提供。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加强舆论宣传,通过政府奖励,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创造有利的大学环境

首先,树立会计本科学生创新创业新理念,注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重点。会计本科学生相对其他相关专业来说,总体上学习较认真、踏实和努力,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需要通过宣传、制度安排和教师引导等方式,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思想,引导会计本科学生和教师价值观和就业观的转变,树立创新创业新理念,形成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其次,发现和培养会计本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提供相应的平台。要有伯乐识才,重视个性化发展,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潜在资源来挖掘与培养,并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平台(如企业策划、项目投资、税收筹划等形式的创业大赛),给学生个性发展予以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再次,注重第一堂课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接受性教育模式,核心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制度之中。在教学内容上,会计本科专业应开设《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保险学》和创新创业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课程,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在教学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考核方面,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最后,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除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还应把创新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生考核指标,计入学分。

(四)建立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首先,组建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组成不同的教师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如财务管理教学研究团、税收筹划团、审计团队和中小企业服务团等,并提供相应资金鼓励各团队创新创业。其次,鼓励教师走出去。学校应当提供时间和机会,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本科教师参与企业咨询、企业上市、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最后,学校请进来。学校可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财务主管、投资分析与理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五)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的评估体系
从宏观环境促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是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和“方向盘”。教育管理体制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如对会计本科毕业生一定时间内的 “创业率”、 “创新绩效”等进行评价,以此来判断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这样各高校将以评价体系作为行动的指南,更新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方式、活动内容与形式、校园氛围、设备条件、师资评价标准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5):60-62.

[2] 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3] 唐嘉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29):189-190.

[4] 王海燕.基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3):51-53.

[5] 邓雯莎.“核心竞争力”理念下的成人高校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6-17.

[6] 张延波.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300-317.

[7] 盛沛锋,楼文军.“马太效应”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J].经济师,2008(6):122-123.

[8] 黄志纯,刘必千.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