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学方法在《中级会计实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表达情感、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一堂辅导课要想具有吸引力,不仅要有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要有精炼的语言表达、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好所需的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遇题有思路,答题有效果。
一、点例结合法
点例结合法主要适用于讲解一些难度较大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定义。在具体讲授时,应先找出基本定义中的关键词或理解此概念时必须要把握的要点;然后再举例加以分析,力争做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尽量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如公允价值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课堂上,笔者是用以下方法讲解“公允价值”的。
(一)文字定义(写在黑板上)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中“公允”二字是指公平合理,交易双方都能够也都愿意接受的价格。也可以把公允价值简单地理解为现行市场交易价,但现行市场交易价并非都能体现其公允性。
(二)点:(概念要点)
作为公允价值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只要缺少其中之一,交易价格就不能体现其公允性。三要点分别是公平交易;熟悉情况;自觉自愿。
(三)例:(举例分析)
场景一(笔者在菜市场的场景记录)
笔者:“王大娘,您好!今天的黄瓜多少钱一斤?”
王大娘:“温老师好,黄瓜一元钱一斤。”
笔者:“能便宜些吗?”
王大娘:“九角钱!”
笔者:“好的,给我秤二斤。”随后拿出一元八角钱给了王大娘。
上述交易过程中,交易价格公平合理,双方交易自觉自愿。此笔交易价格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基本定义,因而其交易价格是公允的。
场景二:(笔者外地朋友A在本市某一露天市场买手套的场景记录)
朋友A:“老板,这副手套多少钱?”A边问边试戴手套。
老板:“十元。”
朋友A:“这副呢?”又拿起另一双试戴。
老板:“十五元。”
朋友A:再拿起一副试戴,“这副多少钱呢?”
老板:“二十元。”老板有些不耐烦了。
朋友A:“老板,不好意思。”放下手套准备要离开。
老板:“喂,不能走,你把我的手套都试过了,必须买一副。”
朋友A:“好吧。”拿起那副价格为十元的手套,准备给老板十元。
老板:“这副手套不是十元,是六十元。”
朋友A:“刚才还是十元,怎么马上成六十元了?”
老板:“刚才是刚才,现在是现在,难道你不知道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吗?我涨价了,你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
朋友A:“唉!”无奈地掏出六十元给了对方。
尽管双方进行了资产的交换,但其交易价格是不公允的。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易不符合公允价值定义中给出的条件。
由此可见,判断一项交易价格是否公允,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双方进行了资产交换,其交易价格就是公允的,而必须要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同时还需要运用公允价值本身给出的判断条件进行判断。
(四)归纳小结:(如何确定公允价值)
1.资产可评估的,其评估价就是公允价值。
2.资产不予评估的,(1)如果该项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其活跃市场价就是其公允价值;(2)如果该项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价,同类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价的,其同类资产的活跃市场价就是其公允价值;(3)该项资产与同类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价的,该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就是其公允价值。
3.在实际工作中,上市公司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通常是不公允的。他们常常利用“低买高卖”或“高买低卖”的内部交易价格来达到虚增利润,虚拟亏损之目的。为此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披露与关联方之间的内部交易价格。会计报表使用人可以利用其内部交易价格分析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真实性。
二、图文并用法
图文并用法是指运用图示和文字讲解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讲授一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并通过图示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巧妙形象地联系在一起。运用此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其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便于理解、记忆。笔者在讲授会计假设这一内容时,运用了此方法,教学效果很好。
(一)会计假设的图示描述(如图1)
图1中,点,代表会计主体;射线,代表持续经营;,曲线,代表会计分期;人民币,代表货币计量。
其中,会计主体是基础,持续经营是前提,会计分期是条件,货币计量是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假设)。会计人员只有在这一假设环境下进行会计核算,才能提供有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会计假设的文字讲解
1.会计主体
1)概念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与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从其法律形式讲可分为实体、独立主体和统一体;从其所属性质来讲可分为企业单位、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2)特点
实体、独立和统一体是会计主体最大的特点。其中实体是指客观存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或组织;独立体又叫法律主体,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或组织;统一体(即企业集团)是指由若干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或组织所形成的一个新兴的联合体。实体与统一体都属于经济意义上的会计实体,而独立体则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会计主体。
3)作用:确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假设A是甲公司的会计,B是乙公司的会计,对于A与B来讲无论是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还是会计报告,都不应超越本公司所管辖的范围,即A与B都不应该核算与本会计主体无关的经济业务。
4)归纳
凡是客观上存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或组织,不论其属于何种性质,(企业、事业、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也不管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实体、独立体、统一体),只要是需要会计为其核算的都属于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1)概念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预定的目标无期限地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既不会面临破产,更不会出现倒闭和清算。
2)作用:选择会计方法与程序
这是因为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如快速折旧法以及分期收款销售产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如果这些会计处理方法离开了持续经营这一基本假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有一个九十九岁的孤寡老人问你,他是买房子好还是租房子好?我觉得你肯定会告诉他租房子住比买房子住好,因为老人家持续经营(即生存)的时间不会太久。买房子和租房子不仅办理手续的程序不同,而且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也不相同,老人家选择买房子或租房子,实质上是在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
3.会计分期
1)概念:
会计分期是指把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活动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连的会计期间。
2)作用:正确计算经营成果
因为只有有了会计分期这一基本假设,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才能很好地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才能实行收入与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的相互配比,才能够正确计算企业的各期盈亏,定期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
4.货币计量
1)概念
货币计量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应当以货币作为统一的主要计量单位。
2)作用:规范会计信息
货币是最好的计量单位,而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货币计量好就好在能使不同会计主体在同一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如现有甲、乙两个公司,甲公司是经营纺织品的公司,乙公司是经营肉食的公司,期末甲公司库存十米布,乙公司结存十公斤肉,如果公司都不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则无法比较甲乙两公司资产金额的大小,因为拿尺子量布比肉长,拿秤去秤肉比布重,如果甲乙两公司都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可以正确比较甲乙两公司的资产金额的大小了。
三、列表计算法
列表计算法主要适用于讲解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题时使用。运用此方法讲解计算实例思路清晰,做题速度较快,学生也容易接受。下面笔者将运用此方法讲授所得税业务方面的计算题。
例:某企业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为30 000元(不考虑净残值因素),会计与税法的折旧年限均为4年,税法规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企业实际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第一年至第四年各年的利润均为200 000元,其中第一年的营业外支出中,包含有税法规定不能在税前列支的捐赠支出20 000元,第一年的所得税率为33%,从第二年起所得税率调整为25%。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完成下表,并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编制每年所得税业务的会计分录。
具体填表计算如表1。
(一)计算折旧
1.会计折旧
(二)计算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1.账面价值
(1)第一年账面价值=30 000-12 000=18 000
(2)第二年账面价值=30 000-12 000-9 000=9 000
(3)第三年账面价值=30 000-12 000-9 000-6 000
=3 000
(4)第四年账面价值=30 000-12 000-9 000-6 000-3 000
=0
2.计税基础
(1)第一年计税基础=30 000-7 500=22 500
(2)第二年计税基础=30 000-7 500-7 500=15 000
(3)第三年计税基础=30 000-7 500-75 000-7 500
=7 500
(4)第四年计税基础=30 000-7 500-7 500-7 500-7 500
=0
(三)计算税率变动当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X)
X=当年发生( )或转回(-)的暂时性差异×新利率
(四)计算应交所得税
1.第一年应交所得税=[200 000 20 000(永久性差异) 4 500(暂时性差异)]×33%=74 085
2.第二年应交所得税=(200 000 1 500)×25%=50 375
3.第三年应交所得税=(200 000-1 500)×25%=49 625
4.第四年应交所得税=(200 000-4 500)×25%=48 875
(五)计算所得税费用
1.第一年所得税费用=74 085-1 485=72 600
2.第二年所得税费用=50 375-15=50 360
3.第三年所得税费用=49 625 375=50 000
4.第四年所得税费用=48 875 1 125=50 000
(六)编制会计分录
1.借:所得税费用 72 600
递延所得税资产1 48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4 085
2.借:所得税费用50 36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50 375
3.借:所得税费用5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375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49 625
4.借:所得税费用5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 125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8 875
四、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是指把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讲解的方法,采用此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认识的更加深刻透彻,也能使学生在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从不同侧面找出同一问题不同方面的共性及差异,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下面笔者运用对比教学法讲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