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十一五”的战略重点是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明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发展目标。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 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把握“创新型城市”的科学内涵,建立一套具有客观比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科学反映城市目前的创新能力、资源条件和创新效果,把握城市创新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自20世纪初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的思想与内涵不断发展,创新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理论。

创新并不是一个单纯由技术推动的线性过程,有效的创新模式应该是多种创新主体之间的系统集成。从一项新思想的产生,到形成新技术,并进行商业应用,其间会受到知识积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样,城市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各方面创新,如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对于“创新型城市”均无统一的表述。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就是依靠人才、知识、技术、环境、资本、管理、文化等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推动新知识的孕育和运用、新技术的突破及其产业化,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进步,进而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显著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并且通过新观念的传播和新制度的建设,维持和促进创新在更高的层次持续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体。它是一种特定的区域创新系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延伸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等,同时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资金等;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机制是创新有效运转的保证,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载体,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和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三、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创新型城市不仅是一个发展结果,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创新型城市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从结果来说,具有静态性特征;从过程来说,具有动态性特征。创新型城市的静态性特征主要是基于城市空间各创新要素来表达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主体特征、环境特征、投入特征、成果特征、结构特征和机制特征六大类。创新型城市的动态性特征是基于城市创新过程来表达的特征,可以分为起点特征、发展特征和效果特征。其中,起点特征包括城市的创新精神、创新环境、创新资源等;发展特征主要是指创新活动本身的发展过程、品质及其表现;效果特征是指创新活动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福利改善所产生的结果。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创新型城市的特征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创新精神、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成果、创新产业、创新效率和创新对城市的综合效果七个方面。因此,创新型城市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创新精神突出。创新型城市的所有参与者对于创新的态度和理念达到高度的共识,并因此形成对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创新投入的高度自觉性。

第二,创新要素聚集。创新型城市必须做到创新主体明确,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聚集,创新体系完善。

第三,创新环境优越。创新环境包括由政策法律、社会治安、城市文明、市民素质、市场、金融等构成的软环境和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构成的硬环境。

第四,创新成果丰富。创新型城市的知识积累、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投入产出比均须达到较高水平。

第五,创新产业发达。创新型城市的创新产业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创意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中开发的创新产品,均应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第六,创新效率提升。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得到显著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趋好,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

第七,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创新型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人们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均应达到较高水平。

四、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综合性原则。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城市各种创新要素在一个系统内的有机结合。在指标选取时,必须对城市创新系统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客观反映城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2.客观性原则。在指标选取时,必须做到数据客观可信、描述明确、定义准确。

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指标选取要求客观,就必须以定量指标为主体,即根据现有统计口径,或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该指标的实测值;当然也会有小部分定性指标,主要是关于“创新精神”、政府管理环境和融资环境等“创新环境”类指标,该类指标难以量化,只能通过专家的判断和描述来确定。

4.可操作性原则。创新型城市的指标必须具备易取得、易量化和可比对性,使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的创新化程度进行比较,也可以设定达到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指标值。

5.引导性原则。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评价功能外,还应发挥引导功能,即引导地方政府在实施城市创新工程中确定突破重点,建设适合本地特色的城市创新工程。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因为创新型城市具有七大特征,笔者设计了7个一级指标(A1-A7);根据各特征所包含的内涵,分别设计了28个二级指标(B1-B28);根据二级指标所涵盖的重点,设计了106个三级指标(C1-C106),力求以有限的指标把握住创新型城市的评判标准和整体特征。其具体模块结构如表1所示:

(三)关于部分指标的说明

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基本上可以从现有统计资料中获得或计算出来,而定性指标则根据目前一些权威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选取,采取由专家打分(都以1分为计分目标值)的方式来获得具体数值。现将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说明(主要是定性指标)如下:

价值取向指数(C1)主要考察市民的重商意识、赚钱欲望和消费倾向。计算公式:价值取向=(市民重商意识指数÷目标值)×35% (赚钱欲望指数÷目标值)×35% (消费倾向指数÷目标值)×30%。

创新氛围指数(C2)主要考察市民的求新意识、平等观念和兼容心理。计算公式:创新精神氛围=(求新意识程度÷目标值)×50% (平等观念程度÷目标值)×20% (兼容心理程度÷目标值)×30%。

人文国际化程度指数(C4)考察城市移民人口比重、外语普及率、外来文化影响度。计算公式:人文国际化程度=(城市移民人口比重÷目标比重)×25% (外语普及率÷目标普及率)×40% (外来文化影响度÷目标影响度)×35%。

经济外向度(C5)指一定时期内城市进出口总额与对外劳务收入之和占GDP的比重,计算公式:经济外向度=(进出口总额 对外劳务收入)/全市GDP。

政府创新水平(C29)综合考察政府执行政策的创新性、政府管理的创新探索、政府学习和交流的频繁程度。计算公式:政府创新水平=(执行政策的创新性÷目标值)×40% (政府管理的创新探索÷目标值)×30% (政府学习和交流的频繁程度÷目标值)×30%。

政府服务水平(C30)综合考察政府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计算公式:政府服务水平=(政府办事效率÷目标值)×50% (服务态度÷目标值)×20% (服务质量÷目标值)×30%。

政府招商引资水平(C31)考察政府每年引进外资的项目和实际外资到位情况。计算公式:招商引资水平=(全年引进外资项目数量÷全年新投资项目数量÷目标比重)×45% (全年实际外资到位金额÷全年总投资金额÷目标比重)×55%。

知识产权保护度(C33)可通过调查了解市场上正版文化产品的比重进行评价。计算公式:正版文化产品比重=(正版文化产品产值÷全市文化产品总值)×100%。

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C35)反映公众对城市治安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确定)。

市场发育程度(C41)反映商品和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的程度。通过综合考察市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数量、成交金额等作出定性评价。计算公式:市场发育程度=(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实际数量÷目标数量)×20% (商品批发市场成交金额÷目标金额)×30% (要素市场个数÷目标数量)×20% (要素市场成交金额÷目标值)×30%。

融资渠道多样性(C48)考察金融市场上可用的融资渠道类型和数量。计算公式:融资渠道多样性=(内资银行融资渠道比重÷目标比重)×30% (外资银行融资比重÷目标比重)×20% (股市融资比重÷目标比重)×30% (风险投资机构融资比重÷目标比重)×20%。

融资便利性(C49)综合考察银行贷款获得的便利性、资本市场可接近性、民间及风险资本可得性。计算公式:融资便利性=(银行贷款获得便利性÷目标值)×35% (资本市场可接近性÷目标值)×40% (民间及风险资本可得性÷目标值)×25%。。

创意产业(B21)是指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通过知识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

知识产业占GDP的比重(C69)是考察产业优化升级程度,知识产业包括教育业、研究与开发、通讯工具、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等五个行业。

科技进步贡献率(C80)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经济数学的方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剔除增加资金和劳动的因素,把科技进步的作用单独分离出来,并给予定量的评价。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用科技进步率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系统效率的总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

Eδ为科技进步贡献率;δ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公式为δ=y-αk-βL

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 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

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

五、评价测度的技术实施方案

为实现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和引导,必须对指标进行测算和比对。为此,需建立评价指标的功效转换与总量测算模型。

在笔者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同一量纲的指标当然是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的,而要比较不同量纲的三级指标综合集成为二级或一级指标,就必须对量纲各异的第三级指标进行功效转换,实现等效无量纲化后,再按指标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数学模型,测算出二级指标值、一级指标值和评价总分。为此,确定采用区间离差功效系数方式,实现指标的等效无量纲化,其公式为:

式中:Hi为第i个评价对象评价总分;D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的等效值; 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按上述模型,亦可计算出二级指标评分值Bi和一级指标评分值Ai,从而计算出城市所得总分值;然后,可以设定一个标准值,总分达到或超过标准值的为创新型城市,还可以根据所得总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来比对城市的创新程度。

六、后记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为了考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不同城市在创新构成要素的安排、创新要素的协调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进行过程当中或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环境条件各异,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必须根据区域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资源的可支配性和可获得性,有重点、分阶段地培养、壮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或对传统产业升级,以加快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扩散,有效地利用技术成果开发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结构水平,人民在创新中受益,使创新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从特征分析出发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这个工具,客观科学地反映各个城市创新的总体情况,并对不同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为城市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Charles 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1st edition)[M].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0.

[2] 李兴华.携手共建国家创新型城市[N].深圳特区报,2007-10-13(A3).

[3] 吴林海.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8(1).

[4] 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5] 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2).

[6] 梅克保.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J].理论前沿,2006(1).

[7]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白永秀,赵勇.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模式选择[J].改革,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