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经济发展差异敛散性实证分析
一、引言
新疆处于中国的西北部,其经济能否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新疆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也影响新疆的整体经济发展规划。近年来新疆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总量和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新疆南北疆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日益突出。那么新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缩小趋势还是扩大趋势?这种趋势对于促进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程度如何? 能否影响新疆的稳定发展,这是一个非常严峻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晓鸿,刘天,王建军运用了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宏观经济能力和经济环境的角度选取了八项指标,使用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计算主成分得分,得出各县的排名,并指出新疆经济发展不平衡。高志刚,韩延龄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20个指标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分析,得出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及排序,以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分类依据,以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的均值及新疆经济增长率作为参考,对新疆经济发展作了差异分析。作者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入手,分析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因素,对新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宏观政策调控、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和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目前对区域经济研究的文章比较多,收敛性问题也成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可以参考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很多,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分析新疆经济发展的敛散性。
二、经济差异收敛假说及模型
(一)经济差异收敛假说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定资本具有边际生产率递减的特征,并假定要素自由流动,由于受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的驱使,如果给定储蓄率,劳动力将会从资本短缺的地区流向资本充裕的地区,然而资本会流向高收益率的地区,即较低的资本劳动比意味着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经过一段时间,最终会使资本收益平均化,导致各地区经济均衡增长,因此在理论上可以预期有更低人均产出的欠发达地区会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会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并赶上发达地区,即各地区经济增长最终会出现收敛。而现实中,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不快于发达地区,反而还会出现负增长。鲍默尔等人提出俱乐部收敛的概念,认为只有俱乐部内的地区经济增长才趋于收敛,而俱乐部外的地区经济增长可能不存在收敛特征。但事实上,除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出现经济增长收敛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呈现出“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二)经济差异收敛模型
经济增长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如国家、地区甚至家庭,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及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国内外经济发展收敛性研究有三种方法:
第一是σ收敛,是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真实GDP的离差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下降。“σ收敛”指数通常是指人均真实GDP对数的标准差,它的检验方程为:
其中Yit表示第i个经济单元在时间t的人均真实GDP值,N为经济单元的总个数。如果σt 1<σt,即σt随着时间而变小,那么认为这N个经济群体间呈现“σ收敛”。
第二是β收敛,是指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趋向于更快的速度增长,即不同经济系统间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β收敛的基本特征是贫穷地区比富裕地区的人均产出增长得快。β值都是正的,意味着贫穷的经济比富裕的经济收敛得快。β收敛分为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两种形式。
在检验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主要是采用增长回归法。根据R.J.Barro X.Sala-I-Martin提出的封闭经济渐近增长log线性形式的模型:
三、新疆经济发展差异敛散性及原因分析
(一)σ收敛检验
为了反映新疆南北东疆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利用新疆统计年鉴中新疆各县1990年到2007年的数据,对标准差进行测量。根据公式(1),计算新疆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1所示。
对表1作人均GDP的标准差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标准差用于衡量一组数值中某一数值与其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数值波动的范围就越大。从图1可以得出,在1990-2007年间新疆人均真实GDP对数值的标准差σt变化趋势基本是上升的,其数值变化比较平稳,不存在σ收敛格局。东疆人均真实GDP对数值的标准差σt变化趋势很大,但到了2007年σt值就很小了。北疆经济2006年以前变化不是很大,但到2007年有一个突升趋势。南疆在这十几年中变化幅度比较大。
南疆在1990-2000年间、2002-2003年间及2006-2007年间人均真实GDP对数值的标准差σt呈现下降趋势,存在σ收敛格局;其他年份之间则呈上升趋势,不存在σ收敛格局。东疆在2000-2002年间、2004-2005年间及2006-2007年间的标准差呈现下降趋势,存在σ收敛格局;其他年份之间则呈上升趋势,不存在σ收敛格局。北疆在2002-2002年间及2004-2006年间的标准差σt呈现下降趋势,存在σ收敛格局;其他年份之间则呈上升趋势,不存在σ收敛格局。新疆在1990年到2007年间的数据变化不是绝对的直接增加,在2002年和2003年间,就有稍微的下降趋势,但下降量特别小,仅下降了0.009。
(二)β收敛检验
根据β收敛检验方程式(2)对1990-2007年间新疆各区人均GDP增长进行了收敛计量检验。在分析各区人均GDP增长时,采用了GDP指数来消除价格变化的影响,以1990年为基年,以人均实际GDP对数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因变量,以期初1990年人均GDP的对数值为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方程:
Yi,t=A Blog(Yi,1990) μi,t (3)
分别对新疆各区进行回归分析,其中Yit表示1990-2007年间各县的人均实际GDP对数值的年平均增长率,Yi,1990为1990年各县的初期人均GDP水平,uit为随机误差项。回归结果见表2。
由回归结果表2可知,东疆初期人均GDP对数值的B估计值为-0.0075(或β收敛系数为0.0076),且t检验值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1990-2007年东疆各县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和1990年的经济初始值具有负相关关系,贫穷的比富裕的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即从1990年到2007年间东疆人均GDP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也就是趋于收敛,经济差距趋于缩小,其间新疆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人均GDP差距大体上每年以0.76%的速度在缩小。而新疆和南北疆不存在收敛情况,即说明新疆和南北疆的贫富差距没有缩小趋势,特别北疆的部分县比较发达,但是还有一些县比较落后,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东、南、北疆内部在整体上“俱乐部收敛”格局不明显。东疆内部的绝对β收敛迹象显著,但程度较弱,1990-2007年间大体每年约以0.76%的速度收敛,其半生命周期较长,即如果按照1990年至200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东疆落后的县要缩小与发达的县人均GDP差异的一半至少需要92年。北疆和南疆不存在β收敛,其落后县和发达县的差异更大,北疆和南疆落后要实现赶超的路程更漫长。东疆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断缩小,其经济趋于“绝对β”趋势。
(三)新疆南北东疆人均GDP差距因素分析
通过对新疆南北东疆人均GDP差异的分析,找出影响新疆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7年新疆人均GDP数据及第一、二、三产业的数据,运用国际上通用的GINI 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人均GDP分配不平等的程度进行分析。
基尼系数的人均GDP来源分解分析的是将总的GDP的基尼系数分解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种分项GDP源的份额与其集中率乘积之和。将所有的人均GDP值按人均GDP排序,就得到人均GDP来源分解公式,即:
利用公式(4)和公式(5)计算人均GDP基尼系数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新疆人均GDP基尼系数分解分析表
由表3可知,在人均GDP构成产业中第二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最大,占到39.67%;其次是第一产业,贡献率为30.83%;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小。三产的基尼系数的贡献率都是正数,表明这几项不能减少不平等作用。三产的Cf/Gini小于1说明该项产业对基尼系数有减少作用。
总之,新疆人均GDP来源分解分析说明三个产业是增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应该调整新疆各县的产业结构,使其减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
四、思考和建议
理论上,本文分析了新疆经济发展的敛散情况,由于考虑的因素比较简单,结论也比较清晰。而现实生活中要缩小差距,考虑的因素会更多,那么也许有人会问消除不平衡对经济的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比如停止第二产业的发展,都发展第一、三产业,相对来说之间的差距就会大幅度地缩小。当然这种做法不可取,文中提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富裕县和贫困县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只能相对缩小,而不会完全消失。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提高其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
考虑新疆经济目前的发展情况,要达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还需要一段时间,那么如何进一步减小不平等,除主观因素外,还存在自身解决不了的外在因素。造成新疆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交通线长而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县与县之间距离一般在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因而产品成本比较高,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宏观指导上要划分类别,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必要时可采用一县一策的办法促进其发展。其二,新疆发展经济缺乏人才支撑,这不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速度比较慢。这种状况若再持续下去,势必给新疆各县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新疆有些县观念落后,导致经济落后,因此思想观念需要转变。新疆各县需要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支持经济发展。其三,新疆是一个后发展的省区,多数仍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农业经济占了很大比重,扶贫开发县比较多,原因在于新疆的山区群众比较多,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各县的特点,发展特色产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总之,新疆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缩小各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提高各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晓鸿,刘天,王建军. 对新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分析[J].新疆财经,2008(3).
[2] 高志刚,韩延龄. 新疆经济差异分析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2(3).
[3] 龚莉. 中国经济差异及测度研究[D].(硕士论文)湖南大学,2006(11).
[4] R.J.Barro X.Sala-I-Martin, “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No.1,107-158,1991.
[5] R.J.Barro X.Sala-I-Martin, “Convergence” 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0,No.2,223-251,1992.
[6] 王建军,王臻. 新疆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现状分析[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03).
[7] 新疆统计年鉴,新疆50年数据[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7.
[8] 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