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
一、背 景
宿迁学院于2002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由8所高校援建,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建院后,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都是照搬联建高校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但是,毕竟宿迁学院招收的是本三批次的学生,与联建高校有很大的区别,这决定了我院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与联建学校必然有所区别。2008年3月26日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准确定位,深化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确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举办精英教育的大学输送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响应学院的会议精神,我系会计专业重新制订了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在2008级新生中实施新的教学计划。2009年4月15日,宿迁学院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背景下召开院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会议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提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具体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制定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对于我们经济贸易系(由南京财经大学援建)的会计学专业如何定位,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方案,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关系到会计人才的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
二、目前我系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的结构体系
2008年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后,根据定位的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广泛调研,结合本系专业特色,并充分考虑援建学校的特点, 提出了“2 2”的培养模式。由于经济贸易系设有会计学、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等4个专业,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方面有相通的特点,所以可以在“2 2”模式下打通专业,统一上课。即大学的前2年4个专业学生统一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第3年开始专业课学习时,学习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任选专业。根据对我系会计专业毕业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我们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我系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即对会计学专业开设了财务会计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在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基础上,搭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平台 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参见表1)。
(二)课程设置与安排
1. 搭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课程结构中的基础,由公共必修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在“2 2”模式下,前2年公共基础课程完全打通,各专业一致,实施“宽口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厚基础”和“通”的作用,公共必修模块课程群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身体素质类课程(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能力与素质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数学、计算机、大学语文等),共53.5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选修6学分。
2. 搭建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基本打通。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共44学分。
3. 重组专业主干课平台。本着“削枝强干”的原则,在整合、精简上加大调整力度,进行课程体系重组。在经过前2年的打通教育,第3年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发展方向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我系会计本科专业从08级开始设置财务会计学和注册会计师(CPA)两个专业方向,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组成两个专门化的课程模块,既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原单一专业的学科水平和基本规格,起到“专”的作用,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
4. 组建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各类实验、实训、上机、实习、社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0%。集中性实践环节的总周数不少于20周。
(三)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2008级开始实施的培养方案。该方案是在院2008年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后经过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以下问题:
1. 教师工作量不均衡。按照2008级教学计划,在“2 2”模式下,第一学年两个学期是通识教育,第二学年两个学期是学科基础课,各专业打通,统一上课。第三学年开始按专业方向开设专业主干课程。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中,与会计有关的基础课程有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由于既要达到4个专业统一基础课程,又要同时开课, 只能在第三学期开设基础会计学,第四学期开设财务管理。这样安排教学任务时,就会造成第三学期4个专业共13个班级同时开基础会计学,需要至少6位教师,其他教师没有课上;而第四学期同样会至少需要6位教师讲授财务管理课程。这样容易造成前一学期基础会计学教师工作量较多,后一学期财务管理教师数量少,需要部分教师改学财务管理,不如此,就会有部分教师没有课上。
2. 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有理论,没有实践等于没学。往往毕业的学生虽然在校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到单位接触实际的业务后却不知从何下手。2008级培养方案虽然充分考虑了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实验室利用不充分,实验设备不完备,实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会计实践还是停留在手工模拟的阶段。并且按照以前2006级、2007级教学计划,会计专业实习是在第三学期开学初两周时间集中进行会计手工模拟实践,但2008级实施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除第三学期开设基础会计外,专业主干课程按专业方向要在第五学期开始,所以专业实践不宜开在第五学期初。
3. 教师队伍不能完全胜任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对宿迁及周边地区的实地调查,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在会计学专业开设了财务会计学和注册会计师两个专业方向,目的是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会计教研室教师共12位,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本身没有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按照目前设置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对于注册会计师方向缺乏知识丰富的专业教师,这使会计教学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当然这也与宿迁学院发展时间短,师资力量不强有关。
4. 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不相匹配。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时期的会计专业人才是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能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是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系的会计技能训练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案及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1. 继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原有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创新学”,并尽快完成师资工作,保障学生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所选修的课程都能够正常开课。改变以往只限定几门课程,学生必须选修的状况。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导向,建立学生创新实践激励机制。目前会计教研室有1个手工模拟实验室,面积120平方米,容纳学生120人左右,还不能满足需要;1个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2个校外实习基地。今后要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科研训练计划、创新科研基金、互动式参与教师课题等方式推动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实施的保障措施
1. 实现教师和学生真正的互动教学。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仍沿袭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虽然间或也有一些师生双边交流,但很不到位。面对这种枯燥、沉闷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会因学习能力差而学不进或因学习积极性低而不愿学,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感到学习困难,从而对会计学习产生畏惧、厌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教学,理应包含“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练,既动手又动脑,既有师生互动又有学生间互相讨论,真正实现了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会计知识。
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师资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大力度培养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经验的教师。为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创造机会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并有计划地抽调专业教师采取挂职、顶岗、培训、调查等方式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此外,积极引进有实践技能的优秀财会人才。构成既有讲师又有会计师、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我系会计学专业已经正式派出教师到企业单位挂职进行实践锻炼。
3. 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分制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施行的学年学分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后要认真调查研究,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学分制。
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了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宿迁学院制定了创新学分的认定标准,学生取得的创新学分可以顶替教学计划中的公共选修课,可以累计,但一般顶替学分不超过6个,超出部分予以记载,但不能顶替课程学分。学生取得的创新学分大于或等于6分者,学校将授予“宿迁学院优秀创新学生”称号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总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形势新要求下,体现宿迁学院的定位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需求,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法和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运霞.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教育,2006(2):33-35.
[2] 杨丽霞,石道金,冯迎春.浅论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中国林业教育,2004(6):12-14.
[3] 胡波,李宏伟,李卫兵,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J].中国大学教学,2006(5):42-43.
[4] 何春艳.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