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谈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以及资产管理

-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有资产规模的迅速放大,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日益迫切、呼声很高。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资产规模绝对数额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对其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会计论文发表和制度的要求,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相比,在整体上处于滞后状态,要推进的改革很多,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仅就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中的重要和基础性环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进行研究,提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基本导向以及具体建议,以求为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现状

  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资产规模不断放大。根据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数字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事业单位资产总量达3.9万亿元,中央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总量为0.93万亿元,净资产为0.65万亿元。然而,与经营性资产相比,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相对滞后,就会计制度而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1997年颁布的。经过10多年的发展,部分规定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甚至阻碍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推进。

  (一) 现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政策。

  2004年,我国财政部提出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在机构设置上,由财政部教科文司下设事业资产处,研究制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政策,组织开展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并于2006年5月30日公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第36号令),于2008年12月16日制定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495号),从总体上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资产处置做出了规定。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做出相应调整,现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政策主要依据两个文件:一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预字[1997]286号),二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这两个文件均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另外,还有各个事业单位根据上述文件各自制定的会计处理规章制度。

  (二)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会计处理、加强资产管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应看到,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不适应”:第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及资产管理改革的大趋势不相适应,滞后于深化改革的需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上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财政部和相关部委、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及具体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面相应推动了系列改革,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已推进到理顺工作机制、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探索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阶段,但相比而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未能跟上上述改革的步伐。第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不相适应,滞后于企业会计制度改革。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系统地改进了企业的会计处理规范,建立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会计准则及制度体系。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仍是2世纪中后期颁布的,许多规定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需要第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业务发展和服务的需要不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近年来,事业单位办企业或运用自身品牌投资营利现象越来越多事业单位掌管的资产规模如捐赠资产数额越来越大,事业单位土地、专利、品牌等资产不断增值,事业单位将资产盘活出租、出借、投资、抵押担保等活动越来越频繁,客观上对适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会计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导向

  我国事业单位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性质各异、会计管理基础薄弱。根据《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第8期)的数据,目前全国各级事业单位有129万户,从业人员高达290万人,资产规模占行政事业资产总规模的约70%,分布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视、农林水利、邮电等众多领域。为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要有长期导向,需要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规范制度,及时推进,做实资产,实现事业单位资产财务处理的常态化。

  (一)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提高认识并借鉴企业会计管理改革的经验。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不是各个事业单位自身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事业单位与整体改革相配套、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大局。因此,应该提高认识水平,积极借鉴已经取得较大成果的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经验。企业会计制度经历了从分行业会计制度修订完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形成企业会计法规体系雏形,到会计科目和报表等逐渐调整形成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体系并陆续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再到2006年财政部公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调整历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也应加快进度,尽快完善制度体系,为事业单位改革尤其是资产管理改革做好准备,夯实管理基础。

  (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改革,而是当前政府各级部门广泛重视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是做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除了涉及宏观层面上的管理体制之外,主要涉及与各个事业单位密切相关的微观运行机制,包括资产的配置、保管、使用、处置、收益等环节。而微观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都与会计制度直接相关,急需一套完备的、适当的会计处理规范与之相配套。当前,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关于事业资产管理的文件也屡次提及要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这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健全财政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效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三)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与预算管理改革同步并配套。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既是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也是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会计处理及数据是预算编制和资产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财政部在下达关于编制2007年、2008年部门预算的通知等有关文件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问题,在2007年中央行政事业类决算报表中还增加了“资产情况表”和“国有资产收益情况表”等有关内容。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要与预算管理改革同步并配套。财政部门在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资产管理改革的同时,要同步推进会计制度改革,避免由此造成的不同步。

  (四)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统筹规划,分类、分步推进。

  在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注意到事业单位的复杂情况。按社会功能分,既有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有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还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按资金来源分,可划分为全额财政拨款、差额财政拨款、自收自支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该统筹规划并分类推进,兼顾不同事业单位的特性,不能“一刀切”。此外,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并不统一,财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也决定了会计制度改革不可能一步完成,而要分步推进,逐步落实,稳步实现改革目标。

  (五)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有良好的衔接。

  从以往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是自成体系、独立运行的。不论是实际处理中的基本原则、财务活动、具体分录,还是教学研究中的课程设置、教材安排都是分离的。高校会计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也相对重视企业会计,而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注较少,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也相对缺乏。但不能忽视的是,当前随着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发展及公共服务要求更为多元化,相当多的事业单位出现了“企业化经营”,如出租、出借、投资、担保等行业,甚至部分事业单位成立了“附属企业”或转成了“企业”。这都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完全独立运行的格局需要打破,二者应该实现良好的衔接,避免因制度罅隙造成资源浪费或资产流失。
  (六)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念。

  近年来,随着安然事件、世通事件、中航油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企业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美国相继公布了COSO报告、SOX法案,严格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我国财政部也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积极制定各项具体规范。对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也应有所借鉴,在改革中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念,力争做好制度体系建设,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实际上,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已经有所显现,依托公共资产过度负债、现金流量管理混乱、财务资源浪费严重、投资管理不善或亏损等问题很多,不能不引起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应该着力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消除已有的财务风险因素,并完善内部控制防患于未然。

  三、 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

  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要结合当前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借助信息系统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的动态管理。

  (一) 夯实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基础。

  鉴于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前,需要做好资产清查、产权界定、资产核实、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这是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也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步骤。

  1.加强资产清查建账。要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必须首先加强资产清查建账,将所有事业资产纳入账簿记录范围,建立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基础台账到总账、明细账再到会计报表的会计记录、核算和报告体系。

  2.做好资产产权界定。应在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前,花大力气厘清各个事业单位资产的产权归属,尤其是房屋建筑物、车辆、大型设备等价值较大的资产要着重加强权属管理,做好国有资产产权登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做好资产产权登记也有利于为今后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3.强化评估做实资产。在加强资产清查将全部资产纳入账簿体系并做好资产产权界定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好现有资产的价值核实工作;并强化评估,借助中介机构做实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资产。

  4.重视培训专业人才,充实专业管理队伍。要重视培训专业人才,同时注意招聘补充新的财务、会计、信息化、成本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专业人员,从而改进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优化知识结构。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主要是结合目前日益严重的会计问题和日益急迫的资产管理需求,借鉴国外公共资产会计及国内企业会计处理规范,从会计核算范畴、记账基础、价值管理、特殊资产管理、财务报表体系、财务信息披露、审计、分析等方面进行改革。

  1.全部事业单位资产纳入统一会计记录范围并进行核算。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应该调整结构,丰富内容,除了现有流动资产项目中的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会计科目外,还要增加应收利息和应收股利等会计科目,以加强对借出资金和对外投资收益的管理,同时增加坏账准备会计科目,对应收账款加强回收管理;此外,对外投资要区分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分别进行核算,固定资产项目中要增加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等会计科目,以加强对大型基建项目的资产管理。

  2.引入权责发生制并强化固定资产折旧的价值管理。应从全部资产、内外债务、收入支出乃至财务报告等各个方面尝试引入权责发生制,逐步实现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过渡。此外,为避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不实,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要引入“累计折旧”科目,加强各类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为财务管理、价值管理、实物管理、预算管理“四位一体”相结合奠定基础。

  3.制定专门会计制度加强土地、品牌等特殊资产管理。国家应该在宏观层面上针对特殊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及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制定专门的会计制度,或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加以特殊强调,尽快落实特殊资产管理并提高使用效率。

  4.建立资产统计和财务两套报表并实现有效衔接。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资产统计报表和财务报表两套报表体系,并分别与预算对接,为预算管理提供依据。为便于操作,在改革初期可以允许两套报表存在,但要加强数据衔接以尽可能减少工作量并提高数据准确度,待时机成熟后实现两套报表的统一。

  5.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审计、分析等工作。保持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已成为大势所趋,主动披露会计信息并接受年度审计,有利于各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管理;此外应进一步加强财务分析,除了关注面向预算的各类信息外,也要关注资产使用类、投资收益类、融资风险类、成本信息类、风险控制类、绩效考核类指标的分析。做到分析全面系统,为加强事业单业内部管理提供支持。

  (三)借助信息系统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的动态管理。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为事业单位资产的动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借助信息系统可以对资产配置、保管、使用、价值变动、出租、出借、投资、担保、处置等不同状态做出动态反映和管理,并在会计系统、账套、菜单等内容设置上做出调整和完善,使得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财务处理能更及时、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