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探究如何办好会计学专业提高就业率

  近年来,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率低,一直是困扰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会计学教育现状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一、会计学专业教育现状

  (一)会计学专业整体培养量供大于求由于国家取消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统一分配,高校毕业生全部进入人才市场,经双方选择,自主择业。且近年来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到2002年底,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600万人。到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将达到2700万人。有资料显示, 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中,有488所高校设置了会计学专业,读此专业的学生人数达58万人之多,也就是每10名在校学生中就有1名是学会计学专业的。据此保守的推断, 2002年会计学专业的人数有160万人之多。这种人才过剩已在当前的人才就业市场中反映出来。尽管在各类人才招聘网站公布的人才需求信息显示,会计类人才一直居需求榜的前十位,由于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 2003年会计、财政、税收及文科类部分长线专业就业形势仍然最为严峻,会计及相关岗位就业率不足50%。

  (二)课程设置不适应经济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目前,一些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大体相近。从专业课这部分看,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学》和《管理学》等。教学计划几年、十几年不变的情况比较普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没有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体现不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正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将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会计学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对资金运动过程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上,应反映出这一深刻变化的要求。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总体上可划分为继续读研究生和就业两部分。而就业又有行业、部门的选择性。这两种毕业去向对学生的会计学专业素质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考研究生强调的是综合理论水平,就业突出的是综合工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发展方向不同,对专业课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选择性。目前,许多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还不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很小。强调通才培养,专业教育缺乏针对性。

  (三)会计工作能力不突出从用人单位的所有制情况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经济成分逐渐淡出,股份公司、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这部分单位的用人标准与过去的国有企业有很大的不同。除职业道德标准外,最主要的条件是具有突出—26—2004年第2期(总第251期)商 业 经 济SHANGYE JINGJINo. 2, 2004Total No. 251的会计工作能力,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没有很长的适应学习期,以便降低用人成本。从用人单位的层面看,已经由大机关、大企业过渡到基层部门、中小企业。从需求的工作岗位看,已经从会计管理岗位过渡到会计操作、执行岗位。有些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理念上,没有针对用人单位及需求岗位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更新,而重理论、轻操作技能训练。又由于缺少必要的实验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就简办会计学,使得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到的会计,只是理论上如何,而没有实际感受过,更谈不上亲自动手操作。用人单位让其做记账凭证、登记账户时,却书写不规范,不熟悉会计工作流程,不能做到训练有素,很难让人信服其有更高的会计工作才干。


  二、办好会计学专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一)改革学科设置管理办法高校增设新专业,目前不能按市场化模式运做,即按人才市场需求自主设置专业。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需要分别由省级或国家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会计学专业的审批权在教育部。高校一旦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取得了会计学科的办学资质,则“终生”受益。面对庞大的高等教育求学市场,近十年来,我国会计学专业有增无减。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新增专业在严格履行审批条件的同时,不能一批了之,更要加强审批后的办学效果督导。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科学、严密的教育评估体系。采取对各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验设施和实习基地等内容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办学效果等信息进行公布的办法,加强办学过程的督导,通过市场化模式作到优胜劣汰。有些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开不出或很少开出围绕会计专业的选修课,其根本原因是师资人力不足或师资水平有限。对于办学实力差,就业率低的高校,要取消其会计学办学资质,对会计学专业学科设置,实施动态管理。

  (二)适时调整会计学教学计划会计学的内涵必须适应经济环境,作到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对外经济活动,都将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及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这必将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外向型经济单位更迫切需求具有宽厚的国内外会计理论、掌握国际贸易规则、专业外语纯熟,具有较强会计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及时增添反映此需求的学科,如:《国际会计》、《国际贸易》、《会计英语》等。在会计学教学计划中,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缩小必修课学分比例,适应学生职业个性需求。针对经济环境变化,围绕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扩大选修课范围,增加选修课学分比例,使学生能根据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自主地选择课程。例如,准备考研究生的,可多选择一些专业理论性学科和外语学科,准备就业的可多选择一些培养会计工作能力的实践性学科,使专业课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实验课的内容、课时及学分,突出会计学科的应用性和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会计学专业必须建立模拟实验室,其中包括训练手工会计账务能力的模拟实验室和训练电算会计账务处理能力的模拟实验室。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实验用单据、票证、账簿及报表等资料要系统、完备,确保学生能完成全部的手工会计账务处理过程。电算会计模拟实验室采用的计算机与电算会计软件应相匹配,且计算机台数与学生数相匹配,确保每一学生都有充分的上机实习机会。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实际的“临场”工作实习,是会计学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更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许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没有校外实习场所,学生毕业实习需要自找单位,通称“放散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学校已不能靠相关部门的行政指令来落实实习基地,加之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按照市场经济有偿的原则,互利互惠,将接纳学生实习与对接纳单位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或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支付实习费等相结合,用合同或协议的形式予以固定,以此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严格履行对会计学专业的审批条件,加强办学效果的督导。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设置内涵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学生未来的职业个性发展目标相结合,突出会计工作能力培养,才能使其在人才市场上拥有就业优势和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学专业的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