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实地研究的方法及在会计与财务领域的应用

  我在1997年撰写的“中国会计研究试议”中提倡中国采用实地研究(fieldresearch)的会计研究方法,我自己也作了一篇有关中国国有企业的实地研究几年以来,中国出现了实地研究论文,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我颇为欣慰。不少学者与我谈起实地研究的方法问题,同时对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的严谨性有些质疑。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下简单的评述,同时也阐明我对实地研究的看法,以帮助有志于中国会计研究的读者认清实地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一、实地研究与案例分析实地研究主要用于社会学(sociology)及人类学(Anthropology),这些科学很难有二手资料,同时这个领域对研究对象没有深刻了解,所以研究人员要去实地收集第一手资料。在人类学,学者得与土著人在田野共同生活。因此,fieldresearch在人类学中被译为田野研究。实地研究也广泛应用于策略管理,如MichaelPorter的三部巨作就是通过实地观察公司的运作,访问公司CEO,收集第一手资料而写成。案例分析起源于法学院的教学工作,哈佛商学院援用这个教学模式逐渐发展而来,目前全世界最好的案例库是美国的哈佛、弗吉尼亚(virginia)和加拿大的西安大略(westernOntario)。由于教学案例不算是研究成果,其他的大学都不开发教学案例。实地研究和案例分析都以个别实例为出发点来分析问题,但是实地研究属于学术研究范畴,在方法论上远远严格于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只是对已有的原理寻找实际例子,采用例子的目的是说明原理,少有启发性及开拓性。实地研究则更注重寻找启发性的知识、开拓性的看法。在写作方法上,实地研究注重理论墓础的扎实性、资料收集的完整性、资料处理的科学性和结论形成的严谨性。实地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际资料引用和分析的目的是对理论基础的阐释和说明,并试图拓展理论基础。


  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虽然案例的写作也有些理论框架,但是案例分析却不是为了拓展基础知识。研究人员没有通过对案例做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来支持或反对某一理论,只是用少数的例子来说明问题,突出观点。其实际资料引用和分析仅仅是表达一个说法。实地研究重视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通常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直接访问研究对象,亲身感受研究对象所处的大环境,以加深对研究对象有关资料的理解和认识。‘而案例研究则一般采用现成资料,很少对研究对象的背景环境作过多的关注,也很少探讨已有资料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实地研究对资料的处理客观全面,强调问题的全面性,忠于客观现实,强调从现实中提炼基本原理原则。而案例研究却不重视资料的处理,只是叙述事实,注重事实叙述上的条理性。最后,实地研究注重对研究结论的提炼,强调逻辑的严谨性和科学的客观性。而案例研究的结论则通常是主观的,仍然以自己的见解为主,经不起严格推敲,案例教学及分析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实地研究按照研究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叙述性(descriPtive)实地研究,目的是完整客观地叙述一个经济社会现象,如Lee(2001);二是探索性(explorative)实地研究,目的是透过对特定现象的深入分析,探索经济社会行为可能的基本法则,从中提炼出可以检验的假说,一个好例子就是李志文、宋衍茜(2003)对深圳赛格集团做了深入的分析,以了解公司配股及变脸的现象。


  二、实地研究的方法实地研究一般都要对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能够进入公司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最难的工作。由于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各项法规都不甚健全,很多公司都有可能存在合理不合法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要进入公司就更是难上加难。如大陆著名的访谈节目“焦点访谈”的采访工作,如果真要了解事实真相,幕露某些社会阴暗角落,记者就必须进行伪装,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偷拍(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作实地研究虽然与此不同,但是也必须有这种精神。一般来说,要进入公司做深入调查,首先需要做一些研究工作,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再与公司联系,这样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也更易于被公司接受。如李志文、宋衍蔫(2003),我们在完成论文的初稿以后就将稿件寄给赛格集团的前任董辜长王殿甫先生,随后,我们亲赴深圳,就有关问题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遗憾的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只是参观了当时经营状况较好的赛格三星股份有限公司,而情况稍差的深圳赛格股份有限公司则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参观。我和王殿甫先生是多年的朋友,早在1994年我就为赛格集团做过咨询。但是,由于李志文、宋衍着(2003)的关系,我也曾让王殿甫误解。调查研究,就必然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这也是实地研究掌握研究资料的方法之一。


  要保证这份资料的真实可靠和没有疏漏,录音机和笔记本是实地研究的必备工具。由于我们毕竟不是公司的工作人员,对公司的情况并不熟悉,因此,在与相关人员的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时无法理解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再认真进行整理分析,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也可以避免理解上的错误和分歧。在会计研究的三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中,在方法训练上,分析研究的进入障碍最大,墓本上得有理论经济学博士的功力,实证研究的进入障碍第二高,要有很好的计量经济学的墓础。实地研究的进入障碍较低,可是要做好也不容易。一个好的实地研究,选题最为重要。分析研究及实证研究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深化,就算前人已经做了一千篇文章,只要能再深入一步,有些新的见解,就值得做。实地研究主要的贡献在于开拓新问题,如果已经有人做过,就是明日黄花,隔日报纸。因此要做实地研究的人,对热点问题要有很好的敏感性。要做好实地研究,在实务界,要有很好的关系,能得到研究对象的尊重与友谊。我在做关于赛格研究的时候,我本来就与赛格黄事长王殿甫先生有很好的友谊,还是差点吃闭门羹。在人类学中做田野研究,研究者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得到土著人的信任,才能开始收集资料。


  三、现阶段的中国的实地研究及案例分析虽然中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做实地研究,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实地研究及案例分析的差别不甚了了。我在表1列举各类实地研究及案例分析,同时在表2将国内的实地研究做个粗略的分类,以便大家对实地研究的方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大致来说,国内以个案为墓础的研究主要是案例分析,而不是实地研究。在美国,案例分析的工作只能算是教学成果,不能算是研究成果。案例的写作通常是由非职业学者的研究助理在教授的指导下动笔。我主观上并不否定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分析就一直是MBA学生走入商界的重要墓石。好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已有理论的理解。但是提升到学术研究的层次上,由于案例分析缺少科学严谨的方法,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不强,学术影响就十分有限。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案例分析和实地研究区别开来,帮助读者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为便于分析,我将案例分析按照具体写作特点和应用范围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教学性案例和工作总结性案例两大类。


  教学性案例以教学为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上的理论,一般没有标准答案,采用开放式的讨论方法,引导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讨论;工作总结性案例分析为研究对象做系统的工作总结,探讨了研究对象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主要用于咨询工作,咨询报告多属此类。大的咨询公司如MeKenzie,及氏stonConsultingcorp都有很完整的案例库。我将有关案例研究的分类标准和不同类别研究的具体特征列于表1。我在表2整理了1997年以后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中发表的有关中国问题的案例研究,并按表1的有关判断标准进行了分类。案例分析着重于及时性及实用性,不强调学术的严谨及深远影响。实地研究是学术工作的一环,它为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莫定墓础。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许多学术领导人都是在实地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实地研究的小样本特性,让研究者有精力及资源对特定问题做较深入的分析。中国学术圈内的“短平快”的恶劣投机风气,常将一个很好的实地研究的题目做成了简单松垮的案例分析。中国学术界强调数量,不重品质的学术评价标准,更是鼓励投机学者的“短平快”行为。



查看更多论文快加入论文交流小组吧
  四、为什么在中国要进行实地研究在中国做会计研究需要掌握中国问题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双重变革下的经济(双革经济),即变革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领域,更体现在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上。中国的经济环境与西方多年来大量研究成果所依存的环境不同,因此,西方的多年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通常不适用于中国,这导致中国的知识库存极为稀少。中国双革经济的特性造成可用管理知识的极度稀缺,有甚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我们无法借用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起点,因此,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就更加重要。这就是在一个从零点做起的研究环境下,实地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性的根源。人类学、社会学亦有此发展经历,如今他们已基本成熟,已逐渐脱离了实地研究,进入了实证研究领域,而且已经被大量在成熟科学做研究的学者如经济学家介入,展开丰富多彩的学科交叉研究。在中国如果没有仔细深入的实地研究,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将显得空洞及虚假。这几年,我带领了一群清华博士生做研究,这批博士生有很好的理论功底及方法训练。每个学生做实证研究的功力,不下于美国一流的博士班,超过绝大多数欧洲的博士斑。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做实证研究设计的时候,都要同时做实地研究,对中国的特殊的制度背景有深入了解。中国资本市场有许多有趣的谜团(Puzzle),答案可能都与中国的制度背景有关。最好的例子是新股上市折价(IpOOfferingniseount),在中国,美国,欧洲都有学者研究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欧美现有的理论模型上的,这些模型的假设与中国市场风牛马不相及。我带了好几个学生做了实地研究后发现,正确的答案与中国的政策及制度紧密关联。宋衍着与我一起以实地研究的方法挖掘上市公司配股及变脸的前因后果,从而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圈钱游戏有了较深的认识。实证研究和分析性研究都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及研究方法训练。例如实证研究需要以信息经济学、公司财务学、投资学、计量经济学做墓础。分析性研究需要以概率论、实变分析、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这些理论及方法的训练,在中国都明显缺乏。


  相比之下,实地研究的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入门。有志为学的学者以此作研究起点可确实作一些学术贡献。不做假,是学术精神的最起码条件,做实地研究不必做假,用不着不懂装懂。最后.由于经济管理现象与文化密不可分,而中国又具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特殊文化,这就使中国无法毫无保留地全盘西化。西风东渐两百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做到经济和管理的现代化。到了21世纪,我们开始有了少数的社会科学学者对经济与管理问题掌握了最前沿的分析工具。我们应该从实地研究开始,脚踏实地为中国累积经济与管理的有关知识。现在在中国,MBA教育极为火红,但是师生都痛苦地发现,合用的教材难寻。西方的教科书明显的不合国情,中国的老师明显地不了解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技术及知识。中国的管理教育及学术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及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在1995年,受到世界银行及联合国的资助,开始在中国从奉简单的实地研究。我对上海SE制药公司的实地研究的中文稿发表在1997年的北大出版的(国际会计与财务研究论丛),英文稿发表在2002年的Ae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AOS)。AOS的总编辑TonyHopewood与我在英国长谈,一致认为实地研究对中国的管理学科建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墓石。


  五、结语


  在拜读完中国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案例及实地研究之后,我重新拾起了吴晓波于2001年撰写的(大败局),该书系统地介绍了10家曾在中国商海上意气风发但快速沉沦的公司的兴衰史。虽然作者只是一名没有受过管理学术训练,甚至没有系统性的管理知识的新闻记者,但是他运用他自学的有限理论功底为每一个案例提供蕴含了一些哲理的分析,帮助读者去思考问题。书中没有太多的理论阐释,没有详细的经济数据,但是文章力求严谨、资料力求丰富,在我看来,比中国绝大多数的经济管理类的博士论文有价值得多。如果一个新闻记者的研究都能做到如此深入,号称专家学者的我们又有何颇面甘落其后呢?这些年来,我高声疾呼,要学者拿出良心来,为自己的国家开发一些有用的知识,不要只想混碗饭吃,尽做些欺世盗名的饭碗性研究。其实,无论是什么研究,只要能为后世留下一点知识积累,能有人读,能有人从中受到启发,就是有价值的研究,就没有贬低专家学者的名声。不管我们做的是实地研究,还是实证研究,还是分析研究,如果我们要脚踏实地地作研究,我们得不断地问自己下列问题:1.我的读者是谁?没有读者的研究就是饭碗研究。2.我了解我自己在说什么吗?不懂装懂的研究就是饭碗研究。3.我的结果有错误吗?糊弄资料的研究就是饭碗研究。4.我了解我的领域的前沿吗?一般人可能没有本事突破前沿,但连前沿在哪里都不知道,就是在瞎混。5.我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些启发吗?连自己都感受不到启发,还想启发别人?试想,中国会计界截至1999年底就已有154名博士毕业,在读数达到180人(张为国等1999)。


  如果每一篇博士论文只要有100页有点内容的东西,那么截至1999年底中国会计学术界就已产生巧400页可读性的知识,而且以后还会成倍递增。但是仔细想想,有多少人愿意读这些论文?其中又有多少知识含量可以让我们把它放到管理学院的教室里呢?如果每一位博士生都能以此勉励自己,扎扎实实地做一点工作,像新闻记者吴晓波一样收集整理一些有关中国的管理知识,我们的课堂该有多热闹?

参考文献

查看更多论文快加入论文交流小组吧

〔l]白安林,1998,97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案例剖析.(经济工作通讯)5,18一20。
【2」陈信元、陈冬华,2000,换股合并增加股东财富了吗?一一项案例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3,46一880
【3〕陈信元、黄华,2000,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一项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16一25。
【4」储一的、王伟志,2001,我国第一起交叉持股案例引发的思考,(管理世界》5,173一186。
【5〕高淮成.2000.深bll康佳与安徽滁州电视机厂合资并购的若干经济分析一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迅速成长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4,187一194。
【6]葛晨、徐金发.1999,母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模式一北大方正集团、中国华城集团等管理与控制模式案例评析.(管理世界)6,190一196。
【7」黄少安,1997,国有企业集团内部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多维分析,(经济研究》n.26一32。【s]李志文.1997,国有企业的财务评价:上海SE制药公司的案例分析,(国际会计与财务》1,1一20。
【9]—.1997,中国会计研究试议,中国会计教授会。
【10〕—,1998.再论中国会计研究.中国会计教授会。【n」李志文、宋衍街,2003,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筹资决策一来自赛格系公司的案例,(管理世界)。
〔12〕李品媛、孔文、陈洪波,2000,大连冰山集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库》。
【13」陆军、常佳,2002.国有企业间的兼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