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和审计委员会的内涵入手,通过分析和研究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创建了基于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控制
我们知道,在公司发展中,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实现公司最佳利益为目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构成的一种制衡机制。内部控制是指管理层、内部审计委员会及其他各方进行的、旨在加强风险管理、增大实现既定目标的可能性的行为。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有其必要性,是现阶段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委员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开始构建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开始推广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度,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的规范运作。
1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委员会
1.1 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防止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目标有效率地实现的风险因素造成实际损失,或者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贯穿于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或措施。内部控制受到企业内各层次人员的影响,而不仅是简单地制定出一本制度手册或规章。单纯的规章制度只是一种机械的控制措施。企业虽然按照规章制度来运行,但人是具有个人目标、个人情感的能动性个体,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规章制度的实施效率和效果。他们的行为可能受到其个人利益的驱使,也可能受其误解或抵触等情绪的驱使。因此,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1.2 内部审计委员会
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度是起源于英美法系的一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它对于确保公司财务治理机制的正常运行进而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委员会能够有效地防止财务报告的不实披露、欺诈及舞弊情况,帮助董事会解除法律责任。在许多国家,内部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董事会中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是一个内部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公司有关财务报表披露和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通过在公司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从公司董事会内部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会计信息质量、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计建立起一个控制和监督的职能机构。世界各国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实践和我国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现状也告诉我们,在公司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是十分必要的。由内部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效率、效果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的监督,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过程监督,包括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时间段的监督。当前我国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基本沿用了原国营企业的行政模式,内审部与财务部平级,或者内审置于财务部内,受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在业务上、行政上的领导,内审严重缺乏独立性,难以发挥其控制和评价的作用。
2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2.1 内部控制理念不清晰
企业要真正发挥内部控制作业,首先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就必须从认识和观念上全面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因为认识和观念直接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为。目前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在观念上存在如下很多误区:一是将内部控制狭隘的理解为内部会计控制。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是片面的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保护企业资产,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内部控制不仅仅涉及会计,而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控制范围涉及到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研发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作业点都是控制点,企业应该全面制定内部控制,而不能将内部控制局限于会计系统。二是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越多越好。有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与规章制度的多少成正比,将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很健全,但是并不重视执行的力度,出现重形式轻执行的现象,更有甚者只做表明功夫,不考虑企业自身特点将别人的控制制度抄袭下来。
1.2 内部风险控制不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激烈,为了能够生存,就必须重视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可以极大程度的预防各种风险,并在风险来临时及时应变。如果管理层缺乏风险概念,不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当遇到风险时就会手足无措。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不重视,既没有积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控制意识薄弱,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即使建立也无法执行,只是一个“空壳”。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不少企业管理者还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采取各种经营政策时往往很少考虑风险的存在,缺乏风险控制意识,缺乏相关的风险控制机制。面对市场经济下的各种风险,必须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只有企业意识到了风险,才会主动采取措施,加强内部控制。
1.3 内部控制自身存在局限性
内部控制自身具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相互串通、滥用职权、询私舞弊,即使具有再好的内部控制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的要按照其管理人员的意图运行,尤其是企业负责人的决策更是起到了决定作用。决策出现问题,贯彻决策人意图的内部控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控制效能。二是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的技能和行为方式等素质,亦会影响内部控制效果的正常发挥。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的,也是由人来行使的,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技能和行为方式上不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误解、误判,那么再好的内部控制也不能发挥作用。
1.4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多数企业领导人还不能负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责任来,一旦出了问题仍由国家来承担损失,企业经营者可能基于利己动机而利用职权侵吞资产或大肆挥霍。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雇佣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有许多是凭关系挤入企业;对职工未形成一套关于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未根据不同情况对职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三是企业制度不全面,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订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目前我国企业的治理也存在诸多问题: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关键人员权利过大,缺乏监督约束。
2 基于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2.1 注重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参与
重视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参与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多方面。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如何协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能否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因此,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应加强联系,协调管理。同时,我国的干部管理体制决定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还需要组织部、人事部的参与配合。另外,在我国内部控制法规建设中,还应注意相关法规的统一。
2.2 明确内部审计委员会的管理权限
企业内部各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控制职能和管理权限在每一个需要控制的地方都建立控制环节,进行科学的分工与互相牵制,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提供信息的系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2.3 实行内部审计委员会责任制度
通过上述分析,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提高内部审计委员会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就我国一些企业的现状分析,内部控制没有很好地执行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负有执行《会计法》的法律责任。因此,企业对外出具报告由单位负责人承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且对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失效和舞弊承担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发展。
2.4 强化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信息披露
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典型特征,是股东具有形式表决权能力的关键。如果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则股东和董事会无法了解管理层经营公司的状况及内部控制情况。股东和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也就无从谈起。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度建立起来之后,董事会可以主要依靠内部审计委员会来监督公司受托责任的履行或解除。内部审计委员会是公司内部有效保护股东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董事会在制定财务会计政策方面从内部审计委员会寻求指导。从从公司治理实务而言,内部审计委员会成为公司改革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有效工具,对于公司管理层或大股东利用不实财务报告掩饰其经营不善或利益输送、欺诈等问题能有效予以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汉文,夏文贤,陈秋金.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案例分析与模式改进-公司治理、受托责任与审计委员会制度[J].财会通讯,2004(1):54-56.
[2] 杨忠莲,徐政旦.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1):19-24.
[3] 阎达五.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1(2):121.
[4] 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03(2):61-74.
[5] 蔡计准.美国会计监管和透明法案对我们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2,(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