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研究的层次问题
基于国内外管理会计现有的理论成果和实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造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并适合我国企业制度背景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和应用体系,可以为我国企业在转型经济条件下应用与发展管理会计提供一个参照系。我认为中国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可分5个层次展开。
第一个层次为实务观察与分类,即将现有实务操作分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企业绩效管理、社会绩效管理、风险管控等5个类别。其中企业绩效包括成本、预算和风控,还包括非财务指标,比如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的社会绩效管理。在这个层次,我们务必保持观察与分类的开放性,这也是管理会计不断地汲取营养和更新内容的要求。
第二个层次为类别的系统化,即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将每一个类别都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控制系统,也就是成本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社会绩效管理系统、风险管控系统,而其中每一个系统都包括标准制定、对标准执行监控和对标准执行结果奖惩3个要素。值得注意的是,制定的标准反映企业业绩,同时激励资源包括意识形态、血缘关系和经济利益。
第三个层次为整体的系统化,即将上述5个管理控制系统整合为管理会计系统,它同样包括控制标准制定、对控制标准执行的监督、对控制标准执行结果的奖惩3个基本要素。
就管理会计系统的奖惩而言,奖惩资源必须与管理会计系统的控制标准有机结合。其中,不同类别的控制标准与奖惩资源挂钩的权重是不同的。根据国内的经验,财务控制 标准的权重在50%以上,因而,由此构建的管理会计系统实际上是以财务信息为主导的管理控制系统。
管理会计系统综合了5个管理控制系统,使得现有的管理会计实务被纳入到一个逻辑框架,这无疑将大大便利管理会计实务应用和提升。
第四个层次为理论框架,即在管理会计系统拟人化的前提下,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将管理会计当作具有前因和后果的系统。
行为主义包括古典行为主义和中间变量理论。前者是指人类行为取决于环境,是环境因素刺激的结果;后者是指个体行为是环境和个体特征的复合函数,是环境与个体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很明显,中间变量理论克服了华生模型中忽略行为主体之间的差异的缺陷。
管理会计系统作为理论框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现象,表明管理会计系统是环境的产物,其运行的后果可能是经济的,也可能是心理和社会的;而特定的经济后果、社会后果或者心理后果可能从相应的环境和系统本身找到原因;在环境既定的条件下,调整系统本身可能导致不同后果,诸如此类。
第五个层次为行为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系统及其子系统之所以生产和传递信息,在最为抽象的意义上是因为企业经营中具有相互联系的当事人双方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而管理会计信息正是实现当事人双方这种社会关系的中介。管理会计系统也是人的系统,管理会计系统对环境的反应是管理会计系统当事人的反应,而管理会计系统的后果则是管理会计系统当事人行为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