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集团财务管理特点
报社里的财务大管家
2002年,深圳报业集团正式组建,原来报社的整体格局有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集团财务中心采用统一管理的模式。合并前,邵向明在资金部,负责处理整个集团所有报社的报账工作,所有部门的单据报销都要经过他们的仔细审核,审核通过、领导签字后再到出纳环节付款、转账。
集团合并后,一个会计部负责一份报纸从收入到支出的全部财务工作,形成了一对一的全新模式。这也让邵向明从原来单一的报账环节管理者变成了深圳商报的财务总负责人。
“这样细化、具体的管理方式对于报社的财务工作非常有帮助,但也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邵向明表示。
作为《深圳商报》的财务主管,邵向明的工作复杂且琐碎,但越是这样越考验会计人的工作能力.从成本核算到预算管理,从做凭证到审核单据,从出报表到做报表分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
“不少人觉得,哪个单位的会计不都是这些工作吗?有什么新鲜的。他们忽略了一点,我是报社的会计。”邵向明笑着说。
报社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报账种类多、报销人数多、审核流程多、预算环节多。深圳商报每年11月份开始做明年的预算,预算报告可以细化到出每版需要多少钱,一年的人工成本、采编成本、广告成本、纸张印刷成本、构成毛利润有多少,这让管理层对明年的战略部署有了清晰明朗的认识。这也无形中为会计工作者增添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
但是,越是忙碌,邵向明越要求自己要严谨认真,也要求自己的团队要把工作做好、做细、做精,也正是这份认真和敬业,多年来,邵向明没有出现一次工作失误,多次被评为深圳报业集团的优秀工作者。
让数字说话用数字思考
已经人到中年的邵向明,偶尔和同学聊起往事,很多人都说没有想到她会做会计这个有点枯燥的工作。“我性格很活泼,很乐意接触新鲜事物,我自己也没想到,我做了会计,并且一做就是近30年,会计对我的影响是一点一滴的,我早已习惯从数字的角度去看世界。”1985年从会计专业毕业后,邵向明去了广东省科技委员会。从基础的出纳做起,6年后她成为财务科长。也是这时候,她选择了离开,去深圳刚刚兴起的会计师事务所。那一年,是1993年,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会计师事务所的这段经历让我收获特别多,我从很单一的预算会计科目接触到了不同方面的会计制度,促使我疯狂地汲取知识,让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邵向明说。
正是因为之前丰富的会计经验,邵向明一来报社就快速地融入工作中。多年和数字打交道的经历也让邵向明逐渐地开始从数字的角度看问题,让数字像文字一样说话。
“我们单位的记者编辑用文字表达观点,而我却习惯用数据来表达观点。”邵向明表示。
深圳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很严格,每年都会根据事务所提出的整改意见开会落实,还会定期组织各单位财务主管开会反映目前存在的问题,邵向明的每次发言都比较新颖,有逻辑又不枯燥,很受欢迎。
在深圳市福田区人民代表大会上,邵向明作为代表委员用几组数据和相关表格清晰简明的阐述观点,提出“边缘老人群体同样需要政府关怀”、“应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相关民生议案,为百姓排忧解难。
邵向明说:“是30年的会计工作帮助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我开始让数字说话,从数据的角度看问题,会计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我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