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思源德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红
12月的北京已然是朔风烈烈,就在这个隆冬时节,记者和王新红在财会信报社的会议室里相对而坐,窗外的寒气丝毫没有影响室内的温暖,笑声伴随着整个采访过程。
王新红,思源德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含蓄而内敛的专业人士。对于她的外表、生活及其工作,记者只想用精致一词来形容。“我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我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我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就是:厚德载物,平衡和谐。”
会计行业偶然的撞击者
1995年,王新红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曾在中国日报社实习过。她是怎样从新闻传播方向跨度到经济方向,并且用了10年的时间去经历中国会计行业的这道风景呢?
王新红告诉记者:“当时确定职业生涯的时候,她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可能是有一点偶然。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对经济和商业活动非常感兴趣。尽管在中国日报社实习,但依然认为自己真正的兴趣还是在经济领域,所以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事会计工作。”
读书期间,王新红经常去听一些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青年经济学家的讲座,也曾向某知名教授请教,由于自己不是学经济的学生,但是对经济非常感兴趣,非常想去尝试经济领域,应该先从哪里入手?王新红记得教授是这样对她讲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任何经济都需要透明的标准财务信息披露,然而中国缺乏具有全球视野的财务人员。因此教授建议她先去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就这样,王新红开始了她在经济领域的尝试。
她首先加入北京会计师事务所,这是北京的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在这里,王新红一干就是10年。“当然,选择这份工作也有另外一层原因,首先会计师是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其次当时的会计师事务所还属于垄断行业,垄断也就意味着它有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前景。”
毕业时的果断抉择成为她事业的起点。而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项目的学习,使她对会计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开始了新的事业发展。
点滴成金,宏观对待风险
王新红刚刚步入会计行业时,始终沉浸在学习的喜悦当中。每做一个项目,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工作水平的提升。在这10年里,事务所不但给她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丰富了她的人生经历,最重要的是让她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会计师事务所最终服务的是社会公众。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应该秉持严谨的专业精神,勤勉尽职,带着会计师应有的职业谨慎去做好任何一项审计业务。”她说。
谈到安然事件等审计界的热点话题,王新红说自己没有对此进行深度研究,仅想从一个业内人士的角度谈些个人体会。她说:“审计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高风险意味着它受到了很多因素,如商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审计师已从传统的只关注企业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的流程向更广泛的企业经营风险、战略目标、业务流程、绩效评价、风险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因此从选择客户的第一个环节就开始评估审计风险。那么如何去控制风险是其重要所在。”
中国财务信息的披露受到许多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一些法律制度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经济的滞后,因此审计失败的风险概率,也许是在全球具有活力的经济实体中比较大的。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审计师应该不断丰富自我,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不能将自己的研究仅限于会计这个比较狭窄的领域,而应从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不断充实自己,宏观地去看待某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了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研究企业的经营特点,使审计风险低至可接受水平。”王新红如是说。
事缓则圆,做大做强并非一定要走并购之路
王新红平易近人,使记者由衷地产生了一种亲密感。不知情的同事,都以为我们是熟识已久的老友相逢。我们又谈起目前行业内关于做大做强的话题。
自从1853年出现注册会计师这个行业以来,一直是一部通过并购而做大做强的发展史。国际上的四大所也是通过并购不断地去发展壮大。如今,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在鼓励中国的本土所做大做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王新红在事务所工作的10年里,经历了1998年的事务所合并,也经历了这次做大做强的潮流。她告诉记者,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规模必然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做大做强是事务所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做大意味着事务所要有相匹配的竞争能力;做强意味着事务所要有相适应的发展能力。“然而从做大做强的提法来看,做大做强是否应该有个先后顺序?还是应该同时进行呢?”王新红对此发出了疑问。
并购体现了事务所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的事务所并购不排除排名的驱动,会计师事务所是以信誉为核心的行业,如果仅仅是因为排名而加入到并购的队伍里,并不是惟一的最佳途径。
王新红既而进入了思考之中,会议室里又是一片沉静。“受排名的驱动是一个很现实的商业目标,并购与否和事务所自身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和文化相匹配。合并取决于模式,以成员所的方式出现,会更适合事务所的性质。我认为做大做强和事务所自身的公司治理,管理能力和商业操作方面有很大的关系。”王新红坦露了她的看法。
王新红随即给记者讲了她去年在澳大利亚培训时的见闻。她说:“在澳大利亚,中小事务所在合并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详细的并购流程。决定并购前会有半年到一年的准备,这期间不仅包括细节的沟通交流,而且也有从战略文化到将来运作当中的市场战略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细致的计划,从而使合并后的事务所在文化理念上趋于一致。这点是值得中国事务所借鉴的。”
诚信+平衡=稳健发展
谈到德衡,王新红神采奕奕,她对德衡充满了信心,这并不仅因为德衡是她自己的事业,更是她们团队的事业,因为她是一个注重分享的人。
德衡,顾名思义,德即诚信,衡释为平衡。平衡象征和谐,和谐意味着稳健发展。
10年的事务所工作,磨炼了王新红注重专业精神的文化底蕴,她愿意去做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业务,去发展和自己公司规模相适应的客户群。所以她将公司定位在中小企业,在规划公司发展的时候,计划是在3到5年可以在特定的市场上,以专业声誉和服务质量建立自己的品牌,稳健发展,争取做一个非常精致的专注在特定市场、特定领域的精品专业服务公司。“做大做强是每个经营者都要面对的问题,因为不进则退。如果让我来选择,我想说:先做强再做大!”王新红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精益求精的想法。
王新红可谓是白手起家,她离开原来的雇主,没有带走任何客户资源。现在的企业运营良好,财务也很健康,而且超出了她的思想预期。这些都是由于她的平衡态度决定的。她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刚刚成立咨询公司时,有一次,王新红去和外国客户签项目协议,见到客户后,王新红谈了自己的专业经验以及合伙人的执业经验等各方面的优势。当时,那个外国人说:“Linda(王新红的英文名字),您很好!那么您拿什么来证明您的公司会一直存在呢?”王新红说自己有足够的经验,那个外国人依然说,这些谁都有。王新红想了想说:“我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我愿意和别人分享我的专业经验,和我的员工分享公司成长的过程,和我的合作伙伴分享共同创造价值的喜悦!”外国人听后,什么也没说,就签署了咨询项目的协议。从那一刻起,王新红在谈判的时候,时时都会想起那个外国人,也因为如此,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功。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王新红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在电话里,她一直称呼其为“我的小女儿”,言语间流露出了对女儿的关爱。她告诉记者,女儿今年6岁了,平时爱称为“小人儿”,她非常爱女儿。她说:“做企业是因为我看好中国经济的增长,并且对自己的团队充满信心。也想体验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我的最爱依然是我的家庭,我的先生和我的女儿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输赢》这本书的最后写到:其实什么都不重要,输赢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恰恰体现了王新红的人生观。
财会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