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于浙江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纺织服装业是浙江的支柱性产业,其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远 远大于其它产业。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加上产业升级效果并不明显,在这种背景下,根据本 文研究结论对浙江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来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带来的压力

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技术创新,即运用现代技术改造 其工艺和设备,加强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生产的自动化水 平,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品牌建设可以提高产品的附 加值,进入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另外,应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税收 减免、财政贴息、投资扶持等措施,有效降低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本,提高自主创 新的效率。

(2)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手段,而产业升级是目的。浙江纺织服装产业以民营企业为主, 在全球分工链中处在加工制造环节,产业规模虽不断扩大,但结构并没有优化, 进而丧失了产业转移的动力。在现阶段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受阻的情况下,应 加快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升级,使具备产业分工的条件,创造产业转移的环境,从 成本导向型转移向产业分工型转移转变。但不能本末倒置,违背市场规律,用产 业转移来促进产业升级,防止产业“空心化”。与此同时,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收益,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不能仅仅满足生 产成本的降低。

(3)加快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转移

目前,浙江纺织服装业仍是支柱产业,存在严重的二重结构,产业转移的内 在动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例如:大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产业,以此来促进纺织 服装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另外,应充分利用产业转移释放的生产要素和发展空 间,发挥浙江资金充裕的优势,引进高技术人才,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快 发展步伐,为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打下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应加快产业问融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 务产业与纺织服装产业的渗透融合和交叉发展。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 产业,通过产业创新、产业链延伸等多种途径,培育纺织服装相关的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4)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向外扩张,顺势发展总部经济

在成本导向型产业转移阶段,政府应积极引导具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扩张性 产业转移,充分利用转入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扩大在中西部的市场份额,鼓 励企业跨地区兼并,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在产业转移中发展成为区域性、全国性 企业。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扩张,利用中小企业灵活、协调的特点, 以兼并、合资和订单等方式,谋求全国范围的区域合理布局,扩大市场份额,建 立稳定的市场联系,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为加快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必须与中西部地区形成产业、资源、劳动力等优 势互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产业转移。应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企业将生 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把总部留在浙江。通过“总部一制造业基地”辐射链 条带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产业转换、功能提升和产 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5)加快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聚的升级,实施跨省区分工战略

目前,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层次低,价值链处在低端地位,面临风险时规 避能力较差,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将部分劳动 密集型等对市场形势比较敏感的生产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并在项目审批、投 资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保障。应充分利用中西部的劳动低成本优势,扩展产业 集聚的发展空间,自身专注于研发、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改变以低成本、低 价格的竞争模式,实现产业集聚的转型升级。

此外,充分利用区际投资的替代效应,实现“销地产”的分工格局,全面整 合省外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实施创立知名品牌等战略,避免产业发展的路径 依赖,不断提高产业集聚防范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加速由传统产业集聚 向创新型产业集聚的转变,促进产业转移。

(6)建立产业转移的规范制度体系,提高产业转移的效益

建立有效的产业转移机制,加强对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规划、协调与推动工 作。对不利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转移需加以适当限制与规范,而对于良性的产业转 移政府应发挥中介服务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指导,包括承接地的 详细信息、当地的浙江企业网络组织和投资风险等,减少产业转移的盲目性及决 策成本。

另外,浙江应加强与转入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工作联系及政策协调。建立政 府问联系渠道与协调机制,包括跨区域产业转移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制度法规和 实施细则的制定,协调政府间的利益,解决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公共服务问题,实 现跨区域有关产业转移的制度协调和融合,加快产业转移的速度,提高产业转移 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