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刘易斯模型研究
城乡一体化针对的主要目标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而研究城乡关系的理论基础就是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分析。一般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城乡二元结构,即在农村主要以农业部门生产为主,在城市主要以工业部门生产为主。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尤为突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放眼中国目前的发展道路,城乡一体化是主要着力点,在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习并分析经典的经济发展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国情,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刘易斯是最早提出“二元经济结构”构想的经济学家,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后人也称之为无限劳动力供给模型,即刘易斯模型。 这是一个针对落后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经济问题而建立的模型,此模型有两个假设前提:
1.两部门假设。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统分为两大部门,即以落后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低下的传统农业部门,和以先进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认为,由于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之间的生产率差异较大,所以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体,农业部门为其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2.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刘易斯认为,在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资本和技术资源稀缺,而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工业部门可以通过最低的、不变的工资水平获得无限度的劳动力供给,也就是说,在固定劳资水平的前提下,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无限大。 基于以上两点假设分析,刘易斯认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数量众多,而土地资源有限,加之缺乏资本和技术等资源要素,很难实现集约化经营,因此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极低,甚至存在生产收入为零的农民。而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收入肯定要高于农业生产的劳动收入,这就会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流动。另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具备资本和技术等资源的集中优势,通过不断的扩大再生产,将会产生大量、持续的劳动力需求,循此往复,工业部门则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无限大。
通过以上观点,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归结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劳动力供给主导阶段。此时的劳动力供给大于资本供给,劳动收入水平较低并保持不变,生产生活条件不尽人意,生产效益为少数资本所有者独享。 第二阶段,即资本供给主导阶段。此时的劳动力供给小于资本供给,劳动者手中所掌握的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增加,劳动收入将打破原有恒定水平,并呈现增长态势,此时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出现极大改善,生产效益为劳动者共享。
总结以上论述,刘易斯模型虽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忽略了农业部门自身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可能性,过分强调工业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并且在现实生产活动中,不可能出现劳动力无限供给和农业生产劳动者收入为零的情况。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刘易斯首次提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分析,通过其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阐述,将经济发展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提高资本投入规模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这些都为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战略提供了有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