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环境会计在山西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9%,煤炭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带动,各地的煤炭企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的。在山西这样的煤炭资源大省,伴随着煤炭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周边的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将环境会计引入煤炭企业的业务核算中,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收益,合理评价企业绩效,对促进经山西省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会计的发展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会计分支,它的出现与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密不可分,其核心是用于衡量和报告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事项。它不光计算企业的内部成本与内部效益,还对企业相应的外部成本与社会效益进行核算,要求企业不仅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补偿,同时还要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进行补偿。
  1971年比蒙特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的发表,使环境会计登上了历史舞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环境会计问题才受到各国政府及组织的普遍关注,并陆续推出了相关研究成果。美国环境保护署支持并发表了《绿色分类账:公司环境会计个案研究》、《环境会计个案研究:AT&T绿色会计》等研究报告;丹麦通过了《绿色会计法》,在此法案下有1 200家丹麦企业必须公告绿色会计报告;日本先后发布了《环境会计制度架构》、《环境会计制度绩效的衡量》与《环境会计制度报告的表达》三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会计逐渐活跃起来。在此期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逐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些企业也开始自行设项核算“环境保护费”、“绿化费”等。进入21世纪后,国家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随后,制定和颁布了《水污染保护法》、《大气污染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山西煤炭企业实行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山西省随着近年来煤矿资源的不断开采,导致了当地含水层的永久破坏,形成了以矿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致使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地下水净储备量减少。这对水土资源严重缺乏的内陆省份来说,资源问题更显突出。截至目前,由于采煤破坏砂岩含水层约4 996立方米,灰岩含水层体积约为808.2亿立方米,破坏地下水净储量71 388万立方米。采煤排水一方面导致含水层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地表径流急剧减少,水库储备量大幅下降。实际表现在:大同十里河、朔州七里河、怀仁小峪河、孝义兑镇河、阳泉桃河、晋城河域的河量锐减,造成1 678个村镇约81.27万人口,10.82万大牲畜饮水困难,97 802亩水浇地变成旱田。同时,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的不断恶化。煤炭开采也对国土资源产生严重破坏。据统计,山西省矿区面积已达8 000多平方公里,煤矿开采总面积约为1 210平方公里,其中采空面积达5 000平方公里以上,地表塌陷面积464平方公里左右,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范围超过2 940平方公里。山西省矿区土地破坏面积高达7 560平方公里,并且正在以每年5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成为了全国矿区土地破坏最严重的省份。
  山西省在发展煤炭经济的同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煤炭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在煤炭企业中开展环境会计核算,才能进一步明确资源成本、环保成本与可持续发展成本的界限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其次,随着资源有偿使用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增的资源成本、环保成本等核算问题一直困扰着煤炭企业。对煤炭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估不能再以单纯的财务指标为标准,必须通过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相关环境指标一同考核,才能全面体现出煤炭企业的经营价值,并使企业转变传统的经营目标,逐步将矿区环境因素纳入到经营决策中,从单纯的追求经济价值转变为追求适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所以,合理利用环境会计的核算程序对矿区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成为煤炭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环境会计在山西煤炭企业中运用的措施
  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还不成熟,尚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在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尚未制定出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其次,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理论认识还不一致;最后,企业环境责任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所以,要将环境会计在山西煤炭企业中得到实施,并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有效开展,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环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但是公众的环保意识仍然较为薄弱。环境会计的实施要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来进行,要不断加强环境会计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普及。这一点在对环境资源破坏较为严重的煤炭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使煤炭企业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才会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和发展环境会计,推动煤炭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提高。所以,应加强环境会计知识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教育,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首先,应该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环境会计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来进行披露,这是对环境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应该将已有的先进成果和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相结合,进行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在构建环境会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同时,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将条件成熟的大型煤炭企业作为案例进行试点工作,以两本账并行的方式进行。一本为基本账,为不计环境资源损耗的原始账;另一本为辅助账,为记录资源环境损耗的绿色账。通过两套账并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最后扩大操作范围。
  (三)设置有关会计科目
  在煤炭企业中设置环境会计的相关科目,应以《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为纲领性理论指导,同时结合山西省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制定煤炭企业的会计具体规则与核算办法,使其能够适应煤炭企业的需求,体现出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会计中的信息特征。
  1.资产类科目:应设置“递耗资产”、“递耗资产累计折耗”等科目,分别反映煤炭资源原始价值的增加变化、结存情况及煤炭资源由于开采、使用等累计折耗的价值。
  2.负债类科目:应设置“应付环保费”一级科目,反映和监督环境保护费用的计算与缴纳情况,同时设置“应付单位排污费”、“应付个人排污费”、“应付包装物排污费”、“ 应付废弃物排污费”等二级科目,分别反映各自排污费的计算与缴纳情况。




  3.成本费用类科目:应设置“环境成本”一级科目,并下设“矿区环境安全成本”、“煤炭资源环境成本”、“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 矿区环境治理和恢复成本”、“煤炭代替成本”、 “ 矿区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等二级科目分别反映各自的内容。
  4.损益类及利润类科目:应设置“环境损失”、“环境收益”及“环境利润”科目。“环境损失”科目反映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而被勒令停产造成的损失;“环境收益”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时取得的收益;“环境利润”科目反映核算环境收益和扣除环境成本、环境损失及税金后的净额。
  (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目前,山西省煤炭企业中大多数财会人员只具备基本的财务技能,整体素质不高,而对于环境会计这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来说,它不仅要求财会人员具备会计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具备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因此,环境会计要在企业中得到实施,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得到提高。
  首先,为了确保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煤炭环境政策,使得环境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要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其次,为了进一步适应环境会计的要求,有效进行会计管理工作,要从根本上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加强会计人员的后期教育;最后,要将环境会计的理论与煤炭企业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煤炭企业环境会计理论。
  (五)建立审计加强监督
  随着人类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激化,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环境资金的投入会逐渐加大,环境会计核算将日趋完善,环境审计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煤炭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由于自身利益的限制,而不能对社会责任进行真实的披露。因此,应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发挥相关部门的环境监督职能。中国的环境审计法律监督体系已初步形成,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法律监督体系。一要实现有法可依,制定和完善相关立法和实施细则;二要有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来审核和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以使煤炭企业环保意识增强,自愿地推广环境会计工作,使保护环境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环境会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环境会计的研究,有助于企业合理运用资源,促进环境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结合山西省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就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的具体应用、财务核算及相应的科目设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环境会计作为一个新领域,要注重加强环境会计的应用,为煤炭企业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支持,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