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一、引言
盈余分为应计项目和经营现金流量。目前绝大部分盈余管理研究着眼于应计项目操控,并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限制和监管机构的监控,应计项目操控并不是盈余管理的首要方式,公司倾向于操控真实活动实现盈余管理。近年来,真实盈余管理问题虽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相关文献依然较少。因此,笔者就真实盈余管理这一领域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做一梳理,以期能对国内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真实盈余管理概述
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Schipper(1989)最先把真实活动操控纳入盈余管理研究,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地干预财务报告而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而真实盈余管理能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财务报告盈余,因此也是盈余管理的范畴。
Roychowdhury(2006)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由于管理层试图误导股东相信公司通过正常经营活动达到了既定财务目标,利用异常经营情况的真实经营活动来操控利润的行为。
基于Roychowdhury(2006)的观点,Zhao,Y. et al.(2011)提出真实盈余管理就是为实现短期盈利目标而进行的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
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构造真实具体交易并控制交易时间来实现盈余管理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它同时影响经营现金流量和当期盈余,也可能影响应计项目;它不增加公司价值,甚至会损害公司长期业绩,减少公司价值。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一)国外文献研究评述
对国外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对比后,将主要的研究内容列示如表1,通过对比能够发现研究内容的转变。
由表1可以看出,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内容集中于经济后果影响,近年侧重不同背景下(如股权再融资、收购保护)的真实盈余管理;同时,考虑规范会计准则、提升审计质量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针对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早期文献已有所建树,但Roychowdhury(2006)提出经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方式后,基本无人对这一研究内容提出异议,均采用Roychowdhury(2006)的模型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
1.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
对真实盈余管理动机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分析公司是否存在真实盈余管理以及公司采用何种方式在何种情况下进行盈余管理。从现有文献来看,对公司基于什么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一直存有分歧。Dechow、Sloan(1991)和Bens et al.(2002)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以股东价值换取管理层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外部市场的监管和控制有助于减少此类行为。Bhojraj、Libby(2005)却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由外部市场压力导致的行为,而不是代理问题的产物。
在此基础上,Graham et al.(2005)认为由于外部市场压力的存在,真实盈余管理的最主要动机有三个:达到上一年的盈利目标、满足分析家的预测、避免财务报告损失。
2.选择倾向与真实盈余管理
通常认为公司会选择使用多种盈余管理手段。Zang(2006)通过分析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权衡,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应计项目操控的成本正相关,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应计项目操控活动负相关,公司为实现盈余目标会优先采用真实盈余管理。Graham et al.(2005)同样认为管理层乐于采用真实活动操控来对报告盈余进行管理。
公司倾向使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应计项目操控比真实盈余管理更易引起注册会计师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关注。其次,仅靠在期末操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具有风险,因为无法在会计期末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3.监管、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
外部监管和会计准则的强化使公司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盈余的空间缩小、成本提高,公司不得不转向更隐蔽更不易被外界发现的真实盈余管理。Ewert、Wagenhofer (2005)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当公司利用会计政策操控盈余的灵活性降低后,公司转而采用真实盈余管理。Cohen et al.(2008)进一步证实其结论,萨班斯法案使公司操控应计项目面临更严峻的外部监管和审查,而操控真实活动的风险较低,不易引起审计人员和外部监管的关注,公司更愿采用操控真实活动达到盈余目标。
从审计角度出发,Kim et al.(2010)认为审计人员无法基于正确披露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而给予非标准审计意见,因此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意愿更强。Chi,W. et al.(2011)发现审计质量和审计费用的提高限制了公司应计项目的操控空间,而审计人员的任期越长,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越大。
4.管理手段与真实盈余管理
Dechow、Sloan(1991)发现管理层在任期期末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来提升短期业绩并从中获利。Baber et al.(1991)和Bushee(1998)同样认为削减研发费用可以达到上一年的盈利水平或者实现扭亏。Bartov(1993)的研究证明盈利负向变化的公司会通过变卖资产来改善业绩以掩盖亏损的事实。Graham et al.(2005)指出减少期间费用和资本投资也可以实现真实盈余管理。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盈余的影响,并没有对真实活动导致的现金流量变化进行研究,也没有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系统研究。Roychowdhury(2006)认为通过扩大产量、销售控制和削减期间费可以实现预期盈余,满足专家预测,并避免财务报告亏损,提出测量现金流量的异常波动情况可以间接地反映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他系统化地分析和论证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方法,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夯实的基础。同时,其提出计量模型的突出价值在于能够单独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得到了后来研究者的广泛应用。
5.公司价值与真实盈余管理
公司价值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中的主要领域,前期研究结论集中于争论真实盈余管理到底提升还是损害了公司价值。Bartov(1993)提出管理层通过变卖资产等真实活动避免债务违约实际上是对股东的一种利好行为。当然,绝大部分学者认为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有更深远的不良影响,是一种损害公司未来业绩和股东价值的行为。Cheng(2004)和Bens et al.(2002)认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提升公司业绩,进而增加管理层的绩效工资或股票期权价值,造成股东财富流失。Gunny(2005)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与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之间显著负相关。Graham et al.(2005)和Roychowdhury(2006)发现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是为了达到上一年盈利目标或者满足专家预测,而且这种行为在微利公司尤其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文献从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到手段再到管理程度的计量方法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针对外部监管环境和会计规范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而最近的研究则主要围绕不同背景下的真实盈余管理展开。Cohen、Zarowin(2010)发现增发股票的公司都参与了真实盈余管理,且增发股票后公司业绩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Zhao,Y. et al.(2011)表明收购保护弱化了管理层迫于压力采取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的意愿。Eldenburg et al.(2011)对非营利医院的支出项目进行分类对比分析,认为在非营利组织中同样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二)国内文献研究评述
对国内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对比后,将主要的研究内容列示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更晚,甚至可以认为最近两三年国内学者才意识到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好处也显而易见,国内学者直接汲取国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虽然真实盈余管理研究开始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来看,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薛爽等(2007)认为操控现金流的目的在于和利润匹配,但也只说明了存在现金流量操控现象,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直到李彬、张俊瑞(2008、2009)根据Roychowdhury2006)的结论从生产操控、费用操控和销售操控三个方面发现运用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的公司其未来经营业绩显著下降,真实盈余管理才开始进入国内学者视野。随后张俊瑞等(2008)引入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验证国内微利公司存在操控真实活动实现保盈目标的行为。
在增发股票和债务契约方面,国内学者采用国内数据验证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与Cohen、Zarowin(2010)的结论一致,李增福等(2011)认为上市公司在增发股票的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操控方式,但真实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增发股票之后业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李增福等(2011)发现负债水平越高的公司为避免债务违约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这与Kim et al.(2010)的观点一致,并发现国有控股公司倾向真实盈余管理,而非国有控股公司会同时采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 与国外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是刘启亮等(2011)认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强制实施以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空间扩大了,真实盈余管理也明显增加,公司为满足各种动机需要会灵活使用两种方式调节盈余。 针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复杂的实际情况,张志花、金莲花(2010)认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高管薪酬等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曹国华、林川(2011)发现CEO变更时,业绩越差的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且CEO变更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更大。李增福等(2011)通过建立基于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模型发现预期税率上升使公司更倾向真实盈余管理,同时国有控股、公司规模、债务和管理层薪酬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显著正效应,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的时间还太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用国内数据验证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结论,研究模式也局限于对比检验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的影响。但从近期的研究中已经可以看到国内学者正努力摆脱模仿国外学者,创新研究模式,以期丰富相关研究文献,完善监管审查机制,促进国内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真实盈余管理研究展望 Bruns、Merchant(1990)调查发现管理层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Graham et al.(2005)对401名经理人进行调查和访谈不仅发现了上述现象,还发现78%的经理人会操控真实活动平滑利润实现当期目标。可以看出,实务界更偏向真实盈余管理,与学术研究重点之间存在脱节。我国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还不成熟,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如今,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法制化、会计处理国际化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否会使我国企业同美国企业一样由应计项目操控转为操控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且,鉴于学术研究应侧重对实务的指导作用,笔者还认为国内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深入可以在保持理论严谨的同时获得实务支持,增强学术理论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