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上市公司技术并购未利用资源对公司绩效影响研究

 一、引言
  在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都促使学者们对我国企业所实施的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并购给予了广泛关注。本文参考刘开勇(2004)的定义,并结合技术并购的特点,将技术并购定义为:企业为提高自身研究与开发能力,以获取自身需要的新型技术为目的,对被并购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的过程。
  现在,技术并购作为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方式。瑞典学者Granstrand(1990)较早就开始对技术并购进行了研究,他深入分析了瑞典大企业实施技术并购的案例,研究技术并购对被并购企业产生的经济效应,分析表明与没有被并购的小企业相比,技术型小企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变快。之后,技术并购能够提升被并购技术型小企业绩效便成为公认的观点,所以接下来的研究,学者们则多把被并购企业作为并购绩效研究的目标。而由中、印学者(2007)共同完成的研究认为中国大陆企业实施的技术并购不但没有加速反而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率的提升,这一观点与主流观点相悖。
  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企业技术并购进行研究,由于开始的时间较晚,研究深度还十分有限。刘开勇(2004)按企业在实施并购中获取技术的类型提出了四种划分方式。陈松、冯国安(2003)对比了技术并购、技术购买以及技术联合这三种不同技术导入方式,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李纪珍(2002)比较了技术并购和典型开发组织模式的不同。刘合理、唐元虎(2002)初步探讨了技术并购企业产生的并购效应。刘开勇(2004)依照并购理论研究框架,提出评价并购是否成功的准则。胥朝阳(2009)通过对2002年到2004年我国185起技术并购事件的实证分析,研究了技术并购方式、企业股权集中度和公司规模等因素对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影响。但从公司并购的资源来看,内部可支配的资源多寡和债务比例对技术并购的实施及内部资源整合绩效意义重大,却涉及较少。
  本文以我国近年来发生技术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财务风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由于现代社会强调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潜力,进而促使企业不断扩大其技术优势。然而企业自身的研发工作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并且面临着失败的风险。相比之下,外部技术并购则相对容易实现,外部技术的植入既使企业可以获得较为前沿的技术,扩张了技术优势,又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所以,技术并购的效应也对企业绩效产生了相应影响。本文将从企业未利用内部资源、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企业获得技术与企业的相关度三个方面来提起假设,研究这三个技术并购相关变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根据公司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企业利用的资源是具有不同性质的,正是这种不同性质资源的存在,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保持其独有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也就成为了企业的优势所在。公司可利用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两类。其中公司内部未利用资源的大小对企业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若公司有较多的内部未利用资源,则其在并购实施时会相对减少外部融资成本,同时也对内部资源重新进行配置,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技术并购的类型中,技术进入型在并购时技术相关程度最低,而并购后整合需要的资金也相对越大,对于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的要求也越多。公司的内部未利用资源通常用公司留存收益率指标(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利润)来衡量。基于以上理论,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2:技术进入型并购加强了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通常,技术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中大部分还是以外部融资为主,企业内部资金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就要承担高额的债务利息。所以,企业如果在技术并购中投入过多资金就会使其资金周转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其正常经营,最终影响并购绩效。另一方面,从技术并购类型的角度分析,技术进入型并购的实施和并购后的整合需要更大量的资金,这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降低企业绩效。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总资产中借款的比例,这一统计指标较为接近地反应了技术并购带给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本文选取并购企业并购后第一年以及第二年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平均值来衡量此次技术并购带给企业的财务风险。
  假设3:并购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4:技术进入型并购加强了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绩效的负相关关系
  (二)模型及变量设计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本文根据胥朝阳(2009)对公司并购绩效进行的多方面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同时经过修改,加入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资产比例以及并购模式控制变量的交互项,构建模型如下:
  ROEi=?茁0+?茁1MFRi+?茁2UNDPi+?茁3CAPi+?茁4CURRENTi+?茁5LNASSETi
  +δ (1)
  ROEi=?茁0+?茁1MFRi+?茁2UNDPi+?茁3CAPi+?茁4CURRENTi+?茁5LNASSETi
  +?茁6MOD*UNDP+?茁7MODi*MFRi+?茁8MODi*CAPi+δ1(2)
  其中模型1用来检验假设1和假设3,模型2用来检验假设2和假设4,在模型中,ROEi表示发生技术并购企业的绩效,MOD为企业并购模式的哑变量,UNDPi表示并购企业的内部未利用资源,MFRi表示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MOD*UNDP、MOD*MFR作为交互项研究并购类型对公司内部未利用资源和财务风险的作用;模型中加入了主被并企业相对资产比例(CAP)、公司流动资产比率(CURRENT)、并购模式对资产比例的影响(MOD *CAP)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定义及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三)样本与数据来源在选取样本时,首先确定样本选取的范围为2004年~2009年沪深两市发生并购的全部上市企业,然后分析并购双方的性质、所属行业类型、并购动因,筛选出其中明确以获取某种技术为并购目标或并购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作为技术并购的样本筛选库。在剔除了企业高管层重大人事变动和其他类型并购活动的影响样本以及数据不完全的企业后,最终获得由163起技术并购案例所组成的研究样本。
  本文中用到的财务指标均来自聚源数据库。统计分析是在spss19.0软件下进行的。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企业并购后两年的绩效差别很大,有的企业严重亏损,ROE值为负值,也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有了大幅度提高。而其并购前后的财务风险和每股未分配利润也有很大差别。这说明了企业进行技术并购的动机以及其并购方式都影响着技术并购的绩效,并且绩效的大小盈亏有很大差别。其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检验。
  (二)多元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回归分析可知,两个模型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由模型1可以看出,公司内部未利用资源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006;公司的财务风险负向影响公司绩效,系数为0.226,均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3;此外控制变量主被并企业相对资产比例(CAP)、企业的流动资产比率(CURRENT)都对技术并购绩效有显著影响。公司规模(LNASSET)控制变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模型2旨在验证技术进入型并购方式对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和财务风险的影响,通过交互项MOD*UNDP、MOD*MFR来实现。通过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技术进入型并购方式增强了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且系数为0.757;同时由模型1中公司内部未利用资源与公司绩效系数由0.006上升为模型2中的0.102,自此验证了假设2;进入型并购同时也增强了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系数为0.509;从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来看,模型2的准确性更高,也更全面和准确的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3。即内部未利用资源和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绩效分别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关系。
  (三)稳健性检验为了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对回归结果进行了以下检验:一是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每股收益(EPS)代替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技术并购绩效;二是将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用并购后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数据分别重新进行回归,总体回归结果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四、结论
  本文从企业技术并购中内部未利用资源和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衡量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技术并购绩效成负相关关系;并且技术进入型并购增强了内部未利用资源、财务风险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在并购之前所做准备工作的必要性:并购方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在目标技术评估和购买决策上。企业内部资源的不足、融资手段和并购时机的选择不当都会为企业带来财务上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另外,在实现并购后,企业仍需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并购后的技术整合,这一过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综上所述,由于自身的技术特征,技术并购对资金需求量大,因此,如果企业内部资源不足或财务风险较大,容易在并购过程以及整合中遇到财务困难,其技术并购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进而使财务绩效降低。
  在本文的研究中,研究样本已经经过多次筛选,最终确定163起技术并购案例样本。但是此种研究方法由于筛选条件严格,导致样本数量较少,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并且本文由于模型设定较为简单,所以并不能完全排除来自企业周边因素所带来的干扰。如宏观经济对绩效的影响,行业层面的变动对绩效的影响等等,这都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逐步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