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通货膨胀视角下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客户等报表使用者最直接了解企业的方式是进行报表分析,做出正确决策也要进行报表分析,可见财务报表分析非常重要性。财务报表是传输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传统编制的财务报表均是以历史成本反映,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也是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以历史成本数据为基础必须是以币值基本稳定为前提。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物价剧烈变动,货币本身价值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变化频率很大,如果仍然按照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那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就难以表现其真实价值,报表使用者因此也就难以作出正确有效的决策。目前从通货膨胀视角对财务报表分析的研究不多,由于当前国内通货膨胀较严重,各企业的财务报表失真的可能性很大,误导报表使用者的信息大量存在,因此本文从通货膨胀视角讨论其对报表的影响并提出消除这种不良影响、认清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针对性建议与措施。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的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与扩展,通货膨胀动摇了会计计量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严重歪曲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包括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的信息真实性。主要表现在: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传统会计模式下,各项经济业务均是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成本,无轮物价如何变动,币值如何不稳定,资产和负债都只能按照交易发生时价格入账,然而通货膨胀条件下,资产账面价值不变,但是由于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资产实际价值遭到减损,这样必然会使得资产负债表中记载的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低于现实价值。这里可以将企业资产区分为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说明,对于货币性资产如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等名义价值不变但实际购买力下降了,非货币性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提折旧均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以直线法为例,传统会计模式下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是各期折旧额的算术相加,但是通货膨胀发生后,将不同时点上货币购买力不等的数额相加得出的累计折旧,既不能反应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也不能反应物价上涨的情况。企业如果照此计算交纳所得税并进行税后利润分配,那么企业所有者权益以及再生产能力势将受到不合理的侵蚀,其他报表使用者也很可能受到误导做出不明智决策。
  (二)对利润表的影响 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所提供的损益资料,歪曲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通货膨胀率越高,歪曲越严重。通货膨胀影响利润表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折旧,存货成本和利息费用三个方面。企业的经营成果是通过收入与成本或者费用相配比得出的结论。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收入应该与其投入的成本、耗费的费用之间配比。在通货膨胀时期,一定时期内的收入是不同时点现时收入的总和,而成本或费用时按历史成本结转的,形成名义上较高的收入和较低的成本,二者相减得出的利润,形成无意义的配比,虚增了利润,从而使企业多缴税,降低付现和偿债能力,侵蚀股东资本,并扰乱了报表使用者的视线,增加了有关投资与融资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影响比较复杂,某些现金流量只受到通货膨胀的部分影响。例如,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可能会逐年增加;某些现金流量在考虑通货膨胀影响时所得到的净现金流量可能低于不考虑通货膨胀时的净现金流量,特别是在所得税或重置成本影响时。
  二、基于通货膨胀视角的财务报表分析
  综前所述,通货膨胀可以使财务报表失真,那么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如果不做调整直接使用原报表数据得出的结论肯定违背事实,从而误导作出错误的决策。在分析报表时可以做以下工作:
  (一)观察企业盈利能力高低应以资本保全为前提 通货膨胀下企业的盈利能力被虚饰,观察企业的盈利能力高低,应以资本保全为前提。资本保全是指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损益计算中所确定的某种资本补偿量,也即企业唯有在保持了某种资本的完整补偿之后,才能确认所获得的利润。资本保全概念最基本的有货币资本保全、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等三种保全形式。为了克服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采用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概念,即现时购买力会计模式(计算损益时企业所予以补偿是早先投入货币资金的现行购买力,即按照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后而确认的资本价值)是完全可行的。该会计模式并没有改变传统会计的计量基础,仍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标准,只是计量单位采用相同购买力调整。采用一般物价指数调整不仅可以克服因通货膨胀是各项业务发生时间因币值不同而不易配比的缺点,还可以是不同时期的财务指标具有可比性。
  (1)通货膨胀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调整。由于利润表项目均是非货币性项目。因此每一项都需要调整。调整方法为按一般物价水平调整系数的分子是现行物价指数,分母视以下情况而定:销售收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等项目,假定在一年中均匀发生,因此调整时分母采用当期平均物价指数;销售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应视存货计价法而定,其他项目应按当期平均物价指数,但是折旧费用应采用期初物价指数。以某上市公司某年利润表为例,假定该公司2009年营业成本构成为:原材料耗用成本为643900元,折旧费用为367000元,其他费用为276000元,其中期初原材料存货483200元,本期购进为860000元,期末材料存货为699300元,期初物价指数为100,期末为200,平均为160,调整前后的资料如表1所示:
  显然,调整后利润总额(1399850元)要比调整前利润总额(1630000元)减少了230150元,假设该企业2009年资产6408500元(期初、期末变化不大), 则: 调整前资产利润率 = 1630000/6408500
  ×100%=25.44%, 调整后资产利润率=1399850/6408500×100%=21.84%;调整前销售利润率=1630000/3968000×100%=41.08%,调整后销售利润率=1399850/4960000×100%=28.22%。可见,如果不进行调整,财务报表是不能真正地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所以财务报表使用者一定要对当前的经济环境认真分析,通货膨胀下务必对报表进行调整。
  (2)通货膨胀对于企业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的影响与调整。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现金比率越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具体来说,流动资产尤其是速动资产越多,流动负债越少,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假如流动资产的货币性项目如现金比较多,则企业所遭受的一般购买力损失也较大;相反,货币性负债越多,企业所得到的一般购买力利益就多,显然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表现在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方面。仍以上述案例为例,按现时的购买力调整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原则为:凡货币性项目的本年年末余额都不用调整;非货币性项目的年末余额按下列公式调整:调整后余额=调整前余额×年末物价指数/该项目交易日物价指数;则该公司2009年资产负债表调整前与调整后资料如表2所示:
  依据上述调整可以得到调整前后偿债能力及营运能力指标的变化,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调整后短期偿债能力比率等于或者高于调整后的比率,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低于调整前的资产负债率,这说明通货膨胀对于企业的偿债能力影响是有利的;从营运能力来看,流动资产营运能力比率调整后的高于调整前,说明流动资产营运能力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而有所提高,固定资产及总资产周转率调整后比调整前的有所降低,说明通货膨胀对固定资产及总资产的营运能力的影响是不利的。故采用一般物价水平进行全面调整是一种有效消除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分析影响的方法。
  (二)重点调整相关项目 主要包括:
  (1)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因各种损耗而转移的产品成本中去的价值。在通货膨胀下,对固定资产采用传统的处理方法不仅不能反应实际变化的现行价值,影响报表真实性,而且使得固定资产更新减缓进而影响了再生产能力,所以在通货膨胀时期,必须对折旧费用要素的核算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对固定资产进价及折旧按重置成本计算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在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上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比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平均贴现法来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处理的影响。报表使用者可以在此做这样的调整:实际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账后折旧率×行业物价指数,用此来调整当年的折旧额。
  (2)存货。存货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对存货数量和价值正确估算关系着很多人的利益,包括企业、员工、投资人等等的利益。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期初存货+本期购进-期末存货=销售成本,其中期初、期末存货的成本=期初、期末存货的数量×单位购入价格。而发生通货膨胀时,不同时期购入材料的价格不相同,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其他平均法,则会违反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造成利润虚增。故分两种情况:存货少、种类清晰且资料易获得。可以尝试在上一个会计期末报表基础上使用后进先出法来计算销售成本,这样简单易行;种类多、较难分类。报表使用者可以在上一个会计期末的基础上采用物价变动指数进行调整。
  三、结论
  财务报表分析是每一个报表使用者决策时必须进行的重要环节,当前客观存在的通货膨胀给财务报表分析带来无数干扰,而只有真实能反应经济活动实质的报表才能够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才能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所以消除通货膨胀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势在必行。本文的研究工作仅仅是笔者关于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分析影响研究的一项阶段性研究,还有很多相关问题有待解决,笔者将会在后续研究中对这些问题重点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