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机理探析

中小企业在就业、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创新、减少贫困等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对税收的贡献率高达50%,对城镇居民就业的贡献率高达75%。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与中小企业的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其难以获得社会上的资金支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末,中小企业信贷总量仅占金融机构全年的贷款总额的15%。加之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经营环境恶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创新不足的重重困境之下,步履维艰。为此,分析和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内在机理,为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对策建议,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中小企业的发展总是伴随资金的短缺,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特有,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同样也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要研究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根本原因,必须分析不同体制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特性。从现有研究来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中小企业自身因素引发的融资困境(需求的扭曲)和外部环境导致的融资困境(供给的不足)。
  第一,自身缺陷引发的融资困境。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缺陷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是低资金利润率。据有关部门1997年11月底对6.7万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贷款调查,资产利润率仅为3.4%,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润。二是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小,单位融资成本高。虽然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呈现“短、频、快”的特点,但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和监督环节所花费的成本几乎与大企业一致,导致单位融资成本较高。三是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抵押担保物质量不高。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缺乏长期规划,倒闭率高、资产少且变现能力差等因素造成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高,信用等级低下,抵押担保物质量不高。四是中小企业治理结构水平低下。中小企业主与雇员的关系多是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导致决策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在这种治理结构下,产权关系模糊,经营管理效率不高,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容易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上这些缺陷,导致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
  第二,外部环境引发的融资困境。中小企业融资是一种特殊的理财行为,虽然与大企业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但是同样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引发的融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体系不健全引发的融资困境。虽然我国也有一些有关中小企业的行政条例,如《小型企业租赁条例》、《合伙企业法》、《乡镇企业法》等,但多数由国务院或各部委制定,立法层级低,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无法对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作出法律保护和约束。此外,我国的执法体系也不健全,有法不依现象严重,特别是企业及个人信息造假的成本过低,从中得到的收益却很高,加剧了中小企业和外部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些都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造成了融资困境。
  (2)经济体制不合理引发的融资困境。一方面,收入分配制度显失公平,部分垄断企业的收入过高,中小企业的收入较低;再分配过程中,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此外,目前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导向不明显,中小企业虽具有“准公共品”性质,却难以获得财政补贴。另一方面,金融体制和结构不合理。从体制上看,亚洲金融危机后,促使金融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意识增强。商业银行纷纷缩减分支机构和降低信贷授权权限,贷款管理责任到人,这就使得商业银行更加青睐大企业,而漠视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从金融市场结构上看,呈现高度垄断格局,大量剩余民间资本难以进入,使国有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质量难以提高,这些也引发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3)信用和担保体系不完善引发的融资困境。目前,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体系还没有建立,仍沿用对大型企业的评级体系,金融机构难以分辨企业优劣。再加之缺乏授信主体间的信用共享机制,导致金融机构等资金供给者的授信成本较高。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尚处于试点阶段,不能有效地管理、分散和转移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理论探源
  从现有企业融资理论来看,一类是从资金需求角度展开,典型代表如:MM理论、融资顺序理论;而另一类则从资金供给视角出发,如:资金缺口理论、金融市场结构理论、银行信贷倾向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
  MM理论的研究前提是以有效资本市场为前提的,而能在有效公开市场融资的一般都是大企业,并不适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分析。而基于信息传递理论建立的融资顺序理论,虽然揭示了企业规模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即企业越小,信息不对称越严重,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越大。但是由于其只能是在特定制度约束下静态地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似乎也不能作为研究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本源的理论依据。
  “资本缺口”理论指出,在正式的资本市场上,股票发行有一个最低资本规模要求,否则存在资金使用不规模,但这个最低要求通常高于中小企业的最高资本需求。为了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美国、英国、新家坡都在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建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二板市场、粉单市场,降低其准入门槛,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我国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尝试,如在主板市场以外建立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但是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只能说是“看上去很美”,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说明“资本缺口”理论只是解释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些方面,没有触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本质。类似的还有金融市场结构理论和银行信贷倾向理论。
  金融市场结构理论解释能较好地解释由于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如我国的金融市场呈现高度垄断格局,中小银行实力有限,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尚未出现,结构的错位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银行信贷倾向理论指出“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决定了银行的经营风格是低风险低收益的,这与中小企业高风险,低收益的形态不匹配,导致银行对那些缺乏抵押能力的企业不予提供资金。以上这两个理论解释了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的影响,但也没有触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本源。
  以上理论都只是解释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不同程度上是源于融资过程中普遍而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以下这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来分析信息不对称对融资双方产生的影响:
  假设有两个企业向资金提供者提出融资请求,资金提供者接受或拒绝依赖于对企业经营好坏等因素的判断。假如资金提供者准确地知道企业的经营效果良好,会选择接受,反之,不接受。假设不论企业好坏,只要资金提供者接受申请,企业就有1的收益;如果拒绝(不论企业经营好坏),企业都将损失0.5。但是,资金提供者的收益依赖于企业质量的好坏:接受好企业的申请,可以得到1的收益,如果判断失误,接受的是一个经营情况不佳的坏企业,则要损失1;如果拒绝好企业,资金提供者将损失0.5,拒绝不好的企业,没有损失。那么博弈矩阵如下:
  问题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准确地知道企业经营的好坏。这时的决策取决于资金提供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企业经营良好(或不好)。那么假设良好的概率为P,不好的概率为1-P,资金提供者接受申请的期望效用为1P+(-1)(1-P)=2P-1,拒绝的效用为-0.5P。只有当2P-1>-0.5P时,资金提供者才能达到纳什均衡(1,1),即企业申请,资金提供者接受。







  通过以上的博弈分析可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融资行为最终能否达成,实际上是取决于P值,也就是资产提供者判断企业好坏的概率,P值越高,那么达成融资协议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P值又取决于企业有关的经营信息,如信用程度、资产状况、抵押物质量、担保情况等信息是否能够较好的传递。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使信息传递机制差,融资双方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外部的资金提供者不仅无法正确判断企业经营好坏,而且进一步诱发了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乔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和安德鲁.威斯(Andrew.weiss,1981)认为: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利率不能完全引导银行的信贷供给,为了规避由于此产生的危害,只能用信贷配给手段来消除风险,从而导致信贷市场供需不平衡长期存在。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造成我国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是源自融资双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融资市场失灵,再加上自身经营水平和实力的低下,外部经济、法律环境的不合理、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日益深重。
  三、非对称信息下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针对非对称信息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化解:
  第一,治理融资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通过上述分析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病灶”。如果不改善中小企业和资金提供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那么即便是放开市场,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治理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从理论上说,治理缔约协议前的信息不对称需要利用额外的信息供给机制来缩小信息不对称水平;而减少缔约协议后信息不对称水平则需要利用约束和激励机制来实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在企业内部大力提高中小企业治理水平,通过简章立制,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中小企业财务行为,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使得中小企业愿意向外界传递有关企业经营信息,即加强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机制;二是在法律保护的基础上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共享平台。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建立稳定和长期的关系,再加上企业信息和商业机密的边界模糊,长期以来缺乏一个权威的、有效的融资信息共享平台。而建立这样的融资信息共享平台,一来可以大大减低获取信息的成本,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二来可以减少企业一次博弈的机会主义。三是完善信用和担保体系。尽快建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以及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担保体系。从而客观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帮助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分辨企业的好坏,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四是在企业外部建立起强而有效的监管体系和惩罚机制来。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在融资过程中交易双方的权责利。例如,规定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对所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负责,而银行等机构有责任保证中小企业的信息不会被恶意泄露;一旦一方违反,应当相应地承担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法律保护资金提供者和中小企业各方利益,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帕累托改进。
  第二,大力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经营水平与盈利能力。中小企业自身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低下也是使得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效率低下的客观原因。而造成中小企业自身经营水平和盈利水平低下的因素既有来自企业自身,也有外部经济体制的原因。企业自身的主要的做法包括:一是明确中小企业产权关系,通过产权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资产质量,实现资产的的保值增值;二是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完善财务结构,降低财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大;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国家现有的收入分配体制显失公平,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现实因素。改革现有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小企业的收益水平,降低其税赋水平,从而增强中小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另外一方面,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加强对中小企业这类“准公共品”的补贴扶持力度,建立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从而使中小企业获得来自于国家政府的资金支持。
  第三,适度有序地放开和建立有关市场。所谓适度有序地放开市场是指在改善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成熟情况,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呈现高度垄断格局,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分布不均匀,规模有限;而大量的民间资本缺乏法规的引导和监督,又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所以,适度有序地放开金融市场,放宽有关利率管制,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允许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其次,现有《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的资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人民币,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资本总额不得低于3000万人民币,这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境况相去甚远。借鉴有关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类似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放宽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从而减少“资金缺口”对中小企业融资束缚。最后,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产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不仅能帮助中小企业明确产权关系,提高企业治理水平,而且可以利用外部市场机制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缓解融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