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高成本背景下上市公司高存货问题分析

 存货是公司重要的流动资产。 一般而言,制造类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约占流动资产的一半;对于商品流通类上市公司,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更高。从成本的角度来看,持有存货即会发生三种成本: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及缺货成本。存货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存货成本最小化,即三种成本之和最小。因此,公司应保持合理的存货规模。一旦公司存货比例过高,将会影响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进而影响公司的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由此引发财务危机。众所周知,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动荡仍在蔓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公司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滞销、经营成本高企等多重困境,存货管理面临着较大困难。本文试图描述我国上市公司存货的新特征,分析导致高存货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解决办法。
  一、上市公司存货的新特征
  (一)存货总量居高不下 WIND数据显示,2146家A股公司2011年前三个月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5.44%,达到4776.29亿元。但令市场担忧的是,截至2011年3月底,上市公司账面存货金额已经高达3.53万亿元,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创出历史新高。另据WIND对已公布2011年半年报的上市公司统计发现,620家上市公司的存货金额已经达到了6506亿元。而2010年上半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存货金额为27996亿元。事实上,2010年上市公司存货一直在节节攀升。2010年初时存货金额仅为2.35万亿元,到2010年一季度末增加至2.56万亿元,6月末又增加至2.82万亿元,9月底时为2.97万亿元,到了年底突破3万亿大关,达到3.22万亿元。而2011年一季度末,这一数据已经高达3.53万亿元。如此高的存货量势必给上市公司带来隐忧,一旦国内外形势发生不利变化,极容易出现存货滞销、价格下跌的情况,双重挤压公司利润。
  (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降低 存货跌价准备是指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成本时,按其差额计提跌价准备,计入损失,从而真实反映存货价值。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WIND数据显示,目前已公布2011年半年报的620家上市公司的存货金额为6506亿元,与之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仅为76亿元,占存货金额的1.17%,平均提取比例为2.9%。而2010年上半年提取的跌价准备为349亿元,占27996亿存货金额的1.25%,平均提取比例为4.13%。从数据来看,截止目前,2011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存货提取比例要低于2010年上半年。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比例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也经常作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然而面对并不乐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上市公司的存货量,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比例不升反降,这无疑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给公司带来风险。
  (三)存货周转次数降低 存货周转次数也叫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存货流转速度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公司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数据显示,2010年A股市场2000多家上市公司共计发生营业成本11.89万亿元(未剔除金融公司),用年末存货估算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为3.69次;2011年一季度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为3.64次(年化),和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上市公司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仍然保持着4.38次的水平。虽然存货周转次数分析较为复杂,每家公司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但是存货周转变慢常常意味着存货占用资金的增加,特别是在流动性趋于紧缩的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资金面不利。
  二、上市公司高存货问题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具体包括:
  (1)物价持续上涨。从目前看来,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仍然较高。在这一背景下,上市公司通常从两方面应对:一是大量采购原材料,以降低成本;二是加大生产,利用价格上涨增加未来的盈利。这样一来,材料存货和产成品存货的增加,必然导致存货总量增加。
  (2)需求不足。从国际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造成外向型公司成本上升,收入下降,利润空间被双重挤压。从国内看,通货膨胀造成国内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消费被压制,内需不足。由此导致上市公司销售不畅,形成存货积压。
  (3)融资难度加大。融资一直是我国公司面临的难题,而在当前货币紧缩的大背景下,公司融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防止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带来的风险,上市公司可能会大量囤积原材料存货,导致存货总量增加。
  (二)内部原因 具体包括:
  (1)“买涨不买跌”的思维定势。“买涨不买跌”这一思维定势,不仅在虚拟经济中存在,而且在实体经济中也大行其道。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囤积原材料,扩大产能,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增加盈利,但这一结论是在经济向好的前提下成立的。如果经济形势不明朗,甚至有向下的趋势,这一思维定势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风险。
  (2)存货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公司管理的核心是销售,以销定产,以产定购。如果不能准确地制定销售预算,就不能准确地制定生产预算,也不能准确地制定采购预算。这样存货管理出现问题就不足为奇了。科学的存货管理要求公司有较高的预算管理水平、现金的管理模式、严格的执行制度、有力的激励措施以及及时的反馈系统,而这些标准对于很多上市公司还是达不到的。
  (3)政策解读与市场应变能力有限。经济的日益开放要求公司不断地走出去,去适应市场。而我国公司的传统是关起门来搞生产,对政策漠不关心,对市场麻木不仁,对未来的研判主观随意。这就造成我国很多公司对国家大政方针理解不深不透,行动上总是慢半拍,从而造成生产经营的被动。上市公司如果不研究政策和市场,大量囤积存货,扩大生产,一旦市场超出预期,将会给公司带来极大风险。
  三、上市公司高存货问题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存货预算,做好作业分析 主要包括:
  (1)加强存货预算管理。预算是一种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预算会计的原则是以销定产,以产定购。因此预算会计是以销售预算为核心和基石的。上市公司应该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做好销售预测,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编制销售预算,进而编制生产预算,最后编制采购预算。因此合理的存货量是建立在科学的预算体系的基础上的。
  (2)做好作业分析。作业成本管理是现代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思想是分析公司的生产流程,并对生产流程中的各项作业作出评价。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厘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是形成产品或劳务不可获取的工作,必须保留;而对于非增值作业,如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搬运、等待、检验等,由于其并不能增加顾客价值,因此要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消除。做好作业分析,就能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这样就可以对存货形成过程的水分进行挤压,从而降低存货成本。
  (二)合理选择适合本公司的存货管理模式 主要包括:
  (1)存货ABC分类管理模式。此种模式要求公司的存货应按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资金占用或消耗数量等进行分类排序,从中找出关键的少数A类和次要的多数B类和C类,并对关键的少数A类存货进行重点管理,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存货种类繁杂的上市公司,可按ABC分类方法合理地划分每类存货数量和金额的比例,重点抓好A类存货的管理,严格控制期数量,提高其周转速度。
  (2)经济订货量模型。经济订货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存货总成本由进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三要素构成。加强存货经济批量控制是要在不考虑缺货成本的情况下, 使进货成本和储存成本总和最低。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3)零库存管理模式。此种模式也被称为适时制(Just-in-time system),简称JIT。在这种方式下,原材料和其他生产部件等存货仅在需要时才购买或生产,且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必须即时进行。采用适时制存货管理的目标是使库存存货达到最小化甚至为零,以减少质量检验、储备、物料处理等非增值活动的成本。但是上市公司实施JIT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比如要依赖于全社会科技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司之间的真诚密切协作、公司全员参与等。此外,公司应该结合自身业务流程特点,建立公司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使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公司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存货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公司的存货管理效率。
  (三)提高公司抵御与存货有关风险的能力 主要包括:
  (1)熟悉国家有关经济产业政策,提高应变能力。前已述及,由于对国家政策和市场的把握缺乏预见性,导致了公司生产经营的被动。因此上市公司尤其要培养对国家经济产业政策及宏观调控变化的敏感度,建立存货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充分利用行业组织的信息优势,及时调整其生产经营计划及策略,避免生产过剩带来的高库存水平。
  (2)培育“友好“的外部资源。公司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公司可以让供应商参与公司的存货管理,通过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向供应商公布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由供应商根据公司的存货消耗需求情况来组织安排发货。这样既可以降低存货的采购成本,又减少了存货的资金占用;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利用第三方物流使公司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所熟悉的业务,将资源集中配置在核心业务上。这样有助于降低公司的仓储费用和运输费用,减少推销和采购差旅费用,形成公司生产成本的节约,加快公司产品的流转速度,有利于公司占领市场,提升产品服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