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企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
黑龙江财会2001.9
试论国企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
葛丽娟 许今玉
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业组评价系统的现状分析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几套有关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刚刚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是在评价考核体系的基础之上所做的进一步研究和修改,增加了定性评价因素,形成了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分年度经营效益和多年度经营业绩,以基本指标为主导、以修正指标为补充、专家评议指标相结合的三个层次的立体评价指标体系。但是由于这套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而净资产收益率是以净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因此以净利润为基础仍然是目前国企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主要特点。
二、我国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核心指标的选择上,如现行体系的核心指标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中的净资产收益率具有以下缺陷:
1.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造成“免费资本”幻觉。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而对于权益资本成本则作为收益分派处理。这样权益资本成本的隐含部分——占用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就未加以揭示。这就使得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包括两部分: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如果公司报告的净收益为零,报告阅读者就会认为所有资本都得到了补偿。但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并未得到补偿,依据这种会计信息作出的财务评估会误导财务决策。更为严重的是,它使得资本的使用者——企业经营者形成“免费资本”幻觉。这种现象就是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可以不计成本、随心所欲地使用,结果造成企业的经营者根本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以至于不断出现投资失误、重复投资、投资低效益等不符合企业长期一利益的决策行为。
2.现行会计制度难于保证净利润指标的真实性。现行会计制度下存在的以下因素可能引起净利润指标的失真:(l)会计准则不够完善。会计准则的不够完善限制了企业真实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如研究和开发费用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同样是在发生当期作为费用处理,但是很明显有些费用从长远看能给企业带来未来利益,应该予以资本化。而现行会计处理方式则会造成利润和资本虚减。(2)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企业的经营者出于自身或企业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将信息加以包装。从而达到粉饰公司利润的目的。因此,在应计制下,企业经营者完全可以采用主观上的衡量标准来歪曲会计利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衡量经营业绩的客观性受到影响。根本问题在于会计收益如净利润是一个短期指标,容易受到短期行为的操纵和影响。例如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一般都有固定的任期。在这一期间,经营者往往出于业绩考核的压力和自身的利益而过分注重企业的短期业绩,从而忽视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的增加,因此企业对于如研究和开发、职工培训等一些能给企业带来未来利益的决策并不积极,结果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逐年滑坡。
三、构建我国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思路
我们认为应该借鉴西方EVA理论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保持原有的财务报告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指标以替代传统的净利润指标,从而构筑以该指标为主的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由国有资产产权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进行严格考核。这一指标的设置应从以下角度出发:
1.新指标应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经营业绩。既然会计收益指标由于没有确认和计量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那么在设计新的评价指标应考虑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
2.新指标应尽量剔除会计失真的影响。传统财务报表仍然是新指标计算的主要信息来源,因此必须尽量消除会计信息造成的扭曲。
3.新指标应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新指标的设计应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未来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人员资源的培养等。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的发生。
4.新指标应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报酬系统。新指标应能从股东财富增加的角度衡量经营者的经营业绩,通过将其报酬与这种指标相挂钩,引导着经营者的努力方向。国有资本产权管理部门给经营者的报酬应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正相关,应该与企业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