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聚集与城市创新能力相关性研究
一、引言
1.人才聚集效应。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中心硅谷(silicon valley),目前有1000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这里经营,占全美高科技公司的一半。这里约有50万名各式员工,其中百万富翁1.5万名,亿万富翁则过千;同时还聚积着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上千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它每年所创造的国民经济总量产值可以与韩国持平。如今这里的华人和印度人要占整个科技人员的2/3,华人和印度人一跃成为硅谷两个最大的族群。
上述例子充分说明了人才具有聚集效应。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人才聚集的结果也存在聚集效应之说。人才的聚集效应出现后,往往还具有“马太效应”(the Matthew Effect)特征,因此人才聚集效应(Talent Mass Effective)的准确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和谐环境作用下,科技型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这种效应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
人才聚集效应总体可分为人才聚集的组织效应、环境效应和人才聚集成员的自身效应,共包括八个方面: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效应、集体学习效应、激励效应、时间效应、区域效应和规模效应。
2.城市创新能力。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 .Freeman)在日本考察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此后,国家创新和区域创新理论被不断演绎,城市功能与创新的关系开始受到关注(Crevoisier 1998)尤其是在“核心竞争力”(Prahalad 1990)被引入到城市研究后,创新被普遍看作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城市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城市创新的内涵、特征、类型、动力机制和评价体系上。
城市论权威彼得・霍尔教授(Peter Hall)(1998)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中,大量的新事物不断涌入、融合并形成的一种新社会。人文关怀是他关于城市规划与发展学术思想和实践的精髓,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城市创新的人文因素。
2000年,查尔斯・兰德里(Charles Landry)在《创意城市: 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中对城市创新与区域再造做了经典的描述。该书以蒂尔堡(Tilburg)、都柏林(Dublin)、纽约(New York)、赫尔辛基(Helsinki)、新德里(New Delhi )、柏林(Berlin)、沃金( Woking)等城市为例,提出城市创新能力七要素: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能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和上网机会。国内的谢科范、张诗雨和刘骅(2009)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创新能力支撑结构“钻石模型”。
张立柱、王新华、郭中华、接民(2007)认为城市创新能力是指城市创新体系中各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整体能力,是一个城市知识、技术发展的综合反映。吴煜等(2003)认为城市创新能力是在新经济环境下作为城市的整体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周边环境和在国内外的地位,合理确定整体创新战略,保证城市的旺盛活力和竞争力。本文认为城市创新能力(City Innovation Capacity)是指在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中,城市在充分利用信息化与通信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将本身传统的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进行变革,再将新的知识、技术、生产方式纳入其自身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并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种能力。
如图1所示,本文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7),得出城市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经济与社会;科技支撑力;经济支撑力;基础设施支撑力。
3.人才聚集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工程,并受内部环境和宏观环境的影响。从系统的角度看,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系统必须不断从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型人才聚集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不断促进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提升。
如图1人才聚集八大效应中最突出的是创新效应。创新过程实际上是新思想、新观点、新定理的创新氛围形成过程,也是知识的转移与扩散过程。随着知识的转移与扩散,新发明、新创造会应运而生,形成了技术创新过程。由于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及其员工从中得到高回报,而高回报又能够促进人才的新一轮流动,吸引和激励更多人才聚集到企业内。企业的发展与聚集又形成了城市创新系统,产生新的更大的聚集效应,推动新一轮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继而促进整个创新系统进一步发展。这种“滚雪球效应”最终形成人才聚集、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城市创新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人才聚集效应与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度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1.人才聚集指标的选取。人才集聚效应受到许多因素指标的影响,每一指标与人才集聚效应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每一指标都能反映人才集聚效应,但每个单一指标又不能单独说明人才集聚效应总体。张同全(2008)提出了影响人才效应的十大指标:集聚规模指标,人才结构指标,人才流动指标,人才成长指标,虚拟人才指标,人才使用指标,人才创新指标,人才联动指标,人才吸引力指标,人才满意度指标。
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人才聚集的八大效应为参照,构建人才聚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2.城市创新能力指标选取。根据城市创新能力的构成及评价指标选择原则,参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7)确定指标体系我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参照城市创新能力的六个部分为: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进步指标、经济与社会指标、科技支撑力指标、经济支撑力指标和基础设施支撑力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再选取若干子三级指标来构成。如图3:
(二)两大指标体系的赋权――基于层次分析法
2.城市创新能力赋权。城市创新能力的权重参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7)中的权重再加以修改并对所有指标做归一化处理得表2(见下页)。
(三)数据的收集与无量纲化处理(10年)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山西11个样本城市三年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08、2007三年的科技统计年鉴和2009、2008、2007三年的《山西省统计年鉴》。由于人才聚集效应和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四)人才聚集效应综合指标与城市创新力综合指标的一对一分析
1.计算人才聚集效应综合指标。将已标准化的人才聚集效应数据带入公式Pi=∑Mij×Xij(其中Mij表示数据的第i个市第j个三级指标的权重;Xij表示第i个市第j个三级指标的标准化后的数据;Pi表示第i个市的人才聚集效应综合指标值;i=1,2,3・・・11;j=1,2,3・・・20 )可得山西省11市2008、2007、2006三年的人才聚集效应综合指标,结果如表3(见下页)。
将表3中的数据做一个简单的平均,可以得出山西省各个地级市人才聚集效应三年平均发展状况的排名,如图4(见下页)。
2.计算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将已标准化的城市创新能力数据带入公式Ri=∑M’ij×Yij(其中M’ij表示数据的第i个市第j个三级指标的权重;Xij表示第i个市第j个三级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Ri表示第i个省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值;i=1,2,3・・・11;j=1,2,3・・・20 )。山西省11市2008、2007、2006三年的数据计算结果如表4(见下页)。
同样地,将表4中的数据做简单的平均,得出山西省各个地级市城市创新能力三年平均发展水平的排名,如图5所示。
3.两大综合指标的相关分析。本文线性相关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分析两大综合指标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选取Pearson法。将表3和表4的数据代入SPSS17.0进行相关性分析。
将山西省11个市的综合指标输入SPSS分析软件,可得出山西省内人才聚集效应与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度结果,如表5、表6、表7所示。
由表5、表6、表7可知,人才聚集效应和城市创新能力总体上存在强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性值表示人才聚集效应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贡献度大小,可知三年中,2007年,人才聚集效应与城市创新能力的相关的最高,2008年的最低,说明近两年人才聚集效应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尤其是创新力这一方面略有下降趋势。如图6直方图所示。
(五)人才聚集八大效应二级指标与城市创新力综合指标的多对一分析
1.计算人才聚集八大效应二级指标。将已标准化的人才聚集效应数据带入公式Aik=∑Mij×Xij(其中Mij表示第i个市第j个三级指标的权重;Xij表示第i个市第j个三级指标的标准化后的数据;Aik表示第i个市第k个人才聚集效应二级指标值;i=1,2,3・・・11;j=1,2,3・・・20;k=1,2,3・・8)。
2.人才聚集八大效应二级指标与城市创新能力相关性分析。把计算出的人才聚集效应二级指标值代入统计软件计算可得结果如表8~9。
由表8~9可知,除了激励效应和规模效应之外,人才聚集其他六大效应均与城市创新能力存在强相关性。将这八个效应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贡献度以图表形式表示如下(见图7)。
通过每年横向对比可以看出,人才聚集不同效应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有着较为显著差异,说明人才聚集的各个效应发展不平衡,有些效应如激励效应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三年的纵向对比可知,激励效应和规模效应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较小,相关性较弱;而创新效应和时间效应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持续较大,相关性很强。可以看出人才聚集这两方面的指标对整个山西省的市级创新力有主要影响。
四、提升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山西省人才聚集效应综合指标和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的一对一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创新力的发展与人才聚集效应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人才聚集效应对城市创新力有巨大促进作用。
由人才聚集八大效应与城市创新力综合指标的多对一分析可知,山西省各地级市的人才聚集激励效应和规模效应没有充分发挥。首先,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完善奖励办法,给予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丰厚的奖励。其次,通过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引进出色的创新型人才,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速度与规模。
从人才聚集效应和城市创新力的排名可以看出,就整个山西省而言,人才聚集度和城市创新力的发展都是以省会太原市为龙头,而其他各地区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出现了一强多弱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局面。因此,从山西省长远的发展来看,要促进山西省各地区人才聚集和城市创新的协调发展,加强太原市与其他各地区的“强弱对话”和各个地级市之间的“弱弱合作”。形成以省会太原为主,多个地区共同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