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以人为本规范科学发展向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对以人为本的涵义进行论述时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立足于解决我国发展实践中碰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提出来的。它与新世纪新阶段新时代的发展主题相契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对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容。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制约和规定着对科学发展观其他内容的理解。
  一
   马克思说过,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丰富的普遍性的需要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从内涵上说,以人为本应当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指导思想和最高目标,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尽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内蕴着“以人的生存需要为本”和“以人的享受需要为本”的内涵。人的需要是人对自身之外的一定客观事物的需求。它作为人的本性,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原初动力。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由此才有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一切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全面发展。人的需要三层次论决定了以人为本的三个层次:以人的生存需要为本,以人的享受需要为本,以人的发展需要为本。
   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即人为了生存而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这些物质生活资料是人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由于个人肉体组织的存在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任历史时需要确认的第一个事实,“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其他“创造历史”的活动。因此是个人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社会最基本的活动。尽管个人和社会的历史活动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就是个人通过参加生产活动,给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获得个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生存需要。从社会来说,给社会成员创造劳动机会,就是保障其生活资料的来源。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劳有所得,从而饥有饭吃、寒有衣穿、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由此建立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都是以对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满足为基本目标的。
   享受需要最根本地是在生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通过劳动交换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需要。社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能够超越生存层次,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实现对人的享受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从与生存需要的对比看,它反映的是在生存问题解决之后,人们不再满足于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在此基础上追求物质生活资料的高档次、高质量和美观,在精神上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陶冶。从社会来说,社会已发展到这样的状况,人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后,人们还有一部分自由时间,不仅身心能得到一定的放松和休闲,而且能从事精神文化的创造,由此就产生了一种享受生活的幸福的体验和感受。
   发展需要是人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提高和发挥、发展自身各种能力、整体素质和潜能的需要。这一需要是人的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阐述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的特征时说:未来新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它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那里,我们才会看到人的发展本身被当作目的后,人的创造性才能、创造性素质、创造性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发展,人的个性的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感受到“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
   反观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目的因而促进了人的发展的状况。但总体来看,人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达到满足一定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目的的手段,因而人本身的发展处于片面地、畸形的、不充分发展的状况。回顾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会看到,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更是一个社会范畴和人文范畴。科学发展观提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科学发展不能脱离开发展的人本向度,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文明发展最终应该体现在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上。
   从以上的论述看,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为基础,以期通过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和谐性,构建符合当代中国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科学发展过程。
  二
   马克思说:生产方式不只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在更大程度上就是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个人是什么样的,有怎么样的个性,发展到什么程度,决定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由此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于个人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又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决定于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现阶段,在我国,对于2000万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言,以人为本首先是以满足其生存需要为本;着眼于达到总体小康的状况看,对于大多数人口言,应该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享受需要为本和以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为本。必须处理好以人们的享受需要为本和以人们的发展需要为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物质资料一定的条件下,过多地用于满足享受需要,就会影响发展需要的满足,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反之则反。有位我国台湾学者在谈及新中国成立后二三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成就时感慨地说:新中国的建设者们是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取得了别人三辈子四辈子都未能够取得的成就。那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声音响彻全国。人们正是依靠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勒紧裤腰带搞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享受需要,才为改革开放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奠定了新的坚实基础。但是,从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的结合看,必须注意使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之间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




   从精神实质上说,以人为本提出了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本质要求。人道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人,关心人,捍卫人的尊严,爱护人的生命,提高人的地位,高扬人的价值,使人能够遵循人作为人的本性生活。这既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看,目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一些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中,还存在着非人道的现象,需要我们在贯彻以人为本过程中,着重强调弘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根据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人务实、功利,过于注重物质享受和对金钱追求的现象,应强调提高人的地位;根据一些地方出现的不是物为人服务,而是人为物服务,物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物,不重视人,只重视物,“人”与“物”关系颠倒的严重物化现象,应高扬人的价值。温家宝总理在论及科学发展观问题时多次指出,要通过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生活得更有尊严。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理应使每个人都能体面劳动,人格尊严都受到平等地尊重,由此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更好更快发展。
   以人为本强调人民利益的至高性,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和谐性。这一切实现的基础是利益共享,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是问题的关键。社会和谐,人和是实质,利益和谐、利益共享是基础,是关键。曾几何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原有利益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于在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合理差异和互惠互利基础上对社会共同利益公平享有的合理的体制机制,以至于造成处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从事不同职业中的不同人群,甚至处于同一社会阶层、同一区域、同一行业、从事相同职业的不同个人,作为利益主体不能够平等地享有社会共同利益,因而不时出现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收入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腐败问题突出,以至于利益冲突日益凸显、突发群体性事件增多,出现严重的社会不和谐。核心问题就是没有实现利益和谐和利益共享。没有利益的和谐,就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人和,更不会有和谐社会。因此,在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分配权力、财富、机会、收入、职位以及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一切社会物品,使人们能够按照某种公正的程序平等地获得其社会生活必需的那些社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获得其提高人的地位、捍卫人的尊严所必需的社会权利,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和谐,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是使普通群众活得有尊严、体面生活的重要基础,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对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引领广大人民不断超越低层次需要,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超越物化状态,走向意义生活,不断提升人的生活境界,致力于创造更高层次的幸福生活;不仅要以民生幸福为价值目标,实现从衡量经济增长指标的GDP崇拜到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感受和体验的国民幸福指数的GNH的转变,更多人文关怀,而且要有宽阔的视野,要着眼于宏观调控分配原则公平,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不同地区、阶层、人群的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着眼于市场引导标准公平,从发展的观点考虑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切实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使市场经济成为利益分配公平的助推器,着眼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共享与普惠为基点,努力实现城乡劳力就业机会公平,公共生活领域的利益公平,兼顾各方利益,由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动态渐进实现利益和谐,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