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供应链绩效评价综述

一、一般供应链绩效评价
   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作实证研究,很少探讨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概念。Maskell{1}较早地讨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他从供应链管理中制造战略、需求变化、时间性要求和合作机制四个方面研究了评价问题。Bowersox{2}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一种具备总体透视衡量功能的系统评价方法,能衡量供应链总体的绩效,即能适用于功能组织,也能适用于行政机构。Thonemann{3}在此基础上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应强调信息的共享程度。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在供应链绩效评价内涵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马士华{4}较早提出可以从供应链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综合绩效三方面来度量。
   目前国内学者公认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概念表述如下:是指紧扣供应链整体目标,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按照一定流程,对各个环节(特别是核心节点企业)运作是否高效以及各环节间关系是否协调进行度量{5},关键是评价供应链能否增加价值,关注供应链的长期发展能力。
   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以及后期优化工作可以识别并加强供应链的优势环节,培育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链条,撤销绩效性差或无绩效的链条,增强整体竞争力。目前关于供应链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随着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日益成熟,国内外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如Lummus等人{6}从供应、过程管理、交货运送和需求四方面提出了主要考核指标。Beamon{7}从定性角度如柔性、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和定量角度如财务状况、顾客响应能力等构建评价指标。Morris{8}提出用成本最小化来衡量供应链效率。Gunasckaram{9}从战略、战术和操作层三个方面来衡量供应链绩效。徐贤浩{10}则提出了以下评价指标: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指标、供应链总体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中国供应链协会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参考模型(SCPR){11}。SCPR由五大类指标组成,包括订单反应能力、客户满意程度、业务标准协同指标、节点网络效应指标、系统适应性指标。
   虽然众多指标体系不尽相同,但存在共通之处,即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流程,更为集成化,并体现前馈性。具体来说,选取的指标多维化和跨节点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在我国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指标。是指能衡量供应链的当前营利性的评价指标,包括收益、利润和资金利用率三个方面。如现金周转率、资产周转率、供应链资本收益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包括供应链通信、采购、库存、质量和交货失误等方面,它反映供应链运营有效性和成本集约型)、客户销售增长及利润等。但与此同时,供应链绩效与财务的挂钩主要是基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对未来盈利能力考虑较少。
   (2)价值维持指标。是指考察供应链盈利的持续能力的评价指标。
   ①客户管理有效性的度量。客户的需求满足程度是用以调整供应链经营方向的重要依据。这类指标包括订单完成的总周期、客户保有率、客户价值率和客户对供应链柔性响应的认可度等。客户价值率是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值与导致客户发生的成本的比值,即:
   客户价值率=服务评价值/获得每份订单的成本。
   客户对供应链柔性响应的认可度,一方面反映客户能否自由地提出个性化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客户是否认为这种个性化的要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响应。
   ②供应链内部运作效率的衡量。客户绩效指标很重要,但其必须被转化为供应链内部流程绩效指标,只有这样,供应链内部成员才会对各自的运作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作相应改进。这类指标如生产时间柔性、产品最终组装点、供应链有效提前期率(可细分为响应时间和增值活动总时间)、供应链目标成本达到比率等。
   (3)价值驱动因素。是指分析供应链盈利的增长潜力的评价指标,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价值。
   ①内、外部资源整合程度的度量。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应加强合作伙伴间的信息共享,优化节点企业间的相互关系,集成合作伙伴。如共享数据占总数据量的比重;又如王国文{12}根据供应链层次结构模型,提出了相邻层供应商评价法,即通过衡量相邻下层节点企业对上层节点的综合满意程度,最终用户满意度是一层一层推算出来的。颜泽贤{13}给出计算公式为:
   最终用户满意度=α×零售商准时交货率+β×产品质量合格率+λ×(实际产品价格/用户期望产品价格)
   式中,α,β,λ为权重,且有α+β+λ=1
   张炳轩和李龙洙{14}分析了动态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和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据此建立了动态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霍佳震,马秀波{15}站在集成化的角度,分别从整体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及分销商这四个方面,给出供应链在组建期、运行期和解体期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价指标给出了量化的方法和公式。
   ②动态改进能力的衡量。对供应链系统是否具有不断改进、创新的机制的考察也至关重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供应链系统应能适时更新产品及流程设计、重新定义核心价值。这类指标包括新产品研发循环周期(可细分为节电器也零部件循环期和核心企业产品循环期)、新产品产销率、新产品产需率、流程改进效率等、。
   2.评价方法的研究。根据供应链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供应链整体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和就供应链某环节的评价方法。虽然评价对象不同,但是核心思想基本相同,因此可以放在一起讨论。常用的定性方法有:专家打分法、指标体系法,标杆企业对比法,以及各种定量方法如数据包络法、模糊评价法、BP神经网络等。如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面,多采用模糊评价法或多目标优化法。
   路应金、江黎黎等{16}针对集成化供应链,并基于对客户服务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衡量实现客户服务承诺程度的区间数线性规划方法。并通过引入系数,将区间数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参数线性规划问题。
   梁浩和王渝{17}、常良峰{18}、刘春林{19}、李一峰{20}等均采用基于供应链仿真与模拟的评价方法,该方法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供应链诊断、优化的方法。
   Ross等{21}构建了基于Benchmarking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标杆企业的确认。但由于我国供应链管理不够成熟,很难在国内找到合适的标杆企业,同时国外企业可比性又不高,因此这种评价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是一种相对效果评价方法,但这种方法在目前的使用中是需要将输入和输出给予确定值。而供应链的可靠性指标等是随机变量,因此需要对数据包络法方法进行修正。
   3.文献评述。
   (1)评价指标设置的不足。从指标反映的评价内容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现行的评价指标更多是关注某些节点企业内某个职能部门或者员工的绩效评价,较少对企业业务流程绩效进行评价,更缺乏对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进行衡量的指标。另一方面,现行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事后绩效的分析,缺乏实时的评价分析,即前馈性较低,从而导致当偏差出现时,损失也往往相伴而生,且难以挽回。




   从指标的设计角度来看,现有评价指标过于庞杂,重复现象较多,整合性欠缺,针对性不强{22}。
   (2)评价方法的不足。评价方法较多采用定性和简单定量的方法,比如指标打分法、平衡记分卡法、标杆企业对比法、模糊数学评价和专家评价法{23}的计算方法等。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比较粗略,目的性不够突出;二是缺少灵敏度分析,不便于分析出对供应链系统有较大影响的指标,从而不便于直接指导供应链的优化;三是鲜有将供应链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综合的评价方法;四是静态的评价方法很多,而时序性评价的较少,对于动态供应链如何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价的研究也较为欠缺。
   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传统供应链必然走上“绿化”之路。因此,我们必须实施一套完整的绿色管理方法,而如何进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我们可以识别出影响系统运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从而为绿色供应链运作进行整体最优,降低对环境的负影响至最小。然而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仅近10年时间,而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也才刚刚兴起,还处于探索阶段,成果较少。
   1.评价指标体系加入绿色考量。众多学者从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角度进行了研究,均是在一般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融入了对环境的考量。绿色供应链评价中的绿色水平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即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1)显性“绿色”指标。将在传统指标体系中单独新列出的“绿色水平”指标称为显性“绿色”指标。如赵丽娟和罗冰{24}根据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和环境管理标准设计了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供应链流程的环境影响度、供应链的能源消耗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性、环境声誉这四个方面,并继续细分形成一个二级指标评价体系。黄国青和华凤燕{25}、郑任和白勤虎{26}等从财务状况、业务流程、顾客服务水平、成本费用和环境绩效五个方面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孙晓博{27}、包菊芳{28}等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指标。方青和邓旭东{29}在参考许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通用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了信息共享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共7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了28个二级指标。
   在指标体系中进一步融入对合作伙伴绩效水平的考量。如张敏顺和吴洪波{30}在上述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对节点企业关系衡量的指标。赵书华和谢兴云{31}、张华伦和冯田军{32}等依据环境管理标准IS014000系列,结合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在环境总指标下设计出具体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绿色水平和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三个方面,并分别设计了各自的二级指标。曹敏和范佳静{33}从顾客导向评价、供应链密切度评价、核心企业绩效水平评价、供应链绿色化评价四类指标入手,建立了多层次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2)隐性“绿色”指标。值得注意的是,绿色供应链绿色水平的评价,必然会对其他传统评价指标带来影响,如顾客满意度、新产品研发循环周期、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必然得融入对绿色水平的考量;顾客除了对产品质量、响应时间等有要求以外,还会关注该产品是否环保。又如对绿色供应链成本评价,不能仅仅考虑采购、库存和质量等的成本因素,还应将用于产品回收处理费用,无害原材料的选择成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环境治理费用等纳入成本的考核范畴,而成本范畴的扩大必然会进一步对供应链的收益、效益等造成影响。
   2.评价方法源于对传统供应链的总结。因为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而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源于对传统供应链的理解和总结。
   ScottD.Jolmson{34}利用平衡记分法原则识别并选择了环境绩效指标,得出切合实际的评估企业环境绩效的平衡记分法法。J.Sarkis{35}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进行了评估,他还详细介绍了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要素和成分,并指明了它们的之间的关系。M.H.Nagel{36}则对电子企业环境绩效评估进行了讨论,构划了一个新的环境企业模型,同时他还利用了标杆企业环境绩效的新方法管理企业环境绩效。汪波、申成霖{37}在J.Sarkis的评价模型基础上,从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等四个基本维度,采用基于差距分析法的标杆测评,评估了供应链的绿色度。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模糊评价法,如张敏顺和吴洪波设计了绿色供链绩效模糊评价算法,并做了实例分析。孙晓博、黄国青和华凤燕等均分别运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群决策方法,建立了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另外,阮略成{38}在供应链SCOR模型的基础上综合扩展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记分法而建立了绿色供应链平衡记分法;而后又结合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多目标多准则的特点,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函数的层次分析模型。
   3.文献评述。关于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1)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从内部绩效评价角度和外部(合作伙伴)绩效评价角度的研究相对成熟,而从整体绩效评价角度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进行的评价,由于涉及的因素和方法非常庞杂,因此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相对落后于内部与外部绩效的评价。而由于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受到供应商、分销商等各个不同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如何协调各节点企业的收益以及避免冲突内耗,成为接下来绩效研究的关键点。
   (2)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定量模型也鲜有建设性的方法,大部分的研究都侧重于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面,未能有效结合指标体系构建数学定量模型,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