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讨论
一、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不足
首先,理论研究以及创新工作做得不够,思想上的重视程度等还有待提高。由于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研究甚少,致使事业单位某些管理人员在工作思路、管理方法上未能应用最优,最先进的方法进行管理。具体说来,一是不够重视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某些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重视有形资产、忽视无形资产,重在使用、轻于监管等现象,从而对国有资产监管力度不够,甚至使其丢失、损毁、闲置浪费等,降低了国有资产的利用率,无法最大程度的体现以及发挥国有资产的价值。二是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不清。目前,事业单位都面临着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让国有资产保值以及增值的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应当与时俱进,不但更新观念,采用先进的方法,让自己的工作做得出色而完美。结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效益、结构、规模、质量等,提高服务的质量,保证监管的有效性与严肃性,才能够让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其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资产处理以及购置上随意性较强。当前,很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购置费用是财政支出的,因此,一些单位每接受一项工作就购置一次办公用品,重复购买的现象比较严重,增大了支出成本;部分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维护以及保养工作不够重视,降低了资产的时效性,提高了维护成本;而还有一些单位申请高额专款买回的设备却很少使用,这些资产购置以及处理上的随意性体现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
再次,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一是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对国有资产的数量、价格等没有进行准确的核算,一些购置的资产未能列入固定资产范围之内,某些单位对捐赠的款物等未纳入会计核算,最终却被个人挪用,而有些单位明细账与总账不相符合,致使账外资产现象严重。二是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管。审计部门只是对单位财务收入与支出进行核查,对国有资产使用以及管理方面未能核实,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策略
(一)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想要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做好,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条例与细则,严格按照规定行事,将各国有资产管理部分的权责进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工作目标与肩上的责任。有效避免各管理部门职能上的交叉与重复,使各部门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奖惩分明,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职能进行全面了解,层层负责,共同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做好。对国有资产的配置、程序以及具体方法应当做详实的规定,做到有章
可循,防止个人挪用与重复购置等现象的发生。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追究责任到人,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等制度,对国有资产的购置申请、日常管理、使用、购置、调配、评估等环节进行一系列详细的规定,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者与使用者的责任心与规范意识,依法管理,让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二)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进行必要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
对任何一种资产来说,资产使用是其发挥自身价值的最佳时刻,也是资产运转中最为关键与重要的环节,事业单位应当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等建立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将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具体化,将权责界限清晰化。具体说来,一是建立一套资产管理专人负责制。对国有资产的统计报告、实物管理、帐卡管理等常规工作做到位。二是制定单位法人代表责任制度。三是建立起对国有资产定期盘点的制度。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自身所使用、占有的国有资产做到心中有数,对其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查,仔细核对卡、账、实物等,使其相互吻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建立一套国有资产使用者的责任制度。将资产的使用地点、使用人物等信息进行准确而及时的记录,从而有效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个人将其占为己有或者不爱惜国有资产等行为的发生,做到权责分明。
此外,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相关部门应当提高工作水平,借助先进的方法与思路,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抓到位。如,管理部门可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效益进行及时的分析与盘点,最大限度的挖掘资产潜在价值,防止资产闲置而造成的浪费,促进资产合理流动,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对闲置的资产以及工作中用不到的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理,尽量减少单位资金的不合理支出,以及对闲置资产的维护费用的支出等。
(三)提高认识,重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思想是指导一个人的言行的,只有思想上重视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强化了,才可能制定出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才可能在管理工作中明确自身责任,积极创新,开辟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对离任干部的经济责任依照制度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查,对其任职期间的资产流动情况进行如实反映,在离任交接时不可交出“马虎财”,接任者不可接着算“糊涂账”。对那些收支数额较大的资金分配等问题,国有资产管理者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将经济责任审计、财政收支、预算执行以及决算审计等一系列活动联系起来,将任中审计以及离任审计等有效结合,加大廉政建设力度,使财政资产的使用用到实处,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四)完善资产处理程序,确保国有资产完整与安全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资产进行处理,这是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必要举措。首先,规范审批手续。对国有资产的处理应当先经过审批,再依照规章制度行事,个人无权进行自由支配与处理。其次,对资产处置的评估制度应当健全。国有资产在处理前应当经由财
政部门对其进行评估与审计确认,将其作为国有资产转让或者拍卖的最低价,防止国有资产低价流失。同时,对国有资产的出售等应当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精神,对资产的转让以及出售等应当以拍卖、协议转让或者投招标等形式公开。最后,当事业单位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或者当其合并、改制、分立之时,应当对其所使用、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盘查与清点,入册登记,交由财务部门处理以及审核,同时及时办好资产转移的手续。此外,对国有资产所带来的收益也应当进行规范的处理。严格根据收支两条线的思路与规定行事,将这部分收益划为预算管理的范畴之列。
(五)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直接实施者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以及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培养,使其认清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明确自身责任,提高业务水平,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做好。一是要对现有的管理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准,二是要对新生管理者进行业务上的培训,使其快速熟悉业务流程,明确自身责任。
三、小结
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国有资产管理者思想认识含糊不清、权责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所致,使得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只有转变思想,积极创新,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创新,才能够指导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止账外资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