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而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信。在会计行业,“诚”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恪守职责、一丝不苟,“信”是要求社会与会计行业之间要相互信任。会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能够及时提供客观、完整、真实、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具体说来,就是会计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业务经营的的实际情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客观、完整、真实的向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企业经营者以此信息为基础做出正确生产和管理的决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诚信缺失越来越严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假的信息披露
  一些公司管理层为了达到运作和管理的特殊目的,在公司成功上市后,故意或不愿意透露详尽、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年度报告的表述不够具体,不能充分反应有关信息
  上市公司所得到的高于面值的货币存量,投资者无法真实的了解这部分资金的用途,有相当数量的公司不能将募集到的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透明。
  (三)信息披露不及时
  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天,上市公司应完成会计报告的编制,并报送中国证监会。但是,能够按时报送会计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期报告信息披露过于随意,隐瞒重要数据
  不能在报告中提供以往同期的相关和重要数据,在一些上市公司的报告中普遍存在,正是由于这种只顾公司利益行为,导致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无法对比,不能明确分辨公司的发展趋势。
  二、浅析上市公司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道德准则规范还没有形成,原有的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便逐渐出现了会计诚信的缺失的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因素造成这些现象:
  (一)不健全的市场体系
  由于诚信激励机制较差,人们的荣辱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使我国的会计诚信危机愈演愈烈。目前,我国的信息披露机制并不完整,市场信息的不完善导致信息缺乏、市场信息的传播速度缓慢,品质好的商誉无法迅猛而全面的传播,会计诚信缺失者又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而目前,我国国情的特殊性造就了我国的市场具有鲜明的特点,市场并不具备诚信保证机制,不法商贩不能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因此,建立有效的诚信监督机制在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诚信保证机制和社会化诚信机制缺失的现状下变得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二)不健全的信用制度体系
  在我国,企业信息大多掌握在工商、税务、海关、银行等部门和机构手中,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信用信息不公开开放的问题。企业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却无从查询。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及市场体系的有效监管机制的不健全,税收制度、金融制度、投资和融资体系有很多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活动缺乏制度约束,究其根本,正是由于诚信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诚信是制度体系的反映和体现,“企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不稳”,没有诚信的支撑,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有序的信用体系必然以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产权制度的完善是达成交易的必要条件,并直接影响着正常信用关系的形成。产权不明晰将导致行为主体无法准确的预见自己的行为成果,缺乏遵守信用的内在动力,从而产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市场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且身份不独立
  在会计行业,会计人员不仅要求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求高尚的职业道德。一般而言,会计人员都愿意恪守职业道德,不希望做一些如做假账等其他不守信用的行为。但实际上,会计人员受聘于企业管理当局,其升迁、奖罚的权利都在管理当局者手中,作为被管理者的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程序中并没有独立地位,往往会受到管理当局的干涉和制约,在出现管理当局者利益与所有者利益甚至国家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往往会选择有利于管理当局者利益的处理方式,按企业管理当局的旨意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这便会危害到国家及相关投资方所有者的利益,会计诚信危机也就顺理成章的越来越严重。
  (四)会计诚信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对会计诚信缺失导致的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不够
  我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中并没有对有关惩处因会计诚信缺失的造成的不当行为做出系统、完整、明确的规定与阐述,存在一定程度的立法空白,使得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情况广泛存在,无法起到有效遏制会计造假的作用。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的奇怪现状是造假者往往获利丰厚而遵纪守法者利益严重受损,长此以往,驱使那些原本讲求诚信的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也走上造假之路。另外,对于会计失信的法律责任太轻,在我国目前信用制度不完善的状况下很难达到惩治违法行为的目的,虚假会计信息成功后的回报远远高于成本,无形中助长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和蔓延,造成会计诚信危机的产生。
  三、解决上市公司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法律保障支持,将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和个人信用法律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
  完善以法人治理机构为核心的产权制度,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建立以股份制为主的多元化产权体系,改变“大权独揽”,推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使股东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形成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契约关系,进而形成真实财务报告需求主体,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

从体制上消除会计造假根源。
  (二)建立诚信信息平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惩会计违法失信造假行为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工作中信息表露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从内因看是源于上市公司的好处驱动,从外因上看在于监管不力。上市公司作为经济主体,信息表露失真主要还是看违约成本的高低。现行的会计准则中,针对民事补偿责任的执法力度不够、处罚的方式及处罚的对象发生缺失与错位。对此,立法者应当本着诚信约束和监管执法有机统一的要求,总结近年来依托诚信档案、实施诚信约束的实践经验,制定专门的诚信监管管理办法,在工作中进一步创新和探索实现有效的诚信监督、管理与约束的措施、办法和机制。对藐视法律者严厉打击,提高造假者的违法成本。
  (三)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大力宣传会计诚信理念
  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应当适时推出并不断完善会计人员诚信信息公开查询制度,有效形成不同层次、针对不同情形、采取不同方式的失信行为惩戒约束机制,逐步在行政许可、日常监管、业务创新等领域推出诚实守信的正面激励措施,引导会计人员遵规守法、诚实守信。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使会计诚信理念深入人心,优化诚信环境。
  诚信——是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业存在的重要价值。会计工作的生命及旺盛的活力都需要诚信来维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使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自觉做到,坚持原则,不做假账,无论面对单位、负责人、社会环境,都坚定适当的处理好“外部法律法规与内部会计控制、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金钱与地位、违法与守法”的关系。这样,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对会计工作者的期望和信任,重新唤回社会公众对会计行业的信心。21世纪以来我国的特殊国情下社会对日益重要的诚信的极大需求,也决定了会计人员只有时刻用诚信这种职业道德及理念来武装自己约束自己,才能给会计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会计工作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