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关于搭建金融平台优化商业模式的政策建议

过去十年,我们在无数案例中看到了商业模式的威力及其孕育的惊人创造力。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转型与升级的紧要关口,商业模式创新已被赋予更多的期待。对于目标客户为中小型节能企业的低碳产业园区而言,经历着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以及新一轮全球经济衰退的双重考验,传统而单一的发展模式压力重重。因此,搭建金融平台以优化商业模式刻不容缓。
  一、低碳产业园区经营现状及困惑
  (一)节能环保企业普遍表现为实力偏弱的小微企业
  截至2009年,我国专业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约有400余家,但资本金过亿元的不超过10家,且大多只能提供单一技术的节能改造服务,尚无法上升到国际大公司所提供的总体解决方案层面。同时,由于节能环保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非常充分。如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前三名企业行业集中度仅为6%;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过万吨的企业仅5家,行业集中度不足8%。而发达国家的这组数字分别为40%和30%左右。因此,低碳产业园集聚的节能环保企业普遍实力偏弱。
  (二)低碳产业园的运营模式基本表现为传统商业模式
  目前低碳产业园的建设招商模式基本表现为:融资——建设——销售回款。虽然经过几年的开拓积累,已形成一定规模。然而,当宏观经济发生变化以及货币政策收紧时,园区项目显著表现为建设期融资难度较大、销售回款期收款压力巨大,整体表现为资金压力较大、盈利能力偏弱,难以实现企业快速的滚动式发展。虽然企业一方面加强工程管理以期加快建设进度、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开辟各种渠道进行多种形式招商、加快资金回笼。然而,在始终无法解决企业自身盈利增长点以及客户作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情况下,这些传统的管理办法在强大的经济环境面前收效甚微。
  (三)困惑:如何破解低碳产业园的发展瓶颈并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从小微节能环保产业的融资需求出发,现有金融机构对于低碳园区及相关产业缺乏对应的金融产品及政策,所谓“绿色信贷”之类的行业信贷多停留于概念阶段。从低碳产业园的运营融资环境而言,国家在信贷行业分类中往往将低碳园区建设类的节能建筑行业视同于房地产。因此,当国家实施房地产信贷政策紧缩时,经营低碳产业园区的企业融资环境比较艰难。在

不改变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资金问题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困惑背后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低碳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一直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融资渠道和办法也在不断扩展,然而目前尚不能较好地解决产业园自身以及入园节能环保企业的融资发展需求,尚不能有效地集合金融力量助推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主要原因如下:
  (一)从低碳产业园自身而言,未形成系统的创新融资模式
  1、企业重视主业经营发展的同时,尚未充分运用资本运作及投资类相关手段,以期与主业形成良性互动
  在全民PE的大环境下,没有资本运作类项目为主业输送超额利润及现金流,则主业本身的积累是长期而缓慢的,快速发展的目标也较难以实现。当融资环境恶化而规模扩张机遇来临之时,该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
  2、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运用比较单一和零散,未能形成系统及合力
  目前企业无论对自身融资的需求、还是对园区内客户的融资需求,往往应用的都是单一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并且由于金融服务几乎完全依赖于银行,因此融资渠道单一及融资风险较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从融资大环境而言,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足
  1、园区内小企业客户在银行信贷融资中始终处于弱势,该问题的突出表现直接影响了销售回款的资金流及经营业绩
  实践表明,虽然各大银行纷纷成立了中小企业业务部力推小企业贷款,然而在整体银根紧缩的现实面前,小企业始终很难抢到贷款额度。何况大量中小企业并不能完全满足银行传统的贷款条件模式、或者无法承受颇费时日的银行审批流程。
  2、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雄厚的民间资本暗潮涌动
  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金融创新在现有体制下始终是难点,并且缺乏内生性动力,所谓金融创新往往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阶段,甚至只是简单的名称变更。而对民间资本而言,逐利和创新是其显著特点。在房地产业遭遇长期坚定调控的大背景下、以及“国进民退”等制度性壁垒的确立,直接导致民间投资领域匮乏,进而导致民营资本去产业化,并在逐利本性驱动下直逼金融灰色领域。于是,民间高利贷狂欢、影子银行膨胀、承兑汇票迷局扩散,等等。以温州为典型的金融乱象时时浮出水面。在这冰火两重天的背景之下,如何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不足、如何聚集并引导民间资本的合理投向,是有效集合金融力量的关键问题。
  三、关于搭建金融平台优化商业模式的探讨
  针对产业园经营现状及目前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围绕搭建金融平台助推商业模式优化的课题,相关政策建议探讨如下:
  (一)国家层面
  建议国家应从战略高度细分传统金融机构中的客户行业分类,将节能园区类的节能建筑行业从房地产行业大类中划分出来,与节能服务行业、环保行业等一并归为享受优先、优惠政策的国家鼓励性行业,以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战略配套。

同时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针对节能环保行业在金融产品创新、担保形式多样、审批手续简化等方面提供适合行业特点的创新,并且,在机制上和考核上为金融机构注入动力。此外,国家还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的金融投资热情,规范其渠道及方式,以成为国家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也利于成为企业金融平台建设的生力军。比如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鼓励及业务逐步放开的政策,需进一步深化并加快发展的速度。



  (二)企业层面
  建议企业应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金融平台建设对于优化商业模式的助力功能,并且作为长期的战略布局进行筹办运营。目前国内不少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构建这样的金融体系,作为节能行业这类急需创新力的朝阳产业而言,尽早的搭建平台将为企业的商业竞争增添有利的砝码。
  (三)金融平台打造建议
  1、提供组织制度及人才保障,在战略规划、风险控制、专业水准等方面重点关注
  从大型集团搭建金融平台的经验表明,这一系统工程的打造不可操之过急,只有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认真布局,并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则这一系统创新工程才有可能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
  2、打造丰富产品池,汇集国家金融产品及民间资本资源
  金融平台的内容之一是汇集各种可操作的金融产品资源。经过专业性筛选后纳入体系的产品可涵盖适合中小企业的各类传统信贷产品,还可包括信托、债券、基金等等。同时,还可通过打造IT平台,借力将产品池以市场细分的定位进行推广,以实现“有限客户”的“无限化”。
  3、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尝试以小贷公司为核心,以发展的眼光打造金融上下游产业链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准金融机构,经过几年试行以来正迎来逐步开放的政策。浙江省作为全国率先的试点,在2011年11月颁布的最新文件中,已明确鼓励小贷公司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当小贷公司逐步获取相应政策后,产品池中的金融产品则可望顺利融入公司业务),同时明确指出发展一批优质小额贷款公司获取金融牌照,甚至鼓励有条件的小贷公司通过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因此,虽然小贷公司的组建和运行比较复杂,规范性条款颇多,行业洗牌和竞争也比较激烈,同时还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密切相关,但其从实质上实现了规范民间资本合法投资的功能,是符合国家政策及金融布局引导方向的。对于公司涉足金融领域也具有战略意义。此外,以小贷公司为核心,自然派生出的金融上下游产业链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4、打造金融产业链上游业务——金融咨询及管理咨询服务类业务,增强园区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在节能园区规划的配套服务中,金融服务本就是吸引客户、体现差异化的园区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实践过程中,园区组织的银企业务洽谈会等金融服务取得了客-
户良好的反响,只是未能形成体系。因此,结合小贷公司进行金融平台的打造将整体提升服务内涵,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在条件成熟时也可适时策划为低碳产业园新的利润增长点。
  5、打造金融产业链下游业务——集聚优质的投资孵化类项目,集聚多种形式的资本运作类项目资源
  虽然目前小贷公司的客户群并不完全与产业园客户群对应,但筹备具有行业特色的小贷公司并从发展的眼光考虑,可望解决这一问题。届时经过贷前调查、贷中跟踪等过程,我们可以监控并把握小企业发展状况,从而集聚一批潜在的资本运作项目资源,可望为园区主业开辟和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
  综上所述,作为聚集节能环保产业的低碳产业园项目,遭遇发展困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市场之手的资源配置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结合企业实际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