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建立经济本质安全体系方法研究
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企业常常处于相对不安全的市场环境之中,任何企业都必须时刻面对经济安全风险的挑战。为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始终处于本质安全运行的状态,建立经济本质安全(Inherent Economic Safety,简称IES)体系,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管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企业经济本质安全体系的基本涵义
本质安全最早来自于煤矿生产企业,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一种状态。具体包括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我们把本质安全的理念引申到经济活动领域,称为经济本质安全。经济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识别、分析、评价和预警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研究和总结风险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确保企业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状态。
经济本质安全体系是以良好的经济本质安全文化和审计监督为基础,以经济本质安全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为前提,按照收集风险信息、风险评估、实施控制、评价考核、管理改进的工作流程实施经济本质安全闭环管理,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经济本质安全体系模型如图一所示。
二、企业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识别和管控
(一)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建立经济本质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是实现经济本质安全动态化、前瞻化管理的前提。衡量各项经济活动是否处于本质安全状态,需要在确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业务,运行经济本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指标和环境信息,通过风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明确一定时期内经济安全风险的水平。
企业可以从经济领域风险信息的查找和收集入手,编制《风险信息调查问卷》,要求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收集风险信息,而且风险信息的收集范围要不低于员工人数的50%,同时考虑填《风险信息调查问卷》的范围应包括企业领导、部门中层领导以及一般员工,部门应涵盖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确保《风险信息调查问卷》有足够的覆盖面,尽可能多的收集企业风险。
问卷填列人员要认真查找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隐患,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维度填列《风险信息
调查问卷》。企业然后将收集上来的《风险信息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类,进行定量分析。考虑到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各层级对风险关注角度不同,在计算风险评估数值时,可以根据企业人员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评估权重,级别越高的人员,其权重越高。最后综合计算得出风险数值并绘制风险图谱。在风险图谱坐标轴中,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风险发生可能性大且影响程度高的风险即是企业的重大风险。
(二)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管控
实现对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管控,根本上是要对评估确认的重大风险实现有效管控,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重大风险设置经济本质安全指标,通过制定《经济本质安全指标预警监控表》来预警重大风险,建立各部门、各下属单位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经济安全管理责任制,使本质安全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承担,将责任自上而下分解至各个层面,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转,确保经济本质安全重大风险的可控、受控。
三、建立企业经济本质安全重点风险监督评价体系
监督评价体系是确保整个经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贯穿于整个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和运行监督评价体系可以及时校正在本质安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以确保经济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和执行的效果。
(一)监督评价程序
监督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评价准备阶段
评价准备阶段是指在年度评价项目计划经批准下达后,由评价部门在具体实施项目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特殊情况下,也包括领导临时交办的评价项目。评价准备包括组建评价组、准备评价资料等步骤。
2、评价实施阶段
评价实施包括了解内部控制整体情况、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编写评价底稿等步骤。评价工作组进驻被评价单位进行现场测试,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收集被评价单位经济本质安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
3、评价报告阶段
经过评价组讨论,并与被评价单位交换意见后,出具正式的经济本质安全重大风险监督评价报告,报企业管理层及董事会审议。评价组在评价结束后要对本次评价的有效性和评价效果做出总结,并对今后的评价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监督评价方法
1、询问法
为了解被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整体情况,可以对被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询问了解,具体包括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
2、书面文档检查
评价人员查阅被评价单位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如业务政策、业务程序、财务会计制度、组织结构图、岗位分工等,审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生成的文件,如账簿、
报表、凭证、记录、合同、报告等,检查其是否存在控制轨迹,以判断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3、观察法
评价人员在被评价单位的工作现场,观察有关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以确定其规定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严格执行,该方法适用于不留书面轨迹的内部控制,以及测试控制执行的到位程度。
4、穿行测试法
评价人员在每一类交易循环中选择一笔或若干笔业务,从头到尾检查其实际处理过程,以验证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四、建立企业经济本质安全考核与责任追究体系
建立考核与责任追求体系是经济本质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对经济本质安全的绩效考核,才能有效推动“企业可以做到永续经营不破产,超出经济风险可接受水平就是经济安全事故”这个经济本质安全理念的贯彻落实,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经济本质安全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从发生了事故进行责任追究转变到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追究,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企业经济本质安全监督与考核的对象为企业各部门和开展经济本质安全工作的所属企业。其中,企业总部各部门的经济本质安全工作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中,与部门考核测评体系结合,在现有的部门合作、团队建设、服务意识、工作效率、工作实绩等五项指标中,补充“经济本质安全”指标,共同确定部门的考核结果。企业总部部门考核激励机制可以采取百分制以及三级等级制(A、B、C)。
所属企业的经济本质安全工作纳入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与薪酬挂钩,作为确定所属企业经营者年度业绩薪金的考核指标中的一部分;经济本质安全工作考核指标并入“经营管理指标”中的分项指标,与现有的经营业绩目标考核值等考核指标,共同确定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指标的考核结果。
企业考核经济本质安全指标可以由经济本质安全职责和岗位设置、经济本质安全程序执行、风险有效控制三个分项指标组成,权重可分别设定为20%、30%、50%。评分标准可以参考如表一所示。
五、结论与建议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持续创新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与被动适应、服从监管式的管理不同,优秀的企业所追求的不是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本质管理的方式,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持续处于安全的状态。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实施经济本质安全路径,即建立和运行经济本质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和考核与责任追究体系这三大体系,实现并维持经济本质安全,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