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变化和实施准备
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是一种会计制度的演变,而且是其不断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弥补自身缺陷的动态过程。本文从新《医院会计制度》的修订背景及主要变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实施新制度的注意事项和具体实施要点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修订背景
(一)原有《医院财务制度》的不适用性
原有《医院财务制度》预算约束力不强,缺少严格的预算制约机制和具体措施,成本核算的有关规定过于笼统,对负债、对外投资以及固定资产购置等缺乏严格控制,采取医药分开的核算政策,不符合医院经济运行规律,也过于强化药品收支的作用,影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要改革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推进其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因此,为配合这一要求,医院会计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
(三)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明确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方向
旧的医院会计制度局限性日益突出,比如财务报告与分析体系不够完善,缺少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基本建设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和必要的财务分析指标等,无法满足医院管理者和其他报表使用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出新要求,亟待完善。
(四)医院科学发展、加强内部管理的迫切需要
医院的经济活动多元化,核算日趋复杂化,医院管理要求精细化,为达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有效利用资源,医院应通过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等内部管理措施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二、新制度修订的主要变化及亮点
新《医院会计制度》于2011年1月1日颁布,这是政府继1999年之后有关医院会计制度所做的一次改革。旧的医院会计制度在过去的时间里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以及医院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化环境下的医院会计核系统算显得更加复杂,2011年的《医院会计制度》是在兼顾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以下特点:
(一)根据职能定位,明确制度适用范围
本次改革明确了各财务制度的适用对象,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适用于政府举办的独立核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财务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等。
(二)落实医改意见,强
化预算约束
制度明确了“核定收支、超收上缴、定项补助、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以及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医院等管理主体在预算编制、执行和核定收支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约束与管理,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维护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促进医院规范运营。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尤其是报表体系更加趋于完整,医院财务报告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有关附表,这与企业的会计报表已经十分接近,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三)完善财务管理体制,规范财务行为
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其他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设置。在负债和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等方面严格控制,医院原则上不得借入非流动负债,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必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按照有关规定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严格结余管理,实行收入上缴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业务收支结余率,次均费用等控制指标,超收部分应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财政、卫生部门统筹用于卫生事业发展和绩效考核奖励。在收入确认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等方面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
(四)科学界定收支分类,全面真实反映医院收支及资产情况
改进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原制度43个科目,新制度52个科目。资产类,体现了固定资产净值。新制度将原制度下的“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两个科目合并为“医疗收入”一个科目,将“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两个科目合并为“医疗业务成本”一个科目。新制度的这一规定与新医改方案中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避免‘以药养医’的理念相一致。新制度规定“医院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除按照本制度执行外,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即医院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医院会计“大账”。另外,净资产类取消了固定基金、修购基金,增加了医疗风险基金。
(五)加强成本管理
制度一方面通过“在加工物资”科目,对医院自制物资的成本项目、成本归集和核算方法做了详细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医院将其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如科室成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等)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最后要求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呈报一系列的成本报表,公众可以通过医院披露的成本报表知道医疗收费是否合理的问题。
(六)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健全财务报告分析
新制度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和报表附注,规定了财务情况说明书至少应包括的内容,提供了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表的成本报表的参考格式,全面改进了各
报表的结构、项目及其排列方式: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费用总表,按照性质分类和功能分类分别列示医疗成本明细项目。这有利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此外,医院年度财务报告应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三、实施新制度的准备工作
为实现新旧会计制度的平稳过渡,医院实施新会计制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并重视成本核算,充分体现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一)资产负债的清查
对本单位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和核实。全面清查账龄超过3年、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并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对药品、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对应确认而未确认的资产、负债、应当在报经批准后,按照原制度规定处理完毕。
(二)折旧、待冲基金的确认
对本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原价、形成资金来源、已使用年限及尚可使用年限等进行核查,为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追溯确认待冲基金等做好准备。
(三)编制科目余额表
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共用六张表完成,医院应根据原账编制2011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新旧会计科目余额转换调整表、新制度下会计科目试算平衡表、追溯调整后的科目余额表、基建合并后会计科目余额表以及2012年1月1日资产负债表,为医院新旧制度衔接做好财务报表方面的准备。
(四)做好成本核算的准备
医院应指定专人负责科室费用的统计,以及待冲基金项目的管理和相关备查项目的登记,为成本计算工作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新医院会计制度的修订背景、亮点及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新医院会计制度,基本满足了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回归“公益”属性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需要,可以合理调控收入构成,优化收入结构,从而降低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