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一、产生会计失真的主要原因
  (一)会计报表失真的根本原因——两权分离
  对会计造假的原因众说纷纭,大多以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究。如果透过表象来思考这一问题就不难发现,“两权分离”才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两权分离”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运作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无论是资本的所有者还是运作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盈余最大化。但是,在实现这个最大化盈余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的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矛盾的最终结果是:经营者虚列成本,虚计收入,虚报盈余,会计造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二)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利益驱动
  造成企业如此会计造假的直接原因是利益驱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最大的驱动力。“利益”驱动人们经营,取得合法利益,也会驱动人们铤而走险,获取非法利益。会计造假这种铤而走险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为的是什么“利益”呢?首先是政治荣誉。有个别企业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不惜一切代价账上添彩、虚报产值、虚报收入、虚报利润。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缴税收的资金。其次是经济利益。有些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能上市,大肆包装财务数据,以合法身份“获得”上市资格。有些上市公司竞争意识不强,经营不景气,面对“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应暂停上市的政策,不是依靠强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解决危机,而是在单、证、账、表上做文章。在这种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有些企业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隐瞒销售收入、虚增销售成本、多提多摊费用。
  (三)监督不力是会计造假的间接原因
  我国的审计部门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但其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监督力量不足。最近几年我国企业不断增多,各项审计工作的监督力量不足,审计机构远不能满足当今众多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民间审计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已经成为审计监督的主力军,但其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可以说已不堪重负。第二、监督力度不够。国家审计的重点已经位移,企业的审计监督只能依靠内部审计和民

间审计来进行。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而民间审计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独立性问题,最突出的是资本经营管理者委托民间审计而不是股东大会委托民间审计,其监督的力度、监督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第三、市场竞争无序,使监督走过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三个层次的职责是明确的。国家审计主要是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仅对企业或部门内部实行监督;民间审计职责非常广泛,业务量也非常大,民间审计的飞速发展产生了监督市场的竞争,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打造品牌,擅自降低收费标准,甚至承诺“保证委托人不出问题”,视法律法规为儿戏,不负责任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造假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造假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成本、民事成本和刑事成本。行政成本包括停业、整顿、解散、吊销证照等带来的直接损失、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罚款等;民事成本包括因会计造假行为给国家、社会、个人造成的财产或其他损失的民事赔偿支出;刑事成本指对单位和个人的刑事处分和罚金。而会计造假的收益包括谋取的不正当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和需求。
  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督手段落后,监管人员不足,会计造假被发现的几率很小,即使发现,被追究的代价也很小,而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惊人。因此,会计造假成了许多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侵蚀股东权益、侵害国有资产的惯用伎俩。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真假与否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利益相关方的决策及其结果。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使得会计报告的数据不具有可靠性、真实性、有用性,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而且严重地削弱了投资者的信任度,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决策和调控
  国家对于整个经济市场要不断进行宏观调控,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发展。这就要求从各方面汇总数据,其中最为重要的即是各行业、各单位的会计信息,必须准确、真实、迅速,国家据此才能出台各项经济方针政策。一旦这些重要的数据失实,失真,就会误导国家相关部门的分析和判断,政策的制定就会偏离轨道,各种杠杆作用就会失调,经济泡沫加大,严重的就会导致整个经济市场的运转停滞和大幅度退后。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坚持财务创新,搞好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从以往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分析得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都是与企业内部经营者或者是企业的所有者的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想从根

本上解决好这一现象,首先就要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上减少这种不良利益关系,通过有效的会计体系改革,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减少了会计从业人员与所在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就是坚持财务创新,对传统的财务部门进行改革,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程序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业要想走上不断完善与成熟的道路,就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严格要求会计人员,用法律手段强制实施,杜绝各种不良行为的出现。并且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执行时要做到严肃认真,杜绝任何不法行为有机可乘,更不能让任何不法分子有利可图。当遇到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的会计信息失真,出现虚假账目等不法行为的时候要严格执法,并且针对这一情况做好相应的立法调整,适当加大处罚力度,这样才能起到警示其他不法分子的作用。在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联合执法,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与政府的相关部门一起做好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这样就能有效的杜绝各种不良行为的出现。
  (三)夯实诚信大厦基础,营造企业内部的自律机制
  打造会计诚信的大厦,首先要从营造企业内部的自律机制做起。企业诚信建设,不能消极依赖于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与制约,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会计人员中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观念,根据《会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规范会计人员自律行为的具体办法和制度;二要建立和完善独立审计规范体系,并做好内部会计监督,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舞弊隐患,规范会计行为,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企业会计诚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实现企业会计诚信的基石和根本。
  (四)做好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失真等现象的出现,所以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今企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就是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只有具有熟练与准确的会计知识,才能更好的做好这一工作,从容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次,就是加强职业道德水平与自身素质建设,会计公做关系到企业最重要的财务问题,所以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这样才能不为利益所动,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五)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提高会计信息失真成本
  我国法律还应针对会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制定相应的法规条款,对于一些投资人因为使用虚假的会计信息而造成的损失予以保护。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造假者的制假成本,剥夺其不当得利,使其造假不仅没有利益,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杜绝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