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赢盘镇彝族刺绣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意义及思路探究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滇中北部,是昆明市远郊县。撒营盘镇隶属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全镇国土面积524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278个村民小组,11268户,44924人。境内居住汉、彝、苗、傈僳族等多各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2%。撒营盘彝族刺绣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高的民族传统工艺。其华丽美观的图案在现今彝族服饰与彝族日常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
一、撒营盘彝族刺绣的特色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工艺,禄劝彝族民间手工刺绣工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且形式繁多,品种丰富,基本涵盖了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婴儿用品为例,就分有“达本”和“包本”两种。“达本”即用来包婴儿的厚布块,正面绣上花纹,里层衬进羊毛毡子。“包本”即背布,用于背年龄相对较大的孩子。长宽均为70—80厘米,背布四周架满各种颜色图案,中间部分用丝绒绣制花样,里层同样衬上羊毛毡子。再以彝族男装为例,彝族男装一般不分大人小孩,搭配都是一件褂子,一条筒裤,一双绣花凉鞋。所不同的是其尺寸大小不一。大人的着装有帽子、羊皮褂、而儿童则没有。帽子,彝语称“邪托组”,用羊毛毡子做成,故又称羊毡帽。羊毡帽有黑色、白色两种。其功能除了驱寒以外,还可作为容器用于饮水。褂子,布料多为白色、蓝色土布,前端共有五至九组布制盘扣,周围绣有各色花样,色彩艳丽耀眼。背面绣有老鹰,龙身或虎头图案,体现了彝族对龙虎等原始图腾的崇拜,同时也体现了男性雄健强壮的性别特征。裤子多为黑色,裤脚也绣有各色图案。凉鞋,彝语称“麻力维”,鞋底有白色毛边,鞋带和鞋品绣满花朵,做工精致,美观大方。羊皮褂用山羊皮缝制而成,耐磨抗寒适用于放牧休憩时使用。
二、撒营盘镇彝族刺绣发展现状
撒营盘镇是禄劝彝族刺绣工艺制作的集中地,因此从业人员较多。在禄劝县撒营盘镇,女子一般十五六岁便开始学习刺绣技艺,且开始独立进行刺绣制作。撒营盘镇自然村的成年妇女40%都掌握一定的手工刺绣工艺技巧,且以家庭为单位代代相传。目前,刺绣制作和销售也是当地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地于街坊有店面进行经营的有十余户,而零散经营售卖的也有将近百余处,长期从事刺绣的妇女达数千人。
据禄劝县文化馆相关资料显示,该镇从事刺绣经营的个体户最多一天能收入6000元。刺绣服装年销逾5000余件,按普通款式600元/套,可获利300余万元;刺绣饰品年销2万余件,按普通绣花款式100元/件,可获利200万元以上。
三、撒营盘彝族手工刺绣产业化发展的意义
(一)刺绣工艺品作为文化产品出现在市场竞争的潮流之中,“势必要透过其精神要素和文化内涵来实现创造经济利益的最终目的”
因此,实现禄劝彝族民间手工刺绣工艺的发展就必定要跳出文化事业的范畴,而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中来,以产业的发展和获利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而更好的发展和传承这项民族手工技艺。并在传承的同时,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二)民族手工刺绣的产业化发展对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传统技艺具有着积极作用
刺绣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使彝族精美绝伦的手工刺绣成品和服饰制品走向大众、走向市场,充分体现其文化价值。
四、禄劝彝族手工刺绣产业化发展思路
(一)人才的培养
刺绣作为一项技法复杂的民间传统工艺,其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虽然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许多针法已经可以由机器替代人工生产,但机器批量制品大多做工粗陋,精细的传统绣法样式还需以人力手工完成。因此,掌握着传统刺绣技艺的民间艺人便成为了传承这项民族手工技艺的关键所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决定传承与保护的力度,只有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能唤起全民的“传承意识”和“保护意识”,刺绣手工技艺的发展才能得以持续。
(二)产业链的建立
产业链从自然资源过度至消费品之间的形式被称为产业层次,其中上下游产业间链条式的“首尾相接”关联尤为重要。之于刺绣产业而言,其上游主要是原材料的供应商;而其下游则是刺绣产品的批发商和最终购买者。刺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蚕丝线和棉线,而目前在禄劝彝族刺绣工艺品上所使用的线,大部分都产自上海、苏州等地。原材料供给虽相对充足,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生产成本。因此,原材料的购买渠道是否可以加以优化,也就成为了决定禄劝彝族刺绣手工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效仿世界上绝大多数产业集群形成的模式与方法,根据地方产业和市场发展的特点,以科学的方法制定出合理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地方政府才能为产业的形成铺好路子。在产业集群规划生产链的布局和设置方面,需要引导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可以以“绣品一条街”等模式对产业发展进行规范管理与合理规划。从而吸引更多的刺绣者前往就业,在扩大就业市场的同时,也确保了劳动力的充足。
(三)规范刺绣销售模式与价格
目前禄劝彝族刺绣主要是以个体买卖的模式进行的,如此一来,各家开价可能高低不一,而同等价位的商品,也可能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长期以往,没有统一的管理和科学的规划,市场必定混乱不堪。
市场的无序竞争,使一部分经营户利益受损。目前最令人担心的便是没有统一的质量监管标准,商户会为了片面的追求利润不惜以牺牲绣品质量为代价。质量是商品的生命,若不能保证绣品质量,那么即便是辛苦建立的品牌也会在朝夕之间退出消费者的视线。所以,规范刺绣销售模式与价格在实现刺绣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尤为重要。
五、彝族刺绣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一)多元文化的共存
文化产品的意义和价值是由消费者的理解而非生产者的意图与权威来决定的,因此当彝族刺绣因其精湛的技艺和华美的图案而被人们所接受并推崇同时,消费者也为这一文化产品注入了新的元素。例如,当今的彝族手工绣片上已经出现了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制作的“双龙戏珠”等图案。“多元文化的存在为理想的丰富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百花齐放固然是一项民间手工技艺得以更好发展的契机,但“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有关这些民族的文化安全问题,而且是文化产业是否真的有创意的问题,是一个人类是否会拥有丰富的关于未来的想象力的问题”。
(二)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传统手工艺品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需求,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工艺品无论在物质功能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需要找到发挥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新途径。让更多的人喜爱彝族刺绣工艺品,让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达到审美需求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这也是保护和传承彝族刺绣工艺的上佳之法。
(三)传统技艺的延续
彝族手工刺绣手工艺质朴而富有艺术性,每一针每一线都渗透着彝族人民生存的智慧。它以其独有的韧性生于世俗存在于民间,世世代代辗转于彝族人民双手之间,承载着他们所有的生存理想与情感寄托。尽管工业再不断地发展,但手工的智慧与技术含量是工业永远无法替代的。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留民族特有元素的本质特征,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便成为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问题上,产业的发展既离不开企业规范生产,也离不开政府的相关导向作用。
总之,在实现刺绣工艺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应最大程度的保留民族元素的本质特征,凸显刺绣工艺品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对民族技艺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